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且篤行——記小兒神經外科醫生田永吉

2020-12-22 新華社客戶端

田永吉,天壇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從醫16年,42歲的他對這份職業沉澱出更加穩重、更為長遠的思考。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劍英編輯高雪梅

手術中的田永吉

小兒神經外科,神經外科中最難駕馭的領域,被譽為「外科學皇冠上的明珠」。

北京天壇醫院,以神經外科馳名,是世界三大神經外科研究中心之一。這裡的小兒神經外科是該領域內全國創建時間最早、綜合實力最強的專科中心,成立於1960年。

田永吉,天壇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協和醫科大學八年制博士,曾赴義大利、美國、比利時著名醫學機構交流、學習,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共青團中央「向上向善好青年」、北京市「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從醫16年,42歲的他對這份職業沉澱出更加穩重、更為長遠的思考。

思行業:推動多學科協作

「不要問那些醫生辛苦、為病人付出之類的問題。關於醫生辛苦的表揚是很低級的。」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田永吉表示。雖然採訪當天他需要在醫院值班24小時,頭一天休息日在送孩子上興趣班途中被一通電話緊急拉到手術現場,第二天白天又有兩臺手術在等著他。

「暖男」曾是田永吉身上的一個標籤,他耐心、細緻、體貼病人,「醫術精湛、服務態度好」是很多病人留言常用的表達。

不過,田永吉覺得,辛苦、服務態度好、醫術佳等,適用於年輕大夫階段。醫生在不同階段肩負的責任不一樣,關注的事情也不一樣,他現在更願意聊聊正在力推的小兒神外「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

這種模式由多學科專家圍繞某一病例進行協作,綜合各科意見為病人制定出最佳治療方案。這是世界醫療行業的先進理念,在國內小兒神外領域,田永吉是倡導並實踐這種理念的先行者之一。

行業內普遍的現象是,許多醫生只管自己手頭這「一攤事」,而病人和家屬面對各個環節、各個科室,由於信息不對稱而「經常像個沒頭蒼蠅亂碰」。

「尤其外科,一般只管做手術,做完就不管了,後面都跟我沒關係了。」田永吉說,多學科會診模式是他這一輩醫生要主動順應、積極推動的發展潮流,他希望打通部門資源,實現病人治療的整體決策。

他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主動聯絡放療科、化療科,組成相對固定的團隊,為小兒惡性腦腫瘤病人進行集體評估,實現全流程管理。因為惡性腫瘤在手術之後,放療、化療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下一步。

現在,每周二下午的門診,田永吉都和化療科主任聯合出診,為複查的病人一站式解決外科與化療診斷。

其背後的理念是「病人利益最大化」,好處很明顯:病人少跑路、少折騰,提高診治質量,降低醫療費用,改善就醫體驗。這和國內大力推行的「一站式政務服務」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手術做好是基礎,可病人的整體生存率並不僅僅關乎手術本身。」田永吉說,「病人的生存質量高於一切,醫療工作要由『以疾病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轉變。」

北京天壇醫院新院區

思職業:人文素養很重要

小兒神經外科需要面對大量開顱手術,兒童腦部嬌嫩,所有手術都在放大率7~10倍的顯微鏡下完成,手術以風險大、技術要求高著稱。

許多年輕醫學生進入臨床階段後,對臨床手術業務精湛的老師心生嚮往,存在「唯技術主義」思想。田永吉也曾經歷過這種階段,他曾訓練自己在模擬顯微鏡下用筷子夾易拉罐裡的黃豆,以提高雙手的穩定性。

當初選擇這個專業的時候,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年少輕狂,就想挑個別人不會的。」田永吉說,「工作久了,就發現技術只佔一部分,當然技術好是基礎。」

他現在覺得,好的交流能力是一個外科大夫的必備素養,了解病人家裡的情況,了解他們的期待值,在互動中讓病人和家屬安心。

他打了個比方:計程車司機不能只管開車,車輛乾淨、規劃的路線好、服務態度好,甚至會聊天都是競爭力的體現,「功夫在開車之外,要更重視外科醫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而中國的家庭結構許多是421隊形,1個孩子背後,站著2個父母和4個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送到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的,大都是危重病人,患兒身後是極度焦慮的家屬;有的人千裡迢迢趕來北京,人生地不熟,這裡寄託著他們最後的一線希望。此時,溫暖而有效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

「我知道你們在來這裡之前,已歷經磨難。」田永吉曾對一位患兒的父母說了這樣一句話,令對方忍不住嚎啕大哭,奔波各地、幾度被告知無法治療、經濟壓力、身心疲憊……壓抑的情緒因為這句理解而得以釋放。

「醫生有三寶:語言、藥物和手術刀。」這是希臘醫學先驅希波克拉底的名言,田永吉常用它來勉勵自己和學生。

良好的溝通、溫暖的態度能有效緩解醫患關係緊張的難題,但即便是田永吉的團隊,也難免遭遇困境。

前不久,田永吉為一個急症孩子做了手術,不想孩子術後出水痘,導致顱內感染,家屬急了,對醫護人員爆發出不滿的情緒;雖然最後組織全院會診,孩子脫離了危險,也得知原因是孩子班裡有同學出了水痘,術後抵抗力差導致的並發感染,手術本身並不存在問題,但是家屬心裡仍有解不開的結。

「醫生能力是有限的,醫患關係緊張是多方面的因素,並不單純是醫生方面的問題,畢竟還有很多是目前醫學解決不了的問題。」田永吉經常引用美國一位醫生的墓志銘來解釋醫學的局限性:總是去幫助,常常去安慰,有時去治癒。

他很想對病人和家屬說:你們找醫生做手術,相當於你們是坐飛機的,醫生是開飛機的,機長比乘客更希望飛機平穩著陸;手術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但不能因此就認為醫生沒盡職盡責,因為大家在同一架飛機上。

思科普:社會意識需重視

10月15日,廣州的餘先生發了一條朋友圈,回顧給孩子求醫治病的驚險心路歷程。他的孩子吃東西不好,被當成腸胃炎治了很長時間,直到有一天病情猛然加重,拍了片子才發現腦部長了瘤子,並有嚴重腦積水,一家人都懵了。

他們以最快速度將孩子送至天壇醫院,9月30日在田永吉處做完腫瘤切除手術,10月14日順利出院,度過全家人的至暗時刻。驚出一身冷汗之後,餘先生反思:為什麼會這麼大意孩子的病情,為什麼沒有早點發覺,差點釀成大錯?

他寫道:「是的,孩子的一些早期症狀具有迷惑性,而我們沒有專業知識,缺乏警惕。但還有多少家長像我們一樣正在大意中呢?有多少家庭也像我們一樣,被突如其來的命運砸翻在地?有多少孩子也正像我們的一樣,因為大人的疏忽而亟待幫助呢?」

文章引發田永吉的共鳴——他一直在力推兒童腦腫瘤科普,希望引發社會群體意識對這種病的認知,以及對這種病嚴重性的重視。

據介紹,兒童腦腫瘤佔所有兒童癌症的近1/3,僅次於白血病,是發病率最高的兒童實體瘤。年齡最小的患兒不到1歲,且類型複雜,約五成的病例為惡性腫瘤。

但現狀是,社會上絕大部分人不知道這個病。田永吉說,相比之下,他有些「羨慕」白血病的普及度,有一段時間影視劇「偏愛」讓主人公得白血病的橋段,無形中幫助這種病深入人心。

業餘時間,他堅持做靠譜的科普,朋友圈大部分都是關於兒童腦腫瘤科普的文章和視頻,還主持著一個叫「兒童腦有所依」的微信公號。

2017年,田永吉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掛職時,發起了「北京新陽光—兒童腦腫瘤公益專項基金」,致力於為雲南的腦瘤兒童提供技術支持和經濟救助。

2019年4月,由該基金支持的首例公益手術成功進行。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某山村建檔貧困戶家庭裡,4歲男孩小旺的人生命運得以逆轉:田永吉趕赴雲南為其義診手術,並由基金會提供3萬元經濟救助。

「給貧困患兒義診做手術、捐款其實只是一個點,我們在做的是一個面。」田永吉說,每次去雲南,除了義診,還要給當地的醫生講課,「起碼要讓他們知道、認識這個病。手術你可能做不了,但要知道這樣的病人往哪裡轉診,給病人多一個選擇;而不是直接下定論,說這個病治不了,貧困地區不少這樣的例子。」

田永吉朋友圈裡有一句重複出現的話:「堅持做靠譜的科普,幫助更多的小戰士」,有過切身體會的餘先生被這句話深深打動,決定加入科普行動,並協助基金會開展活動。他說,一臺手術,拯救的是一個病人、一個生命,但靠譜的科普,能提醒和幫助更多的人,給更多生命以機會,給更多家庭以希望。

相關焦點

  • 兒童腦積水的「剋星」,訪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主任...
    這是一家居於鄭州、影響全省、輻射全國的科室,因為這個科室,它所在的醫院成為河南一家具有省級小兒神經外科專業科室的醫院,因為這個科室,河南省小兒神經外科疾病診療中心、河南省兒童癲癇疾病中心、河南省嬰幼兒腦積水疾病診療中心也坐落於這家醫院,這就是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省婦幼保健院、鄭州大學附屬婦產兒童醫院小兒神經外科。
  • 2月齡寶寶頭頂「圓包」小兒神經外科醫生一舉拿下
    這是該院小兒神經外科成立後開展的第一臺手術。從此,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可為出生到14周歲的患兒提供所有外科疾病診療服務。 4月15日,平平由當地醫院轉診到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小兒神經外科。在新生兒外科、PICU的協同配合下,平平完善了各項術前檢查。4月17日,由小兒神經外科盧家璋主任主刀,順利完成腦膜膨出切除手術,手後恢復良好,於20日出院。據了解,這是省婦幼小兒神經外科成立之後,完成的第一臺治療手術。隔天,盧主任還成功為另一個2月齡的腦積水女嬰行雙側硬膜下積血鑽孔引流加OMAYA囊置入術。
  • 世界神經外科醫生在努力
    世界小兒神經外科在努力  兒童腦瘤的發病率、病理形態、分子特徵和治療都與成人完全不同,這也就需要治療時注意兒童的特殊性,與成人腦瘤區別對待。小兒神經外科就是專註解決包括兒童腦腫瘤、腦積水、小兒癲癇等在內的兒童諸多神經外科疾病,一直以來被稱為難度最大的外科專業之一。
  • 推動小兒神經外科專科化進程更好服務患兒
    新華社上海1月11日電(記者仇逸)跨越神經外科和小兒外科專業,聚焦於小兒中樞神經系統先天性畸形疾病等臨床診治,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小兒神經外科學組11日宣告成立。 學組將致力於針對兒童與成人不一樣的疾病譜和病情特點、採用更加個體化的方案緩解患兒病痛,並有力推動上海乃至全國小兒神經外科專業醫師的規範化培訓和學術交流。
  • 促進山東小兒神經外科診療水平的發展,這個論壇乾貨滿滿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如意 通訊員 王昆2020年10月16日至17日期間,為加強學術交流,促進山東省小兒神經外科診療水平的發展,由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神經外科舉辦的「齊魯兒童醫學發展論壇暨第五屆山東省小兒神經系統先天性畸形及創傷研討會暨第二屆小兒神經內鏡學習班
  • 小兒外科醫生圖解「腹外疝」(上)
    寫在前面 作為一名小兒外科醫生,我經常思考一件事:「怎麼讓我的醫學術語變成白話?」。我發覺醫生常識的說法,對於家長們來說理解的很不一樣。今天我想通過畫圖的方式,跟家長們解釋一下「腹外疝」,用邊畫邊聊的方式,與大家一起分享。
  • 華西小兒外科成立60周年!在兒科醫生緊缺時代,華西如何培育青年醫生?
    現在已經很常見的呼吸機、監護儀這些搶救設備,在當時通通沒有, 連嬰兒專用的麻醉插管,都是吳老院長協調麻醉醫生特製的。 「經過醫生的搶救,這個患兒終於活下來了,幾十年後,還帶著自己的孩子過來看望了我。」胡廷澤教授回憶,第一例食道閉鎖手術給予了整個剛建的小兒外科非常大的勇氣。
  • 三博石祥恩:淺談神經外科醫生畫圖
    在外科手術和診療過程時,單純用語言文字描述往往過於抽象、複雜、理解困難,用專業畫圖可一目了然。專業畫圖既簡單、易懂、醒目,又有藝術和美感,尤其是神經外科,更是如此。比如僅用文字敘述海綿竇的結構或手術過程顯得困難和抽象,易產生誤解,而用畫圖表達會簡潔和直觀。
  • 小兒骨科小兒泌尿外科強強聯合,為腰椎巨大腫瘤患兒成功手術
    小兒骨科、小兒泌尿外科專家同臺手術。5歲男孩不明原因跛行、腿痛,原來是腫瘤將腰椎椎體「吃掉」了。考慮到病變位置較深,近日,小兒骨科與小兒泌尿外科專家團隊聯合手術,為患兒成功切除腫瘤。小兒骨科主任肖晟體查發現,其腰椎棘突與椎旁壓痛、叩擊痛明顯,雙側髖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初步考慮病變位置在腰椎。腰椎MRI檢查進一步發現:腰3椎體、右側椎弓根骨質破壞繼發椎體壓縮性骨折、伴腰2-4層面軟組織腫塊形成。
  • 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的區別有哪些
    說起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對於患者來說,都是穿白大褂的,沒啥區別。但是從細微的一些細節還是能夠看出區別的,而且還非常有趣,比如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吸收的姿勢、吃飯的速度、走路的樣子等等都有很大的區別,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在最高的高原為最小的人手術——阿里來了第一位小兒外科醫生
    感謝有你【在最高的高原為最小的人手術——阿里來了第一位小兒外科醫生】2000年9月,龔偉被錄取到了交大合校後第一屆臨床醫學(本碩連讀)專業,七年後,他畢業後留在了@西安交通大學 第二附屬醫院的小兒外科。2020年,龔偉晉升為副主任醫師後的第二年時,他選擇報名陝西省第六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
  • 【我是醫生】初始醫大總醫院神經外科,我們的見習日記
    初識總醫院神經外科,是從醫科大學黨委學工部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招聘會開始,當時有20多家單位向我們在校生開放了暑期社會實踐崗位,這當中就有他們最最心怡的總醫院臨床見習崗。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們填寫了報名表,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王毅老師和創傷病區護士長陳慧嬌老師親切的話語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在結束了緊張的期末考試後,我們終於懷著一顆好奇的心踏進了夢寐以求的總醫院神經外科的大門。穿上白大衣,戴上神經外科贈送給我們的科徽,一種榮耀的心情油然而生。
  • 齊魯兒童醫院神經外科解「大頭娃娃」之謎
    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王廣宇通過一系列專業的檢查後得出結論。「明顯看出來,一個是重度腦積水,再一個她的右側腦皮層很薄,像是一個腦軟化的表現,所以會影響到孩子左側的肢體功能。」王廣宇表示,腦積水是一種常見的顱腦疾病,一般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脊液分泌過多,出現循環受阻,或者是吸收障礙。
  • 高二的女孩想學外科,想成為一名神經外科醫生,該做什麼準備?
    好好學習、把博士讀完 神經外科目前是外科中技術含量較高的,比起骨外科那些個「木匠」,對專業水平的要求可高多了,甚至比骨外科技術含量較高的脊柱手術要求還要高很多!目前真正能夠正常開展大型神經外科手術的醫院大多都是大型三甲綜合性醫院。
  • 小兒外科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金哲:行醫 是愛的藝術
    張金哲是我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小兒外科之父」,在全球享有很高聲譽。2000年,他被英國皇家外科學會小兒外科學會授予「丹尼斯·布朗」金質獎章,成為我國唯一獲此殊榮的人。2010年,他獲得世界小兒外科學會聯合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 第三屆小兒神經系統畸形疾病診治新進展研修班成功舉辦
    11月10日,由湖南省兒童醫院主辦的2020年第六屆瀟湘兒科國際論壇暨第三屆小兒神經系統先天畸形疾病診治新進展研修班在長沙金賦大酒店9樓多功能廳成功舉辦。本次研修班是國家級繼續教育培訓班,以「小兒神經系統先天畸形疾病診治新進展」為主題,涵蓋了腦積水、狹顱症、脊髓栓系、腦血管病及腦腫瘤等神經系統先天性疾病的的臨床表現、影像診斷、手術治療等方面,邀請到國內外神經外科兒科專業領域專家名師進行專題講座。研修班由神經外科主任吳水華主持,特別邀請了湖南省兒童醫院副院長趙斯君為研修班開幕式致辭。
  • 招生簡章 | 2019 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
    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成立於1969年。
  • 海南省婦幼保健院3個小兒外科亞專科正式開業
    省婦幼保健院3個小兒外科亞專科正式開業,填補我省多項空白  更多小兒外科疾病不用出島治療了  海南日報海口5月18日訊 (記者符王潤)經過一段時間試營業後,海南省婦幼保健院小兒心胸外科、小兒神經外科、小兒泌尿外科今天正式開業。
  • 海軍總醫院全軍神經外科中心主任 張劍寧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總醫院全軍神經外科中心主任 張劍寧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總醫院全軍神經外科中心主任簡介:一、一般情況:   張劍寧享受第四軍醫大學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入選西京醫院百名優秀人才庫,擔任中華神經外科學會立體定向與功能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小兒神經外科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神經外科學會陝西省分會常委、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WFNS)會員、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成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會員,立體定向及功能性神經外科雜誌
  • 我國小兒心胸外科創始人深情回憶新中國兒科事業輝煌歷程
    取得一系列成果後,他又將目光投向了小兒外科難度最大的分支——小兒心胸外科。1963年,在院系調整後,丁文祥從瑞金醫院轉至新華醫院工作,並將全部精力投入小兒心胸外科發展。  醫生跑工廠,研製我國首個小兒人工心肺機  上世紀70年代,我國先天性心臟病治療形勢嚴峻。1974年前後,丁文祥在新華醫院組建我國第一個小兒心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