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去心理諮詢?

2021-01-10 騰訊網

經常會收到很多朋友的疑問,說「我感覺自己現在的狀況有點糟,可是又不知道是不是有心理諮詢的必要,也不知道自己的情況是不是真的很嚴重。」

「心理諮詢是有一定的費用的,所以諮詢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呢?」

「心理諮詢能解決什麼問題?不能解決什麼問題?」

產生這個困惑,就意味著你內心已經有一些困擾。而這些困擾是你自己難以處理的,所以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那如何簡單地判斷自己什麼時候需要尋求心理幫助呢?

1. 當情緒困擾已經影響到學習、工作、人際交往,影響到整個生活時;

2. 當情緒困擾通過一些軀體症狀表現出來時;例如長期的失眠、頭疼、耳鳴、頸椎痛,而且前提是去很多醫院進行過檢查,沒有效果,並非是身體的原因。

總結一下,當你覺得的心理困擾已經影響到社會功能,自己難以處理,親友難以提供幫助時,就一定要考慮求助於心理諮詢。

我們也邀請了簡單心理平臺認證心理諮詢師-唐芹,來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唐芹」

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會在自己關注的問題上關注,而關注往往伴隨著興趣或者某種自身的需要。假如有一天你發現,你在思考關於「心理諮詢」或者「是否需要心理諮詢」的時候,說明這件事情對你產生了影響,也說明你開始發現自己的心理健康有著某些值得關注的問題,比如人際方面,比如情緒方面,又比如一些沒有來由的空虛的感覺方面。

然而,從關注心理學、心理諮詢,到真正選擇開始做心理諮詢,這往往會經歷很長的階段。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一個人最終下這個決定?

以下這些可能對你有幫助:

一、關於症狀

人的內心世界是一個黑箱,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黑箱內部是怎樣的,症狀就是一個外部指標:

人的主觀感受(你感到生活愉快?痛苦?難受?);

情緒感受(正性情緒,負性情緒,情緒波動);

人際環境舒適度等。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不適,都反應了內心世界出了一些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症狀嚴重的時候才代表問題嚴重,不要等到問題嚴重才關注問題。

二、關於諮詢需要付出金錢、時間、精力

在決定找一位諮詢師之前,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去做任何覺得對自己有幫助的事情,無論是找父母、同學或者老師,還是選擇看書或者忍一忍。

但是往往問題並沒有那麼容易解決。你可能會遇到新的情況:我不願意和同學老師講;我不敢和父母開口說;我感覺已經無法忍受;書上的內容很有道理,我也很能理解,可是好像還是沒有真的幫到我。

那些能夠被自己解決的問題,一定不會成為你和諮詢師想要去討論的問題。

三、關於諮詢到底在做什麼?

當你不知道想要解決什麼問題,但是你真的很想找諮詢師談談你的事情,這並不意味著你只是想找個人漫無目的的聊天,這反而可能說明你遇到大麻煩了。

有很多人,並不能很清晰的在第一次諮詢中就表達清楚自己的問題是什麼,希望獲得怎樣的幫助。因為生活讓他們感到太混亂,太無助,也太無能為力。他們被很多的生活事件,內心感受所淹沒,無法理清頭緒,也不知道到底問題可以從何說起,問題又要從何開始解決,好像生活失去了控制。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我們需要知道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發生了什麼情況。可能我們還不能立刻解決這些問題帶來的困擾,但是我們至少要明白是什麼影響了我們。這個過程幫助我們贏回對混亂生活的控制感,我們才有力量去面對下一步的挑戰——問題解決。

在諮詢中,有的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比如,我們如何不再用批評和指責的方式與愛人互動,重新營造良好的親密關係;我們怎樣才能和孩子保持愛與界限,親密但又保持獨立自主。

但有的問題,很難被解決,至少很難被我們希望的方式解決。比如,那些我們無能為力卻失去了的人、事、物。諮詢師不能讓人死復生,不能讓過去重演。我們可以做的,是帶著這份哀傷的心情,還能繼續走下去,繼續生活下去,繼續好好地生活下去。

如果你有嘗試心理諮詢的意願,請繼續往下看

低價心理諮詢的資源推薦

簡單心理Uni「心理諮詢師培養計劃」課程中,高階學員在完成了300+小時的心理諮詢理論技術學習,和相應的實踐與督導後,收取較低的心理諮詢費用,在專業督導師的監督指導下,為廣大來訪者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體驗。

他們將傾聽你的煩惱,梳理你的困惑,陪伴你度過困境。

(學員諮詢收費不超過150元)

學員諮詢師適合哪些人?

因為工作、生活中的事件而倍感壓力,想要獲得心理陪伴和情緒疏導;

對於自己的性格、情緒、人際模式等充滿好奇,想要更多個人探索和成長;

工作中面臨職業壓力,想要更好進行壓力管理,根據自身情況獲得職業發展上的探索;

對於人際交往、親密關係等問題存有困惑,希望更多了解自己的模式,更好進行關係處理。

學員諮詢師不適合哪些人?

學員諮詢師處於專業成長階段,如果你:

近期有明確具體自殺自傷或傷人計劃;

有確診嚴重精神疾患;

需要到醫院的精神科就診,在醫生建議下,可以預約成熟諮詢師,更好地為你提供輔助的心理諮詢幫助。

預約學員諮詢師有哪些注意事項?

學員諮詢師在接受督導的情況下與來訪者進行工作。在前四次諮詢的評估階段,如果經由督導和諮詢師評估為不適合的個案,會提出轉介建議。

學員諮詢師們專業可靠麼?

他們都已完成2年期心理諮詢理論技術的持續學習,學習內容包含:

心理諮詢法規、倫理規範等相關基礎知識;

心理諮詢核心理論知識和主要心理諮詢技術的練習;

心理問題及其主要幹預方法等知識和技術。

他們經受過專業的團體督導和個體督導:

個體督導:學員諮詢師在接案最初階段,均嚴格地進行「一案一督」,並持續進行個體督導;

團體督導:學員諮詢師受訓中均參與團體督導,大部分諮詢師會持續規律地進行團體督導。

相關焦點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諮詢?
    今天為大家普及一下:什麼時候需要心理諮詢?誰需要心理諮詢?心理諮詢意味著什麼?本文觀點並非絕對的,也不是全面的,但可做借鑑。於是孩子受不了了:「媽媽,你應該去做心理諮詢。」而媽媽對此置之不理。在這個場景中,先別判斷是錯是對。媽媽嘮叨,可能是她自我調節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媽媽自己很習慣,不習慣的是孩子。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去心理幫助?
    「」不知道是不是有心理諮詢的必要,也不知道自己的情況是不是真的很嚴重。」「 心理諮詢是有一定的費用的,所以諮詢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呢?」產生這個困惑,就意味著你內心已經有一些困擾。而這些困擾是你自己難以處理的,所以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 央視點名心理諮詢行業亂象,如何判斷諮詢師是否靠譜?
    去當地高校心理學院詢問判斷諮詢師是否具有資質判斷其從業資質的其他標準如何判斷諮詢師的勝任力? 彩蛋:看央視爸爸手撕心理諮詢行業亂象!總之,關於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服務,我對於這個問題的基本原則是——不懂就直接問醫生。當你對自己的心理狀態存在擔心,請第一時間到當地最好的精神科專科醫院掛號,從醫生那裡你需要得到以下兩個問題的答案。1. 「我的情況是否需要治療?」2. 「如果不需要治療,但是我確實覺得不舒服,那麼我是否可以進行心理諮詢?」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
    3、認知方面:對身體的各種不適感覺與變化特別關注,稍微不舒服就覺得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對別人、對自己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等行為或症狀會很在意;容易把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跟「疫情」聯繫起來,甚至會變得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做心理諮詢師?
    不確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做心理諮詢師?明白什麼是心理諮詢師以後,你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看你是否適合做心理諮詢師?,要看這個人是否具有某種先天素質與後天教養混合而成的人格氣質。,不輕易下結論,不用自己的世界觀去框定一切。
  • 「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心理專家:關注自我情緒、軀體、認知等方面變化
    8月28日,新疆精神衛生中心(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臨床心理三科醫生楊庚林為您分析,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怎樣調節?記者: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楊庚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看。3.認知方面:對身體的各種不適感覺與變化特別關注,稍微不舒服就覺得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對別人、對自己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等行為或症狀會很在意;容易把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跟「疫情」聯繫起來,甚至會變得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
  • 河北在線心理諮詢平臺典型案例丨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抑鬱及抑鬱程度?
    2月8日,由河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與長城新媒體集團共同推出的河北在線心理諮詢平臺上線,聯合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等多家省級醫院,為全省群眾提供心理諮詢服務。疫情期間,你是否恐慌焦慮不知如何應對?復工在即內心充滿擔憂?一線工作壓力過大?心理專家來為你答疑解惑!河北在線心理諮詢平臺。
  • 當心理不適時,如何判斷需要進行心理諮詢
    心理不適,是指身心發展正常,但是,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一些心理或者行為上的問題。心理學稱這種情況,是在適應方面發生困難的正常人。例如:1、由於近期工作壓力大,連續加班,甚至休息日,也被領導叫到單位完成臨時任務。感到身心疲憊,情緒低落。2、在職場,因工作中出現差錯,三番五次受到領導的批評甚至訓斥,心情很沮喪。
  • 網絡心理諮詢是否有效?
    如果在當地,可能根本沒有專業心理諮詢,或者不知道去哪找。前兩天,一個拉薩網友詢問我,有沒有當地的專業心理諮詢師推薦,我只能遺憾地告知沒有。有些諮詢者需要看到諮詢師,才能有效諮詢;有些諮詢者,語音通話諮詢更能自由表達。是否適合網絡諮詢,適合什麼方式的網絡諮詢,需要根據諮詢者的感受來定。文字諮詢不算網絡心理諮詢。我試過文字諮詢,效果極差。一是打字速度慢,1小時的諮詢時間,可能等待打字便會佔用20分鐘,造成不必要的諮詢時間浪費;二是有時打字快,打錯字,影響理解。文字諮詢只能算陪伴,不屬於網絡心理諮詢。
  • 怎麼確定我是否需要心理諮詢?
    大多數來做心理諮詢的人,都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在面對生命的各種不確定、遺憾、失望、孤獨感、無意義感的時候,需要有對自己更多的了解,尋求支持、幫助,移除成長的障礙的人。怎麼判斷我是否需要心理諮詢?你的困擾對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影響,這些影響包括沒有食慾、失眠、起床困難、難以集中注意力、情緒低落煩躁,影響人際關係和工作等等。
  • 我需要接受心理諮詢嗎?
    做心理諮詢的人們,在面對生命的各種變化和不確定、困難、挑戰、失望、孤獨與無意義感時,選擇了希望更多的了解自己和改變,尋求支持和幫助,從而達到自我改變和自我成長的目的。如何了解自己是否需要心理諮詢?當上述情況,符合2條或2條以上,有求助諮詢師的意願時,你就可以選擇進行心理諮詢了。但是,如果你有嚴重的精神病性的困擾,一定要先求助於精神科醫生 ,去醫院獲得診斷。也許你可以在接受治療的同時輔助心理諮詢的支持。
  • 你真的需要心理諮詢嗎?
    今天咱們就這個熱門問題回答一下:所有長期情緒障礙、心理困擾及疑似抑鬱焦慮妄想的人都要考慮自己是否要求助心理諮詢,最終判斷要不要做心理諮詢主要從自己的認知邏輯上判斷這種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的區別就是心理幹預的價值,後者如果不能自愈,想要走出困擾就需要心理諮詢師的陪伴指導。心理諮詢有短程、中程、長程諮詢,短程是在心理諮詢師的陪伴下共同在黑暗中掙扎,下猛藥針對產生壓力的應激源做認知幹預、自我能力認知幹預。但是作為難以自愈的心理亞健康人群,認知邏輯的形成是有成因的,也就是一個應激源消除後,會產生新的應激源,再次焦慮、抑鬱。
  • 婚姻心理諮詢:女性再婚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本期專家廣州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資深心理諮詢師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應該再婚呢?一、清晰自己再婚的原因再婚時,需要理性地給自已多一些思考期和冷靜期,問問自己選擇再婚的原因。,才能更有力量去理解、接納、包容更多的可能性。
  • 如何選擇心理諮詢師,怎樣做好諮詢?
    在我的微信上,很多人會諮詢我如何考諮詢師,有一部分人考諮詢師的動力是自己有心理問題,同時又難以相信別人,所以就想自己考了一個證,成為心理諮詢師。如何判斷諮詢師在這方面存在問題呢?我們可以看一個諮詢師「付諸行動」的程度,比如諮詢師鼓勵來訪者不要壓抑自己的欲望或者性慾,不要壓抑自己的憤怒和攻擊性,要去表達或者行動;諮詢師無法執行設置比如難以按時結束諮詢,或者難以拒絕來訪者的需求去滿足來訪者,都側面的在證明這一點。
  • 北大六院專家教您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諮詢(治療)師
    ,是否需要心理諮詢和治療?」二、「如果需要進行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我怎麼找到適合我的諮詢師或治療師?」一、我的精神心理狀態如何?是否需要心理諮詢或治療?1. 我的精神心理狀態如何這麼專業的問題,要想獲得較為權威的答案,當然是找專業的醫生來解答。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輸卵管堵塞
    然而,有的女性由於缺乏對輸卵管堵塞的認識,往往沒辦法直接判斷是否患上輸卵管堵塞,而耽誤治療時機。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輸卵管堵塞? 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輸卵管堵塞鄭州華山醫院醫生說說可以從以下症狀看出: 1、白帶:輸卵管堵塞患者會出現白帶增多的症狀,不僅如此,有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白帶異常,有白帶顏色、質量、性狀、氣味的變化。 2、月經:月經來潮時血量增多。
  • 思維控制情緒,那麼我如何判斷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心理諮詢總是主張通過改變想法來改變情緒,而不是要對所有的事情報以盲目樂觀的態度。最終將不理性的思維、片面的思維、對我們有害的思維轉變成更理性、全面、健康的思維。那麼如何判斷自己的思維是否理性和適應性呢?有以下幾點依據:(1)我這麼想是否有現實依據比如,今天上午和同事面對面經過,你打招呼他卻沒回應你。於是你開始胡思亂想:他是不是討厭自己?還是哪裡得罪他了?
  • 心理諮詢避坑指南|如何識別心理諮詢師履歷是否「注水」?
    當需要心理諮詢時,如何鍛鍊「火眼金睛」,提高對心理諮詢師履歷的甄別能力,少花冤枉錢?本文給你答案。心理諮詢師的專業背景,囊括下面6個部分:教育背景、專業頭銜、從業經驗、受訓經驗、督導經驗、個人體驗(或叫個人分析)。
  • 去心理諮詢前,你需要知道這些
    很多人有了心理問題就壓抑自己,不敢讓別人知道,更不敢找心理諮詢師或者治療師去看。當然,這種保護自我隱私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一味地諱疾忌醫,會導致小的心理問題不斷地積累,有可能會從神經症狀轉變為精神症狀,得不償失。其實,心理諮詢和治療是一種緩解心理問題的良好方法。  這就像人的身體出現了問題,需要去找醫生治療一樣,不要給自己過多的心理壓力。
  • 如何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呢?
    人到老年後,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而有樂趣,這種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滿足心態是精神健康極好的促進劑。如,一些歌唱家、畫家,老年後仍能從事自己所喜愛的工作;  許多老年人退休前因工作繁忙,幾乎沒有自己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