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一個人的高貴不在能力,在於骨子裡的教養

2020-12-17 East的二次方

教育當以人格教育為主,知識其次。孩子品德高尚,為人正直;學問欠缺一些沒有關係。——傅雷

《傅雷家書》是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與兒子之間的信件往來編成的一本家信集,記錄了1954年到1966年間傅雷夫婦給孩子的書信以及傅聰的家信,《傅雷家書全編》是目前最為完整的傅雷家書,共收錄了255通家書。

傅雷家書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傅雷作為中國早批的文學翻譯者,情操、修養和品味自然很高,傅聰是當代傑出的藝術鋼琴家,他的藝術品味也讓人望塵莫及,令人欽佩。

信中關於藝術與人生方面的探討按下不談,自知沒到如此高度,也無如此胸襟。除了傅聰自身的天賦和悟性之外,傅聰成為一位德才兼備、品行高端的藝術鋼琴家,同傅雷對傅聰的人格教育是分不開的。

傅聰:他最強調做人,沒有這一條就談不上藝術,談不上音樂,一切都談不上。

以父親口中的「做人」為切入點,淺談傅雷關於人格教養的教子理念。

01、有禮貌比一切學識重要

傅聰作為一個在海外有非凡成就的藝術鋼琴家,所處圈子多是有教養的人士。在一次通信中,傅聰寫了一封大談音樂和在波蘭遇到一個好教授的長信,傅雷的回信只說了兩件事:

我忙得很,只能和你談幾樁重要的事。你素來有兩個習慣:一是到別人家裡,進了屋子,脫了大衣,卻留著絲圍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裡,或是褲袋裡。這兩件都不合西洋的禮貌

信中父親告訴傅聰大衣和絲巾要一起脫去,不穿大衣也要脫下圍巾;手插在上衣口袋比插在褲袋更無禮貌,還會使衣服走樣;另外說到對師長或老年人,「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以表敬重。

一個有學識有才華的人言行粗魯、舉止輕浮,比一個資質平平禮貌有加的人,更令人生厭和疏遠。學識可以通過後天習得,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因資質有高低之分,而禮貌不僅反映個人品行,還有背後家庭的家教。

傅雷通過這兩件小事舉一反三言傳身教,提到自身在留學時對這方面的極其注意,良苦用心地道出,做的這一切是為使得傅聰更完滿,更受人歡迎。

人人皆不喜歡被人說教,會覺得受約束受管教,「我是為你好」這話在子女聽來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特別是自我意識剛覺醒的孩子,適時指出具體使得孩子哪方面更出色,顯然更有效果,讓人易於接受。

02、好的教養體現在細節之處見真章

如果說禮貌突出一個人的品行,細節則體現骨子裡的教養。細節之處藏著為人處世的態度,像是一面鏡子,真正地展現人格。

信中一件寫字的小事讓人印象深刻。父親注意到傅聰在雜誌上的籤名,聰字的「心」,最後一筆的筆鋒拖得很長。父親指出無論草書或行書,「心」字的寫法不應往下拖長,餘鋒過長則「變成往下拖的一隻腳」,並在信中身體力行寫下了不同的寫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注重細節的父母必然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

在一次期刊訪談中,主持人讓傅聰談談《家書》對自己的影響,此時68歲的傅聰仍能記起傅雷在細微之處的行事作風,並認為自己離父親的期望很遠,很多地方沒有做到。

在一般生活小節上,他比我嚴謹很多。他的寫字檯永遠是一塵不染,所有東西都擺得井井有條。他做人也是嚴謹的,朋友來信一定回

可以看出,傅雷的品性思維、行事作風,傅聰很早便耳濡目染。加之成年後,他鄉求學的時期,父子兩人頻繁的書信往來和無話不談,傅雷一點一滴的指導和糾正傅聰在藝術和生活細節上的不足,事無巨細,對傅聰大有裨益。

03、教養藏在脾氣和情緒裡

縱觀全書,能夠發現傅雷的脾氣比較急躁,遇事容易著急和激動,特別是遇到不公不平之事,這也是一顆剛直正義的心所致。傅雷在信中多次提到自己的這一不足,告誡傅聰以此為鑑,才有「改善的指望」。

希望你靜下來把這次回來的經過細想一想,可以得出許多有益的結論。尤其是我急躁的脾氣,應當做為一面鏡子,隨時使你警惕。

適當的「反面教材」也是一種教育的方法。深刻意識到自身稱不上缺點的缺點,自己引以為戒,多加注意,無形之中也是一種修養;同時作為一面鏡子,促使和引導身邊親密的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相反,視而不見、隨之任之是一種逃避的態度,更不可取。

傅雷十分推崇的羅曼羅蘭說,每個人都有他的隱藏的精華,和任何別人的精華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氣味。我個人理解,這種隱藏的「氣味」說的是一個人散發出來的脾氣和情緒。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貢塞明博士有一項研究很有趣。賽明博士徵集一群男志願者讓他們觀看恐怖電影和令人反感的電影,然後收集他們腋下分泌的汗液,讓更多的女性志願者在活動中不知情的情況下接觸這些汗液樣本。結果發現,聞到「恐懼汗液」時,她們雙眼睜得很大,表明自己的恐懼情緒;聞到「反感汗液」時,她們做出厭惡的表情,像是在說「我很反感」。

研究表明,人的情緒可以通過氣味傳染,這同樣解釋了「密集人群情緒傳染」的現象。同樣的,一個脾氣隨和,情緒穩定的人散發出的「氣味」也能夠感染他人,讓其更有魅力,更受人歡迎。

在傅聰婚後,父親和兒媳彌拉之間的信件往來可以看出,傅聰整個人是「脾氣隨和,性格和藹,可是骨子裡是個原則堅定、性格堅強的人」,父親言語之間透露出自豪感,指出這是「令人讚賞的品格」。可見傅雷的「因材施教」有了很好的回應,也得以開花結果。

04、懂得謙虛和自我批評

傅聰的音樂和藝術成就在海外得到極高的讚譽,特別是其在波蘭(蕭邦的故鄉)彈奏的蕭邦鋼琴曲《瑪祖卡》,被稱讚「有蕭邦的靈魂」,這是很多波蘭鋼琴家所沒有的,甚至有人希望傅聰是波蘭人,言語之間皆是對傅聰的欣賞和讚美。

有一場演奏會,彈完之後全場歡呼,很多人跟他擁抱讓他籤名,傅聰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那次成績他自己很不滿意。事後對自己「挑剔」起來:因很久沒上臺導致了緊張,以及沒有事先試琴,臨場時才發現鋼琴跟平時練的不一樣以及鋼琴本身存在著問題。

這些心理和舉動跟傅雷的悉心教導是分不開的。盧梭說,無知的人總以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應該見人就講。但是一個有教養的人是不輕易炫耀他肚子裡的學問的,他可以講很多東西,但他認為還有許多東西是他講不好的。

《瑪祖卡》好比一個微笑,但是帶一點憂鬱的微笑,是一種很清明的境界。關於《瑪祖卡》,我要說起來,可以說很多很多,但我總覺得紙上談兵,說不出什麼來,因為它們太微妙了。

傅雷一直灌輸的思想是「先做人,再做藝術家,再做音樂家,再做鋼琴家」,在家書中傅聰也提到,時常記起父親從小對自己說過的這句話。我想,傅聰個人的品行、思想、修養,在國際音樂舞臺上獲得的成就,以及「鋼琴詩人」的美譽,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踐行和詮釋。

在《傅聰:望七了》這本書的「對談錄」中,被問到爸爸傅雷對自己最可貴的幫助和影響是什麼的時候,傅聰說了這麼一段話:

你問我爸爸對我影響最主要的是什麼? 可以用一句話說:獨立思考。他是一個活生生的榜樣,獨立思考,從不人云亦云,絕不盲從。盲目的信仰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自己騙自己。

教養二字,教在前養在後,先教後養方能清楚生而為人的基本原則,有了這個前提,再談其他生之歡愉。僅把人養大而不加以教育,對孩子自身和父母都是殘缺不全的。

一個人的能力是錦上添花,骨子裡做人的教養,則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傅雷家書》無疑給身為子女的大眾上了關於人生教養中重要的一課。

相關焦點

  • 名師劉聰達:《傅雷家書》可以這樣讀
    閱讀《傅雷家書》,自然要把握書信整體框架與核心內容。《複習導引》中指出:「對名著基本內容的認知、理解、歸納等是閱讀能力最基礎的部分」「要對整本書有個宏觀整體的把握。」仔細翻閱《傅雷家書》的目錄,我們發現傅雷與孩子的通信數量起伏變化著。如果將其做成折線圖便可直觀發現,家書的通信數量呈現三個波峰和兩個波谷。
  • 《傅雷家書》 暢銷25年的父子書
    這樣,《傅雷家書》更加充實和豐富了。範用記得,三聯的《傅雷家書》五版共印了116萬冊。而此後,《傅雷家書》出版了多個版本,僅遼寧教育出版社就出了兩個版本,一版是帶照片的,一版是不帶照片的。而遼教版的《傅雷家書》後來增加了8萬字,傅敏說,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根據讀者的要求,增加了一些內容,使家書更有親情。此外,裡面還增加了一些媽媽的信,這也是原來沒有的。
  • 一個人的教養刻在骨子裡,流露在細節,你有教養的樣子真美
    一個人的教養刻在骨子裡,流露在細節,你有教養的樣子真美現在人們都越來越關注外在的形象了,不過有的時候內在的內會更加的獲得別人內心的青睞,比如有教養的處理問題才是最美的。教養是一個深刻在人骨子裡的東西,是體現你行為處事的細節上的,會更加贏得別人的尊重。教養是考慮別人的感受。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所以在公眾場所經常會面臨一個排隊的問題,現在人們普遍素質提高很多,插隊的現象比以前少很多了。可以說插隊真的是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完全忽視了別人付出的時間和精力。
  • 傅聰家信是深入閱讀《傅雷家書》的階梯
    晚上11點26分,傅敏在朋友圈發了譯林版《傅雷家書》書影,未著一字,我想他已知此事,不敢多言。29日早晨6點13分,得到消息:傅聰於倫敦時間28日凌晨兩至三點間在親人陪伴下平靜離世。這時,我才恍然明白傅敏發《傅雷家書》書影的真實用意:他預感到哥哥要走,以家書送別。
  • 看了10遍《傅雷家書》,我總結出18條教育的鐵律
    作者:洞見Echo《傅雷家書》堪稱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家書之一,其中百封家書,記錄了傅雷傅聰的父子情誼,也道破了教育的真相。金庸曾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
  • 名著閱讀:《傅雷家書》複習資料
    1、更富人情味的「家書」2003年新版《傅雷家書》恢復了當年被大量刪節的充滿「人情味」的文字。其中未發表者四十封,有增補者六十五封,共增加八萬餘字,並搜集傅雷全家各時期珍貴照片一百五十幅,烘託出一個充滿親情的溫馨家庭,是一部原汁原味恢復原貌的《傅雷家書》。
  • 《傅雷家書》:一封封家書的背後,是一位女性極致的愛情觀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對《傅雷家書》如雷貫耳,這本與《曾國藩家書》齊名的「抵萬金」,不僅成為很多家庭教育的必備參考書,而且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銷量與影響。於是有了今天的這本《傅雷寫給孩子的家書:愛在最深切的關頭》。
  • 從傅聰到《傅雷家書》
    傅雷翻譯了不少法國文學名著,但我相信這些書現在也不會有多少人去看了,你現在能想到的傅雷著作,大概只剩下一本《傅雷家書》了。這本書的地位被捧得很高,但我認為是被嚴重高估的,絕大多數人就算跟風買了這本書,你也不可能看得進去,因為實在是太囉嗦了。
  • 傅雷家書,上流父母皆禍害
    一旦傅聰對傅雷稍微有一點點疏遠或者回復得不那麼及時,傅雷就要焦慮。下面引用的段落,來自傅雷家書的內容,時間是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夜。若是語言表達能力欠缺,以至於找不到合適語言,到書信模板中抄一段,那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傅雷是翻譯家。別的翻譯家也寫過風格類似的書信,那個翻譯家叫朱生豪,那本書是「朱生豪情書全集」。那時候並不是亂世,傅聰也還沒有成為「叛國者」,而是春風得意的歲月。而且傅雷也知道傅聰一切安好。為什麼傅雷覺得孩子這封書信如何重要,以至於讓他坐立不安?
  • 陳泓文:《傅雷家書》讀後感
    成都七中育才匯源校區2018級10班 陳泓文「家書抵萬金」,這是杜甫在戰爭年代對親友的掛念;「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是張籍客居異鄉時難平的情緒。過去,家書不僅是一封給家人問候的信件,也是一條維繫親人情感的紐帶,還是一座溝通親人思想的橋梁。在《傅雷家書》中,我讀出了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愛與關懷。
  • 名著導讀:《傅雷家書》考試資料
    《傅雷家書》主要講的是(如何教育孩子)。 2.傅雷是從20世紀30年代起就致力於(法國)文學的譯介工作。 3.《傅雷家書》是傅雷寫給(傅聰的。他有兩個兒子(傅聰\傅敏) ,長子傅聰。
  • 傅雷故鄉周浦鎮向全上海徵集「最美家書」 優秀家書將由博物館收藏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孫雲)「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一代人,一封家書,一生記憶。家書之美在於有情,家書之美在於有國,家書之美在於有愛……」昨天,在傅雷故鄉浦東新區周浦鎮,上海首個最美家書徵集展評活動正式啟動。
  • 【青蓮劍歌】讀《傅雷家書》有感
    作者:楊偉(鹽城市射陽縣人民檢察院機關黨委副書記) 初讀《傅雷家書》,很是為傅雷與傅聰那種亦父子亦師生亦朋友般的感情所感動。家書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傅雷作為一名父親,對遠在他鄉的兒子的勸慰和鼓勵;二是傅雷與兒子互相探討藝術真諦和自我修養;三是傅雷作為精神導師,對兒子進行為人處世、德行素養的指導。
  • 《傅雷家書》背後的真實故事
    昨天世界聞名的 華裔鋼琴演奏家傅聰去世了,從而在華夏大地又颳起了一陣《傅雷家書》旋風。說起這本書,雖然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小有影響,但是它真正在中國大陸大熱還是在2017年入選教育部編寫的全國初中語文課本以後了。現在連一些街頭販夫走卒之類的都會互相打聽哪個書店有賣《傅雷家書》,為啥?
  • 《傅雷家書》:先做人,後成「家」,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的教育經
    1.初讀《傅雷家書》初讀《傅雷家書》的時候,我才只有12歲,剛上初一,對未來懵懵懂懂。《傅雷家書》中,收集著傅雷給兒子傅聰的許多書信,從1954年到1966年,這些信件,讀來讓人覺得親切又溫暖。我是被傅雷感動了的。這讓我想起我的爺爺,他也常常在我耳邊說這樣的話。可年輕人總是聽不進去,直到自己一點點長大,才知道這種叮嚀的可貴。3.
  • 《傅雷家書》:從傅雷的諄諄教誨中,我感受到拳拳父愛
    原創:硯無聲《傅雷家書》是著名翻譯家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書信集。傅雷翻譯的作品有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裡斯多夫》、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等世界名著,還有很多美學名著,如丹納的《藝術哲學》、《論莫扎特》。
  • 作為教育秘笈,《傅雷家書》廣為流傳,傅雷的後代現狀又如何呢?
    1981年《傅雷家書》出版,從那以後,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裡面如山一般的父愛所感動,從此《傅雷家書》成為了引領青年思想修養的必讀之物,也成為了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書中傅雷嘔心瀝血地培養兩個孩子——傅聰和傅敏。傅雷因材施教,從多方面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34;等道德修養。
  • 一本飽含深情的《傅雷家書》,讓很多的中國人認識了翻譯家傅雷
    晚年的傅聰回憶說:「我很少再看《傅雷家書》,因為一看就淚如雨下,無法繼續工作。」一本飽含深情的《傅雷家書》,讓無數的中國人認識了著名翻譯家傅雷,以及「鋼琴詩人」傅聰,看到了傅雷對兒子苦心孤詣的教誨。1954年,傅聰出國之前,傅雷對他叮囑了一句話:「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縱覽整部《傅雷家書》,可以看出,傅雷十分注重對孩子人格的培養,他認為,無論做什麼,做人都應該擺在第一位。
  • 大名鼎鼎的《傅雷家書》裡,藏著殘酷的父愛 | 短史記
    其實,這本家書裡的傅雷,是一個經常對孩子使用暴力,且對孩子控制欲極強的父親,並不值得當代父母們去效仿。一、經常對孩子使用暴力傅雷為人嚴肅、性格暴躁。反映在對傅聰、傅敏兄弟的教育中,就是常說的「棍棒式家教」。
  • 八年級必讀名著《傅雷家書》讀後感
    傅雷「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藝術家,終為鋼琴家」的教子觀念給我們帶來深思,而那字裡行間充溢著深摯的父愛,怎能不令讀者感動?「你始終太容易信任人。……而你還是不大重視,輕描淡寫。這樣的不知警惕,對你將來是危險的。」兒行千裡之外,不懂得為人處事,父母怎能不牽腸掛肚?「修改小習慣,就等於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何嘗不是一位嚴父對兒子最真摯的期望和熱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