「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心理專家:關注自我情緒、軀體、認知等方面變化

2020-09-03 新疆網

新疆網訊(記者李曉青)疫情期間,身體和情緒或多或少會出現些狀況。8月28日,新疆精神衛生中心(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臨床心理三科醫生楊庚林為您分析,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怎樣調節?

記者: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

楊庚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看。

1.情緒方面:無法控制的緊張、恐懼,很害怕被傳染;總會抱怨或出現焦躁、憤怒;一天到晚都煩躁不安,容易發脾氣,對待身邊的人也沒有耐心。

2.軀體方面:出現輕微的胸悶,氣短,食慾下降,腹脹,腹部不適,腹瀉,尿頻,出汗,肌肉緊張,發抖,感覺疲乏無力;頭痛、心慌、心悸等;睡眠差,具體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淺、早醒、多夢且多噩夢;甚至會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情況。

3.認知方面:對身體的各種不適感覺與變化特別關注,稍微不舒服就覺得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對別人、對自己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等行為或症狀會很在意;容易把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跟「疫情」聯繫起來,甚至會變得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

4.行為方面:過於迴避一些信息或者場景,反覆去查看疫情的進展消息、測量體溫,相互之間的支持或幫助明顯減少,生活懶散,懶言少語,做事變得衝動、莽撞,手足無措,坐立不安等。

記者: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如何調節?

楊庚林:首先,我們要接受現實。調整作息,保證飲食和充足的睡眠,提高機體免疫力。不要一直去關注疫情的相關信息,可以設定了解疫情的次數和時間,免得心頭一直處於恐慌狀態。

第二,我們要學會識別自己情緒上的不適變化。當出現一些過度焦慮情緒時,完全可以表達出來,跟家人聊聊,也可以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與親戚、朋友溝通,有助於負性情緒的緩解。

第三,要適當轉移注意力,調整情緒,避免長期陷入緊張焦慮狀態。休息時看喜劇電影,唱唱歌,聽聽音樂,做做運動等,這些都能有效轉移注意力,調整情緒。如果負性情緒不能自我調整時,可以向專業人士傾訴,如關注新疆精神衛生中心公眾號點擊右下角掌上醫院,有多種諮詢方式供您選擇。

第四,建議適當的網絡隔離。如果覺得自己這段時間確實狀態不好,看到這些信息給自己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應該要適當與網絡隔離。騰出來的時間不妨看看紙質書,打掃衛生、練習寫字、畫畫等。多關注官方信息,以官方發布的疫情信息、防控指南為準,避免信息過量、信息之間相互矛盾而加重恐懼和焦慮情緒。

同時,市民還可撥打心理熱線(0991)3016111或是通過新疆精神衛生中心公眾號在線與醫生進行交流諮詢。

相關焦點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去心理諮詢?
    那如何簡單地判斷自己什麼時候需要尋求心理幫助呢? 1. 當情緒困擾已經影響到學習、工作、人際交往,影響到整個生活時; 2.當情緒困擾通過一些軀體症狀表現出來時;例如長期的失眠、頭疼、耳鳴、頸椎痛,而且前提是去很多醫院進行過檢查,沒有效果,並非是身體的原因。 總結一下,當你覺得的心理困擾已經影響到社會功能,自己難以處理,親友難以提供幫助時,就一定要考慮求助於心理諮詢。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
    2、軀體方面: 出現輕微的胸悶,氣短,食慾下降,腹脹,腹部不適,腹瀉,尿頻,出汗,肌肉緊張,發抖,感覺疲乏無力;頭痛、心慌、心悸等;睡眠差,具體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淺、早醒、多夢且多噩夢;甚至會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情況。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去心理幫助?
    那如何簡單地判斷自己什麼時候需要尋求心理幫助呢?1. 當情緒困擾已經影響到學習、工作、人際交往,影響到整個生活時;2.當情緒困擾通過一些軀體症狀表現出來時;例如長期的失眠、頭疼、耳鳴、頸椎痛,而且前提是去很多醫院進行過檢查,沒有效果,並非是身體的原因。
  • 如何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呢?
    人到老年後,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而有樂趣,這種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滿足心態是精神健康極好的促進劑。如,一些歌唱家、畫家,老年後仍能從事自己所喜愛的工作;  許多老年人退休前因工作繁忙,幾乎沒有自己的興趣。
  • 「科普時報」遠離抑鬱 關注青春期心理健康
    藉此機會我們來聊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所謂的心理健康是一個均衡的狀態: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然而,這是理想狀態,現實中心理健康狀態如何呢?2019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了我國第一部「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
  • 心理諮詢室建設+心理測評軟體系統:心理健康核心知識,請收好
    什麼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稱精神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主要包括以下特徵:智力正常;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識良好;思維與行為協調統一;人際關係融洽;適應能力良好。
  • 【心理防疫】心理衛生知識科普(四)軀體形式障礙
    ,女所帶你學習相關心理衛生知識,認識情緒,了解情緒,進而管理情緒,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但部分戒毒者會在身體好轉後,堅持認為自己可能患有一種或者多種軀體疾病,各項檢查結果均不能打消其疑慮,並伴有焦慮、抑鬱、失眠等症狀,這需要與軀體形式障礙進行診斷與鑑別診斷,並在評估的基礎上儘早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服用藥物改善焦慮、抑鬱等症狀以取得較好效果。
  • 「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孕產婦居家如何調適心理
    新疆網訊(記者李曉青)居家期間,孕產婦出現焦慮、煩躁、睡眠差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但如果出現壓抑、脾氣大、整夜睡不著等焦慮情緒過度的情況,就需要做適當的心理調整了。8月18日,烏魯木齊友愛醫院(烏魯木齊市婦幼保健院友愛醫院院區)心理睡眠科首席專家李新敏,就孕產婦居家期間如何做好心理調適給出專業建議。
  • 心理健康的「動態」與實用建議
    總結起來,中國人心理健康標準大致體現在 3 個方面:自我和諧:自我意識、生活和學習能力、情緒健康;人際和諧:人際關係和諧良好;社會心理和諧:角色功能,社會適應。以上提到的判斷「標準」,可以用來作為參考,也可以當作是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向。
  • 如何才知道自己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的定義
    很多人常常會有這樣子的疑問,覺得自己是不是有了什麼心理疾病,總覺自己心理不太健康,又害怕自己真的心理不健康。在這樣的情緒狀態下,各種上網查資料,越查越難受,心理就越焦慮,就真的以為自己是得了心理疾病了。
  • 心理健康知識科普
    01一、什麼是心理健康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良好的心境,個體在這種狀態下,其認識活動、情緒反應、意志行動處於積極狀態,而且具有正常的適當的調控能力,並能充分發揮其身心的潛能。
  • 孩子諸多心理問題源頭在哪,該如何幹預?心理專家共話「成長的煩惱」
    曾引發廣泛關注的30天「離婚冷靜期」,下個月起就要正式實施了。對於很多中國家庭來說,當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交織,決定是否離婚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孩子」。夫妻關係破碎了,是為了孩子勉強維持家庭的完整,還是遵從個人意志結束一段不幸福的婚姻,成了很多夫妻所需要面臨的艱難抉擇。
  • 10條心理健康自檢標準,看看你是不是真正「健康」?
    」與「心理不健康」到底怎麼定義?總結起來,中國人心理健康標準大致體現在3個方面:自我和諧:自我意識、生活和學習能力、情緒健康;人際和諧:人際關係和諧良好;社會心理和諧:角色功能,社會適應。以上提到的判斷「標準」,可以用來作為參考,也可以當作是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向。在實際操作中,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還需結合所處的環境、背景、年齡、時代等因素來綜合評估,並不是單純依據「標準」。
  • 健康科普堂 | 如何呵護老年人心理健康?
    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一般有離退休、喪偶、家庭矛盾、經濟問題、天災人禍等。有資料顯示57%的老年人對生活失去興趣,52%的老年人有孤獨感,45%有憂鬱感,40%有衰老感,55%有性格上的改變。有些老年人退休後百無聊賴,子女也成家立業,還有老伴和朋友相繼離世,「空巢期」的悽涼和人生遲暮的悲涼感很容易引發老年人的孤獨、苦悶和寂寞,覺得自己「老來無用」的心理導致老人小孩般的舉止變化。
  • 心理畫像可調節情緒緩解壓力
    在疫情的壓力之下,如何精準疏導,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處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的專家建議,運用心理畫像,可以為大家調節情緒、緩解壓力。 心理畫像是什麼?它如何準確描摹出人們的心情起伏?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不應被心理脆弱概括的群體:4000萬學生與「卡頓」的心理幹預系統
    這並非孤例,偶爾治癒在對北京、華中、西南幾所高校的訪問中發現,學生進入幹預系統的時間大多為一周到一個月不等。對於過長的等候時間,在北京就讀研究生二年級的阿枝提出質疑。當她需要進入系統尋求幫助時,已經處於非常糟糕的狀態,「認知功能紊亂,沒有辦法聽懂別人在說什麼,自己也說不出來一句完整的話,自我認知到了最低的點」,甚至好幾次,她有了自殘行為。
  • 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開展心理健康評估 增加心理諮詢服務
    老年人面對身體衰老和社會關係的變化,容易產生心理問題。2019年4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關於實施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的通知》,項目選取了1600個城市社區和320個農村行政村作為試點,開展國家和省級的兩級培訓、老年人心理健康評估、必要的幹預和轉診推薦等,目的在於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諮詢?
    於是孩子受不了了:「媽媽,你應該去做心理諮詢。」而媽媽對此置之不理。在這個場景中,先別判斷是錯是對。媽媽嘮叨,可能是她自我調節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媽媽自己很習慣,不習慣的是孩子。心理諮詢的過程很看重一個人內心的體驗,在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做心理諮詢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 做好心理幹預和疏導工作 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心理幹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因為疫情不僅會影響人們的生理健康,而且也會給人們的心理健康帶來傷害。心理活動課不適合網絡授課,但可以改變形式,變成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網絡授課就能夠被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微課可以包括自我成長、學會學習、情緒調適、人際交往、生涯規劃、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內容,對於提升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較大幫助的。
  • 疫情「心理應激」是自我保護!心理專家教你如何化解家人心理危機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北京回龍觀醫院心身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顏峰介紹,從臨床情況分析,目前這些心理問題主要分為四類情況,包括周邊出現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而感到恐慌,居家隔離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產生矛盾,疫情期間兒童的心理建設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等。對照自身,如果家庭中出現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給予關注與調適,下面來仔細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