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品價格的波動一直牽動著老百姓的心。就像去年的蘋果和今年的豬肉,除了市場供應緊缺之外,還有人為炒作助推價格進一步上漲。
就拿豬肉來說,原本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導致豬肉供應緊缺,然而還有一批「炒豬團」趁勢大作文章,為了牟取暴利,手段毫無底線,向養殖場投放含有豬瘟病毒的物品,違規調運生豬,還惡意散播疫情謠言。有的炒豬團一天最多調運4000頭豬,從中牟利400萬元。
對此,農業農村部已經出臺多項措施整治這樣的「炒豬」行為,各省也在積極加大力度跟進,與此同時,農業部還鼓勵人們積極舉報,如若屬實,舉報人每次可以獲得3000元到1萬不等的獎金,最高者可以獲得3萬元。
除此之外,養殖戶見豬肉價格呈現上漲趨勢,在前幾個月做出了壓欄的舉動,導致豬肉價格一路攀升。然而,這種情況無法維持太久,所以到了11月份,壓欄豬肉集中出售,豬肉價格才得以由漲轉跌。
值得慶幸的是,豬肉沒有對應的期貨產品,所以炒作行為不能持續太久。但是,蘋果則不一樣,自從2017年底推出蘋果期貨產品之後,蘋果價格就一路開啟狂飆模式,這其中並非完全因為極端天氣的影響,還有期貨操盤手從中作祟,一邊囤貨,一邊做多期貨合約,從中牟取暴利,結果嚴重破壞了蘋果市場,去年賣到十幾一斤,今年3毛錢都沒人要。
除了蘋果之外,很多農產品也有對應的期貨合約,比如雞蛋、玉米、粳米、早稻、晚稻、紅棗、菜籽、菜油、普麥、棉花、白糖等。其中,棉花、雞蛋和白糖是經常被炒,導致價格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
而今年,在糧食中也出現了一個不好的苗頭。根據糧食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19年的玉米收購量同比減少了582萬噸,進度比往年明顯偏慢了許多。其中,東北地區的玉米上市不足3成,華北地區的玉米出售比例在4成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主產區的玉米收購量不足今年總產量的10%,總產量為2.61億噸,收購量只有2200萬噸,大量的糧源還在基層手中。經過調查發現,農民集體不賣糧的原因是「價格太低」,他們認為目前玉米行情走勢不符合預期,所以惜售,等年後再看看。
對此,市場上出現了支持糧食漲價的聲音,認為農民太苦了,種植成本不斷上升,糧食理應隨之上漲。但事實上,即便糧食漲價了,大多數利潤還是被中間流轉環節給賺走了。而且,國家為了保障農民的種糧收入,也給與了一定的補貼和收購保護價。
如果糧食完全按照市場行情走,那麼農民會更苦,就像蘋果一樣,價格炒上去了,農民也沒增加多少收入。當炒作熱情褪去,如遇蘋果大豐收,那只能被中間商壓價出售了。
而且,如果國內糧食貴了,可以從國外進口便宜的,消費者對於糧食價格也是極其敏感的,自然會選擇較便宜的購買。
因此,單純讓糧食漲價並不是改善農民收入的最佳辦法。可以通過規模化養殖和種植,提高生產效率;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改善農村狀況,推行鄉村旅遊,或者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等等,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