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內個人購匯監管加強
虛假申報一旦被查出 代價很大很大
近日,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個人年度購匯額度不變,仍然是每人每年等值5萬美元。不過,記者昨日從各銀行了解到,1月1日起,居民購匯流程相比以往更加複雜。無論是手機網銀、網點自助購匯機還是網點櫃檯購匯時,都需要先填寫一份《個人購匯申請書》,明確填寫購匯用途、用匯時間等。
在此之前,一般情況下,個人因旅遊等去銀行購匯,櫃面工作人員會口頭詢問購匯用途,然後在銀行系統內錄入,並不需要個人填寫相關表格。記者 馬杉 文/攝
銀行對個人購匯用途調查更加詳細
今年開始,外匯管理局增加了購匯文件要求,需要細化申報內容,強化購匯用途的真實性。無論是手機網銀、網點自助購匯機還是網點櫃檯購匯時,均需要填寫《個人購匯申請書》。相比之前,一些選項的填寫更加細化。
昨日,記者來到一家國有銀行營業大廳,看到該行大堂經理正在指導一位市民辦理購匯業務。大堂經理反覆強調:「今年開始,大家購匯前必須認真填寫申請表,信息一定要真實,以免不必要的麻煩。」
《個人購匯申請書》對個人購匯用途調查更加詳細,分「因私旅遊、境外留學、公務及商務出國、探親、境外就醫、貨物貿易、非投資類保險、諮詢服務以及其他」共9大項。每個大項後面還跟著三四條子項。例如,「因私旅遊」大項包含「預計境外停留期限,目的地國家/地區」兩個子項。最多的「境外留學」大項,包含了「學校名稱、留學國家/地區、年學費幣種/金額、年生活費幣種/金額」四個子項。
手機銀行也一樣,登錄結售匯功能頁面時,會跳轉至《個人購匯申請書》頁面。記者登錄某股份制商業銀行手機銀行發現,《申請書》上雖然9個大項的子項繁多,但實際操作中並不需要對所選取的子項一一填寫。系統依然延續了打鉤模式。勾選確認知曉《個人購匯申請書》後,資金用途只需從14種列出的用途中勾選一項。14種用途分別為除了8項《個人購匯申請書》列出的大項外,還包含了6個其他項:「其他-職工報酬和贍家款、其他-投資收益、其他-經常轉移、其他-運輸、其他-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其他-其他服務」。
與以往不同的是,現在購匯必須填選「預計用匯時間」一欄。在手機銀行的購匯頁面,有紅字提醒你,如果未來外匯用途跟目前申報的不同時,要到銀行重新填寫。此外,銀行還連結了「個人購匯申請書填報說明」的頁面。這在銀行櫃面也有擺放,大堂經理會建議不知如何填寫的客戶查看。
購匯不得用於境外買房和證券投資
不難看出,央行和外匯管理局在今年收緊了外匯管制,都更加強調「換匯時的用途申報」,以及此後的「實際用途核查」,強化了銀行真實性、合規性審核責任。
在《個人購匯申請書》紙質版本的正面,第二欄的黑色粗體字格外明顯,寫有6個「不得」——境內個人辦理購匯業務時,不得虛假申報個人購匯信息,不得提供不實的證明材料,不得用於境外買房、證券投資、購買人壽保險和投資性返還分紅類保險等尚未開放的資本項目,不得參與洗錢、地下錢莊交易等違法違規活動等。換句話說,通過換匯到境外購買房產、股票、基金、債券和投資性保險,都是不允許的。
用匯和申報不符會被納入「關注名單」
外匯管理機關會對個人外匯業務進行監督檢查,如果查出來存在違法違規套匯的,除此後兩年都將取消5萬美元購匯額度外,還可能面臨逃匯金額30%左右的罰款。
外匯管理局就《個人外匯申報管理》答記者問中指出,如果一個人存在虛假申報,導致此後用匯和申報不符的,有可能會被納入「關注名單」,並根據違法違規的性質,在未來一定時期內限制或者禁止購匯,依法納入個人信用記錄、予以行政處罰、進行反洗錢調查、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等。
一家銀行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個人購匯申請書》怎麼填,銀行都不會限制,但會給外匯局報備,萬一被查出虛假申報、列入「關注名單」就麻煩了,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可能會被限制或者禁止購匯。「管理辦法一實施,必然會降低居民購匯的通過率,目前居民購匯的普遍目的是,貶值下的避險需求,賺取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所帶來的預期收益,顯然部分人是無法提供《申請書》中幾項購匯用途的真實證明的。雖然購匯額度不限制,但增加了不少條條框框,變相增加了購匯難度。」
不要盲目跟風兌換美元
銀行業人士認為,國家開放給個人自由兌換的每年5萬美元的額度,是給有正當用途的人提供便利,而不是給所有人漫無目的的使用。
對於購匯用於境外買房、證券投資,我們國家現在還沒有開放,所以需要一些政策來進行限制和規範。但對於正當的用途,比如留學、境外旅遊、購物等等,國家是沒有限制的。
前一段時間美元大幅升值,但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保持基本穩定,要正確理解、認識人民幣匯率的問題,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去換匯,不要盲目跟風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