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孩子入小學了,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越來越聰明?

2020-08-26 阿杜說教育

孩子入小學了,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越來越聰明呢?

孩子告別幼兒園,升入一年級成為一名小學生,這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也是全新生活的開端。同時,這個時期也是孩子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

孩子在六歲以前,他的智力發展主要經歷兩個黃金期:一是在三歲以前,孩子將經歷大腦發育的第1個黃金期,如果將成人的智力水平視為100%,那麼孩子在這一時期的智力發育會完成大概50%。二是孩子到了6歲左右,也就是一到兩年級階段,他們將迎來智力發展的第2個黃金期,在此期間隨著孩子神經細胞結構的複雜化和神經纖維的延伸,他們的腦重量會逐漸增加,可以達到將近兩公斤左右,為成人腦重的90%,孩子的智力將達到其整個人生智力水平的90%以上。這就意味著,如果家長能夠抓住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進行科學的培養,將會對孩子一生的學習能力和未來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相反,如果家長對此不以為然,把悉心培養孩子的責任扔給老師,或者是由孩子野蠻生長,自己卻做甩手掌柜,等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再教育就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而且還不一定有效果。

那麼在這個階段如何才能抓住孩子激勵發展的第2個黃金期,讓它變成更加出色越來越聰明呢?有幾個方法:第1是引導孩子多動手,第2是通過遊戲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第3是注重孩子的右腦開發。

一、引導孩子多動手

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動手能力和大腦的靈活度是成正比的。如果家長平時鼓勵孩子勤動手,就等於是在反覆進行頭腦體操訓練,孩子大腦的靈活度也就得到了提升。為此家長可以有意識的多鼓勵孩子動手,或者將這一理念和孩子愛玩的特點結合起來,做一些手部的鍛鍊。比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用左手剪東西,擺弄智力玩具,拍球投籃踢球,學打算盤,玩積木等等這些活動,通過手部鍛鍊來開發孩子的智力。同時家長還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比如說讓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床鋪,收拾房間等等,這樣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同時,也能讓孩子的大腦得到有效鍛鍊。

二、通過遊戲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

我想一旦提到遊戲,很多家長就會反對,孩子都上小學了,該收心了,怎麼還能總想著玩呢。有類似想法的家長包括一些寶媽們都不在少數,這些家長往往把上學和努力結合在一起,認為上學就是給「小巨頭」戴上「緊箍咒」,其實呢,對於剛入小學的孩子來說呢,快樂是第1位的,學習是第2位的,讓孩子覺得學習像遊戲一樣有趣,這才是作為一名智慧家長的一個聰明做法。

那麼我們如何來設計一些遊戲來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呢?

比如說有這樣一位家長,他的孩子對數學興趣不大,經常受老師的批評,所以對數學產生了厭惡的情緒。但是有一天,他想了一個辦法,他把兒子叫回來以後,跟兒子談起了他的一個想法,他說:兒子我們來做生意吧。這個孩子一聽就來了興趣,家長把遊戲規則給孩子講清楚了:我買幾件商品以後,孩子必須在規定的時間計算出商品的總價格,否則交易就不會成功,如果交易成功一次,他就獎勵孩子一個卡片,每張卡片按數量可以升級,升級到一定程度呢,就可以實現相應級別的一個願望。為了鍛鍊孩子的計算能力,他在和孩子遊戲的過程當中還故意刁難他,比如說同樣的商品拿幾件,拿完以後,還經常換貨交換等等,孩子為了達成交易,每次都會認真仔細的進行計算,不厭其煩。經過一段時間訓練以後,他就發現孩子的這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這位家長巧妙的利用了孩子愛玩的心理,讓孩子在和家長做生意的過程當中,潛移默化的學會了計算這種方式,要遠遠好於逼著孩子做幾份試卷,算幾道難題。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們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對於剛入小學的孩子們來說,剛剛脫離幼兒園,對玩耍還有著很深的眷戀,因此在這個階段孩子是需要有充分玩的權利,我們作為家長要在玩中喚醒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讓孩子玩出快樂,玩出智慧,從而獲得潛移默化的進步。

三、就是注重孩子的右腦開發

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可以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其中,左腦主要負責邏輯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右腦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是藝術和經驗學習的中樞。右腦的信息存儲量要遠遠大於左腦,然而,在現實當中,大約95%的人只使用了自己的左腦。有科學家指出,在人的一生當中,大多數人只用了大腦的3%~4%,其餘的96%~97%都蘊藏在右腦的潛意識之中。有一項權威的研究就表明,像愛因斯坦、達˙芬奇、居裡夫人這些世紀偉人,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他們有著超級發達的右腦。家長應該把引導孩子學會科學用腦作為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藉助合理的方法進行孩子腦力的開發。因此,作為家長可以有這麼幾個方法。

第一,可以給孩子創造一個音樂環境

音樂可以開發右腦是絕大多數教育學家的共識,尤其是一些古典音樂項目,像莫扎特的音樂等等,對孩子的右腦開發是非常有用的。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作為家長可以經常給孩子播放一些古典音樂,這樣不僅能開發孩子的右腦,也能培養孩子對音樂的一種熱愛,陶冶他的情操。

其次,還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塗鴉

塗鴉也是一種開發右腦非常好的方法,對於鍛鍊孩子各方面能力是一種綜合的訓練,它包括我們的視覺感受、動手能力、聽覺描述、語言理解等等。作為家長,平時在訓練當中可以鼓勵孩子多塗鴉,比如說當孩子看完動畫片以後呢,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剛才看過的場景把它給繪畫畫出來,以此來刺激孩子右腦的發展。

第三,要鼓勵孩子多想像

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對於孩子的右腦開發也是非常有利的。豐富的想像力對孩子日後的發展益處多多。作為家長平時可以有意識地對孩子的想像力進行訓練,比如孩子講故事的時候,要求孩子給故事設計不同的結尾。和孩子一閱讀的時候呢,故意捂住當中的某些圖片,讓孩子想像一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等等等等。

總之,開發右腦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陪伴孩子一生的教育重點。家長在這方面不要有功利之心,也不要認為開發孩子的右腦,實際上任務和工作。不妨想一想,和孩子一起做做遊戲,看看孩子開心的樣子,這不也是一種幸福嗎?同時,對孩子而言,這本身就是一種快樂,擁有快樂童年的孩子,他的智力水平也一定不會太差。

相關焦點

  • 為啥孩子成績變差,越來越「笨」?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犯了4種錯誤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的孩子以前學習很好,現在成績卻越來越差?」「為什麼孩子小時候很聰明,現在越來越笨了?」以前挺聰明的孩子,現在越來越「笨」了。人的智商可以降低嗎?哈佛大學已經做了75年的研究。通過大量的跟蹤調查,發現孩子的智商與家庭環境密切相關。有些父母的不正確行為會導致孩子的智商在某些方面下降!
  • 孩子的家庭教育,我們父母做對了嗎?
    ,由於難度超出孩子思維理解能力,此刻我們如果不做任何引導講解,孩子的興趣會受到極大的挫敗,反覆嘗試都不能順利完成,那麼孩子的感覺會越來越糟糕,不用別人說,他也會覺得自己很笨,所以做為家長我們要正確引導孩子獲取自信心,從新贏得勝利的喜悅,若是在孩子的生活裡,他很少得到「贏」的感覺,最終,他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看起來笨頭笨腦又畏手畏腳的孩子。
  • 孩子想要父母陪伴,父母想讓孩子感恩,聰明的父母懂得如何愛孩子
    孩子對於家庭教育的感受,通常可以分為3個級別:歸屬感、幸福感和眷戀感。可以說孩子的感受好壞,就是父母對家庭教育是否用心,對孩子是否尊重理解的直觀表現。聰明的父母,懂得適時陪伴孩子。孩子畢竟年齡小,他來到這個世界,就像是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急需找到歸屬感和幸福感。
  • 真正聰明的父母,會把這幾句話常掛在嘴邊,難怪孩子越來越優秀
    導讀:真正聰明的父母,會把這幾句話常掛在嘴邊,難怪孩子越來越優秀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真正聰明的父母,會把這幾句話常掛在嘴邊,難怪孩子越來越優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跟孩子說「廢話」
    只有在愛的氛圍下成長,孩子才能學會如何去愛、如何表達愛。所以,別再把「我愛你」視為親子間互動的廢話,愛孩子請大膽說!但在筆者看來,真正聰明的父母,從不吝惜對孩子說「對不起」。,父母「一言堂」的情況非常普遍:「孩子小啥也不懂,我們替他做決定也是為了他好!」
  • 孩子3歲之前,牢記這5點,孩子會越來越聰明
    導讀:孩子3歲之前,牢記這5點,孩子會越來越聰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3歲之前,牢記這5點,孩子會越來越聰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俗話說:3歲,7歲。
  • 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人的一生要經歷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在不同的正常階段裡承擔著不同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主導的教育理念是態度與習慣,學校教育主要是孩子科學知識的掌控,而社會教育主導人際關係和生存技能。而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是人生的基石,影響孩子一輩子。因此便有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說法。
  • 買了家庭教育課程,為什麼還是不會教育孩子?如何做家庭教育?
    很多家長都跟我反應過這個問題,平時挺好的,但是當孩子遇到一點問題之後,脾氣上來後,根本不會去想該如何巧妙的化解處理問題,完全是本我自然的慣性反應(你的父母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就會如何教育你的孩子,原生家庭的代際效應),學的那一套根本不會用到!甚至是連罵帶打一套組合拳上去,等到氣消了開始後悔了,又自責又內疚。
  • 心理學:家庭教育中如何讚美孩子
    家庭教育中如何讚美孩子:讚美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在家庭教育中尤其要運用好這門學問相比批評,孩子更喜歡聽到家長的讚美,批評往往更能促進孩子的奮進。  讚美和批評是家庭教育的兩個重要內容,聰明的家長往往都是批評與讚美並施。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適當的批評是必須的,當孩子做對了事情時,讚美也很重要。那麼,家庭教育中如何讚美孩子呢?  激勵和讚美是孩子成長的加油站,家長不應吝嗇對孩子的讚美,但讚美要實事求是,必須真誠。
  • 補習班越來越多,父母越來越焦慮,怎麼辦?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據了解,目前杭州不少小學一年級開始上「學而思」的比例達到了60%,五、六年級更是接近80%。每到報名階段,「學而思」更是「一位難求」。不少家長坦言,除了希望快速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更直接的目的是為「小升初」做準備。「所有的家長都知道,如果想要上民辦中學,一定要去上奧數。
  •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這句調侃的話聽起來像開玩笑,裡面其實蘊含著家庭教育的真諦。近日,針對這一問題記者採訪了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門診主任趙松濤,他表示好的父母需要跟孩子一起成長,不斷學習,才可以跟得上孩子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
  • 聰明孩子如何養成:不強迫孩子,關鍵期給予關鍵幫助
    聰明孩子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個漫長而又繁瑣的過程,像烤制一個麵包,首先準備麵粉,準備烤箱,發酵麵粉,做出形狀,入烤箱,成型,出爐,看似每一步簡單的操作,做起來確是要精細到位,每一步都要考慮精確單位,準備充足,核准時間,才能精準的出爐一鍋又甜又美的麵包,稍有偏差,麵包即會缺失口感或者乾脆報廢。那麼,孩子的養成遠遠比烤麵包來的繁瑣和慎重。
  • 李玫瑾: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假聰明」,蒙蔽父母的同時也誤了自己
    但聰明和聰明也不同,有的孩子是「真聰明」,懂事乖巧,讓家長又驕傲又省心,但有的孩子卻是「假聰明」,小時蒙蔽父母,時間長了害了自己還不自知。李玫瑾: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假聰明」,蒙蔽父母的同時也誤了自己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深的,卻也最容易當局者迷,看不清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問題。
  • 家庭教育中,父母各扮演什麼角色最合適?角色做對了孩子更出色
    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很重要,父母教育角色定位做對了,能助孩子成就未來。我們無論是在看古代劇還現代劇,經常會看到劇中淘氣頑皮的孩子在犯錯後,在父親氣的要責罰時,孩子就會跑到母親身邊去求情,這時候母親就會護住孩子,不讓父親責罰。
  • 聰明的父母應懂得向孩子「示弱」,做到這3點,孩子會越來越出色
    導讀:聰明的父母應懂得向孩子「示弱」,做到這3點,孩子會越來越出色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聰明的父母應懂得向孩子「示弱」,做到這3點,孩子會越來越出色!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教育,父母如何更好陪伴孩子?
    在正在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全國婦聯提交了關於將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教育支持服務納入政府公共服務的提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意識到3歲以下嬰幼兒早期啟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很多家庭獲得的早期育兒指導是零散的、不系統的,甚至是不科學的。
  • 不怒不吼,如何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聰明父母這樣做
    不怒不吼,如何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有的家長說,「那就閉嘴,忍著……」似乎在很多父母心中,不發火不吼叫,孩子根本就不聽。 於是總有家長仿佛端著高音炮的喇叭,在孩子耳朵不停地吼,結果常常是兩看生厭! 為什麼會對孩子發怒吼孩子呢,你思考過這個原因嗎?
  • 李玫瑾:孩子12歲以後,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然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的個性越來越強,主見也越來越多。如果父母只會一味地用身份和權威壓制孩子,難免出現激烈的衝突。,孩子越強大很多父母都習慣替孩子包攬一切,覺得他們什麼事情都不會做,做不好,於是幫他們做出各種各樣的決定。
  • 聰明的媽媽,都用科學的方法「懲罰」孩子,孩子會越來越厲害
    導讀:聰明的媽媽,都用科學的方法「懲罰」孩子,孩子會越來越厲害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聰明的媽媽,都用科學的方法「懲罰」孩子,孩子會越來越厲害!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家庭教育需要點糖,也需要點鹽,常做這10件事孩子更自信聰明
    家庭教育需要點糖,也需要點鹽,常做這10件事孩子更自信聰明1.多誇讚孩子的優點有專家研究指出:孩子是通過父母的眼睛來認識自己。孩子做了很多事情,可是家長只看到缺點。孩子的優點長時間被家長選擇性屏蔽,缺點卻總是被家長用顯微鏡放大批評,長時間孩子就會覺得我很差勁,所以總是被批評,導致孩子缺乏自信。你能發現你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嗎?懂得發現孩子優點並經常誇讚孩子的父母是聰明的父母,也有助於孩子好性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