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後都會有很多學生諮詢上二本學校好還是獨立學院好呢?有些人說獨立學院一般是三本、而且學費還特高,所以比不上二本,也有人說獨立學院小而精,教學質量甚至比肩一本大學,還有人說管它是二本還是獨立學院,記住一點:分數高就是好學校,雖然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沒有概括全。
大家從明面上可以看出的獨立學院不同於公辦學校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兩點:
1、學費更貴
普通的獨立學院一般學費都是10000元每年起步,好一點的可能要兩三萬,要知道一般的公辦本科院校學費很少有上萬的,除非是和國外學校的聯合辦學,而且獨立學院的助學金、獎學金等福利是遠遠比不上公辦本科的,那麼它是靠什麼來吸引學生報考的呢?繼續往下看:
2、錄取分數線低
獨立學院算是本科,但一般錄取分數線是低於本科線的,而且學生畢業後拿到的畢業證是和211大學掛鈎的,這就是吸引考生報考的秘籍,也就是說獨立學院用了211大學的牌子,所以競爭力自然上了一個臺階,當然,獨立學院一般也會有本部學校的一些熱門專業,而且授課老師也有一部分來自本部。
相信大家也都看出來了,獨立學院仿佛是腳踏兩隻船,收著民辦的學費,賣著公辦的學歷,如此般特殊的獨立學院到底是怎麼誕生的呢?有人認為它就是民辦的,只是掛羊頭賣狗肉罷了,也有人認為是名校的私生子,我倒覺得比喻為「方便麵大學」更為恰當。
1999年開始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高考不再是獨木橋,而是大馬路,分數高的上公辦,有錢的上民辦,啥都沒有的上職高,高等教育正式從「精英」變成了「普及」,當時很多企業家敏銳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機,有些有錢人雖然分不高但對學歷很是渴望,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民辦高校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學生從這些民辦高校畢業一般是本科學歷。
但是很快問題就出現了,一味擴張起來的市場地基不穩,很多民辦高校的辦學質量令人堪憂,建校需要土地、需要校舍、需要各種教學設施和師資投入,但很多趕趟的企業家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要麼是學校破破爛爛,要麼是找的老師連學生都不如,當時的很多民辦高校飽受詬病。
從一開始的狂歡到後來的無人問津,很多民辦高校開始走向沒落,要麼選擇被兼併、要麼倒閉,而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份子,教育部終於是看不下去了,於是出手「保媒」嫁出了一批存活困難的院校。
在政府力量的介入下,民辦學校出場地和校舍、社會其他力量出資金、再有一所211大學出牌子來換取名聲,學生畢業後發放211大學的文憑,這樣很多民辦大學便搖身一變成為了「方便麵」獨立學院,在初期被稱為「二級學院」或「民辦二級學院」。
獨立學院的誕生為我國更多學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企業和高校賺到了錢,政府有了政績,學生有了學上,看起來是很美好的,但其實這是一種畸形教育,只能作為過渡,而不能長期存留,主要原因是獨立學院沒有學位發放資格,只能依靠母體學校,導致很多三本的學生畢業後拿到了一本的學位證書,這對其他所有學生和學校是不公平的,嚴重擠壓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於是教育部決定要給獨立學院「斷奶」,讓他們徹底獨立,獨立頒發證書、獨立法人資格、獨立實行財務核算,獨立學院「靠牌子賺票子」的時代迎來了倒計時。
目前獨立學院有三個選擇,要麼轉型成為民辦、要麼是公辦,要麼消失,已經報考了獨立學院的學生不用擔心,你們還是按照原來的政策完成學業拿到本部畢業證書。
現在我國僅剩246所獨立學院,教育部對轉型的獨立學院也是照顧有加,為他們穿針引線設立各種應用技術專業,通過校企合作讓學校培養學生和企業人才需求實現無縫對接,就像新東方的學廚師的學生一樣還沒畢業就被搶空。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性價比,與其上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畢業後競爭不過211大學的,還不如學一門技術傍身,教育部也在推進技術類專業走進本科高校的大門,相信獨立學院在這劑猛藥下可以再次實現跨越式發展,徹底擺脫母體院校的陰影,讓自己的名號成為自己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