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吉,天壇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從醫16年,42歲的他對這份職業沉澱出更加穩重、更為長遠的思考。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劍英編輯高雪梅
手術中的田永吉
小兒神經外科,神經外科中最難駕馭的領域,被譽為「外科學皇冠上的明珠」。
北京天壇醫院,以神經外科馳名,是世界三大神經外科研究中心之一。這裡的小兒神經外科是該領域內全國創建時間最早、綜合實力最強的專科中心,成立於1960年。
田永吉,天壇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協和醫科大學八年制博士,曾赴義大利、美國、比利時著名醫學機構交流、學習,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共青團中央「向上向善好青年」、北京市「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從醫16年,42歲的他對這份職業沉澱出更加穩重、更為長遠的思考。
思行業:推動多學科協作
「不要問那些醫生辛苦、為病人付出之類的問題。關於醫生辛苦的表揚是很低級的。」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田永吉表示。雖然採訪當天他需要在醫院值班24小時,頭一天休息日在送孩子上興趣班途中被一通電話緊急拉到手術現場,第二天白天又有兩臺手術在等著他。
「暖男」曾是田永吉身上的一個標籤,他耐心、細緻、體貼病人,「醫術精湛、服務態度好」是很多病人留言常用的表達。
不過,田永吉覺得,辛苦、服務態度好、醫術佳等,適用於年輕大夫階段。醫生在不同階段肩負的責任不一樣,關注的事情也不一樣,他現在更願意聊聊正在力推的小兒神外「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
這種模式由多學科專家圍繞某一病例進行協作,綜合各科意見為病人制定出最佳治療方案。這是世界醫療行業的先進理念,在國內小兒神外領域,田永吉是倡導並實踐這種理念的先行者之一。
行業內普遍的現象是,許多醫生只管自己手頭這「一攤事」,而病人和家屬面對各個環節、各個科室,由於信息不對稱而「經常像個沒頭蒼蠅亂碰」。
「尤其外科,一般只管做手術,做完就不管了,後面都跟我沒關係了。」田永吉說,多學科會診模式是他這一輩醫生要主動順應、積極推動的發展潮流,他希望打通部門資源,實現病人治療的整體決策。
他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主動聯絡放療科、化療科,組成相對固定的團隊,為小兒惡性腦腫瘤病人進行集體評估,實現全流程管理。因為惡性腫瘤在手術之後,放療、化療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下一步。
現在,每周二下午的門診,田永吉都和化療科主任聯合出診,為複查的病人一站式解決外科與化療診斷。
其背後的理念是「病人利益最大化」,好處很明顯:病人少跑路、少折騰,提高診治質量,降低醫療費用,改善就醫體驗。這和國內大力推行的「一站式政務服務」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手術做好是基礎,可病人的整體生存率並不僅僅關乎手術本身。」田永吉說,「病人的生存質量高於一切,醫療工作要由『以疾病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轉變。」
北京天壇醫院新院區
思職業:人文素養很重要
小兒神經外科需要面對大量開顱手術,兒童腦部嬌嫩,所有手術都在放大率7~10倍的顯微鏡下完成,手術以風險大、技術要求高著稱。
許多年輕醫學生進入臨床階段後,對臨床手術業務精湛的老師心生嚮往,存在「唯技術主義」思想。田永吉也曾經歷過這種階段,他曾訓練自己在模擬顯微鏡下用筷子夾易拉罐裡的黃豆,以提高雙手的穩定性。
當初選擇這個專業的時候,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年少輕狂,就想挑個別人不會的。」田永吉說,「工作久了,就發現技術只佔一部分,當然技術好是基礎。」
他現在覺得,好的交流能力是一個外科大夫的必備素養,了解病人家裡的情況,了解他們的期待值,在互動中讓病人和家屬安心。
他打了個比方:計程車司機不能只管開車,車輛乾淨、規劃的路線好、服務態度好,甚至會聊天都是競爭力的體現,「功夫在開車之外,要更重視外科醫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而中國的家庭結構許多是421隊形,1個孩子背後,站著2個父母和4個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送到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的,大都是危重病人,患兒身後是極度焦慮的家屬;有的人千裡迢迢趕來北京,人生地不熟,這裡寄託著他們最後的一線希望。此時,溫暖而有效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
「我知道你們在來這裡之前,已歷經磨難。」田永吉曾對一位患兒的父母說了這樣一句話,令對方忍不住嚎啕大哭,奔波各地、幾度被告知無法治療、經濟壓力、身心疲憊……壓抑的情緒因為這句理解而得以釋放。
「醫生有三寶:語言、藥物和手術刀。」這是希臘醫學先驅希波克拉底的名言,田永吉常用它來勉勵自己和學生。
良好的溝通、溫暖的態度能有效緩解醫患關係緊張的難題,但即便是田永吉的團隊,也難免遭遇困境。
前不久,田永吉為一個急症孩子做了手術,不想孩子術後出水痘,導致顱內感染,家屬急了,對醫護人員爆發出不滿的情緒;雖然最後組織全院會診,孩子脫離了危險,也得知原因是孩子班裡有同學出了水痘,術後抵抗力差導致的並發感染,手術本身並不存在問題,但是家屬心裡仍有解不開的結。
「醫生能力是有限的,醫患關係緊張是多方面的因素,並不單純是醫生方面的問題,畢竟還有很多是目前醫學解決不了的問題。」田永吉經常引用美國一位醫生的墓志銘來解釋醫學的局限性:總是去幫助,常常去安慰,有時去治癒。
他很想對病人和家屬說:你們找醫生做手術,相當於你們是坐飛機的,醫生是開飛機的,機長比乘客更希望飛機平穩著陸;手術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但不能因此就認為醫生沒盡職盡責,因為大家在同一架飛機上。
思科普:社會意識需重視
10月15日,廣州的餘先生發了一條朋友圈,回顧給孩子求醫治病的驚險心路歷程。他的孩子吃東西不好,被當成腸胃炎治了很長時間,直到有一天病情猛然加重,拍了片子才發現腦部長了瘤子,並有嚴重腦積水,一家人都懵了。
他們以最快速度將孩子送至天壇醫院,9月30日在田永吉處做完腫瘤切除手術,10月14日順利出院,度過全家人的至暗時刻。驚出一身冷汗之後,餘先生反思:為什麼會這麼大意孩子的病情,為什麼沒有早點發覺,差點釀成大錯?
他寫道:「是的,孩子的一些早期症狀具有迷惑性,而我們沒有專業知識,缺乏警惕。但還有多少家長像我們一樣正在大意中呢?有多少家庭也像我們一樣,被突如其來的命運砸翻在地?有多少孩子也正像我們的一樣,因為大人的疏忽而亟待幫助呢?」
文章引發田永吉的共鳴——他一直在力推兒童腦腫瘤科普,希望引發社會群體意識對這種病的認知,以及對這種病嚴重性的重視。
據介紹,兒童腦腫瘤佔所有兒童癌症的近1/3,僅次於白血病,是發病率最高的兒童實體瘤。年齡最小的患兒不到1歲,且類型複雜,約五成的病例為惡性腫瘤。
但現狀是,社會上絕大部分人不知道這個病。田永吉說,相比之下,他有些「羨慕」白血病的普及度,有一段時間影視劇「偏愛」讓主人公得白血病的橋段,無形中幫助這種病深入人心。
業餘時間,他堅持做靠譜的科普,朋友圈大部分都是關於兒童腦腫瘤科普的文章和視頻,還主持著一個叫「兒童腦有所依」的微信公號。
2017年,田永吉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掛職時,發起了「北京新陽光—兒童腦腫瘤公益專項基金」,致力於為雲南的腦瘤兒童提供技術支持和經濟救助。
2019年4月,由該基金支持的首例公益手術成功進行。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某山村建檔貧困戶家庭裡,4歲男孩小旺的人生命運得以逆轉:田永吉趕赴雲南為其義診手術,並由基金會提供3萬元經濟救助。
「給貧困患兒義診做手術、捐款其實只是一個點,我們在做的是一個面。」田永吉說,每次去雲南,除了義診,還要給當地的醫生講課,「起碼要讓他們知道、認識這個病。手術你可能做不了,但要知道這樣的病人往哪裡轉診,給病人多一個選擇;而不是直接下定論,說這個病治不了,貧困地區不少這樣的例子。」
田永吉朋友圈裡有一句重複出現的話:「堅持做靠譜的科普,幫助更多的小戰士」,有過切身體會的餘先生被這句話深深打動,決定加入科普行動,並協助基金會開展活動。他說,一臺手術,拯救的是一個病人、一個生命,但靠譜的科普,能提醒和幫助更多的人,給更多生命以機會,給更多家庭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