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網訊(記者李曉青)疫情期間,身體和情緒或多或少會出現些狀況。8月28日,新疆精神衛生中心(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臨床心理三科醫生楊庚林為您分析,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怎樣調節?
記者: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
楊庚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看。
1.情緒方面:無法控制的緊張、恐懼,很害怕被傳染;總會抱怨或出現焦躁、憤怒;一天到晚都煩躁不安,容易發脾氣,對待身邊的人也沒有耐心。
2.軀體方面:出現輕微的胸悶,氣短,食慾下降,腹脹,腹部不適,腹瀉,尿頻,出汗,肌肉緊張,發抖,感覺疲乏無力;頭痛、心慌、心悸等;睡眠差,具體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淺、早醒、多夢且多噩夢;甚至會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情況。
3.認知方面:對身體的各種不適感覺與變化特別關注,稍微不舒服就覺得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對別人、對自己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等行為或症狀會很在意;容易把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跟「疫情」聯繫起來,甚至會變得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
4.行為方面:過於迴避一些信息或者場景,反覆去查看疫情的進展消息、測量體溫,相互之間的支持或幫助明顯減少,生活懶散,懶言少語,做事變得衝動、莽撞,手足無措,坐立不安等。
記者: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如何調節?
楊庚林:首先,我們要接受現實。調整作息,保證飲食和充足的睡眠,提高機體免疫力。不要一直去關注疫情的相關信息,可以設定了解疫情的次數和時間,免得心頭一直處於恐慌狀態。
第二,我們要學會識別自己情緒上的不適變化。當出現一些過度焦慮情緒時,完全可以表達出來,跟家人聊聊,也可以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與親戚、朋友溝通,有助於負性情緒的緩解。
第三,要適當轉移注意力,調整情緒,避免長期陷入緊張焦慮狀態。休息時看喜劇電影,唱唱歌,聽聽音樂,做做運動等,這些都能有效轉移注意力,調整情緒。如果負性情緒不能自我調整時,可以向專業人士傾訴,如關注新疆精神衛生中心公眾號點擊右下角掌上醫院,有多種諮詢方式供您選擇。
第四,建議適當的網絡隔離。如果覺得自己這段時間確實狀態不好,看到這些信息給自己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應該要適當與網絡隔離。騰出來的時間不妨看看紙質書,打掃衛生、練習寫字、畫畫等。多關注官方信息,以官方發布的疫情信息、防控指南為準,避免信息過量、信息之間相互矛盾而加重恐懼和焦慮情緒。
同時,市民還可撥打心理熱線(0991)3016111或是通過新疆精神衛生中心公眾號在線與醫生進行交流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