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話劇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丨視野

2020-12-22 中國青年報

劉佳文:新聞學院2017級本科生,曾擔任人大話劇團臺詞老師,曾出演《吳玉章》《未婚夫妻》《雍和宮》《相親角鬥場》等話劇。


張懿晴:哲學院2017級本科生,現任人大話劇團團長,曾出演《吳玉章》《夕鶴》《我們——群盲》等話劇。


常容軒:新聞學院2017級本科生,現任人大話劇團團長,曾出演《吳玉章》《夕鶴》《遺忘》等話劇。


人大話劇團冬夜專場到來之前,我們對這三位成員進行了專訪。現在,讓我們隨著他們的自述,一起走進他們與話劇的美妙世界。


劉佳文:話劇從不只是業餘愛好


劉佳文《未婚夫妻》定妝照。


一路熱愛


我高中就是話劇社的。大學開學後,我就想加入學校的話劇團。話劇團面試包括即興表演、臺詞和肢體表現。面試是在新生研討課結束後,我整節課都因此非常緊張,所幸即興表演的時候還挺放鬆,如願進入了話劇團。


大學的大部分課餘時間,我都是在話劇團度過的。我之前是個不愛社交的人,但是因為大家需要磨合著去演戲,我和團員們的感情也漸漸升溫了。


三年過去了,我從剛入團時一心想要證明自己,轉變為只想真情實感地把戲演好。這也是一種成長吧。


一直以來,我熱愛表演,熱愛戲劇影視,不滿足於把它作為我的業餘愛好。我想要更好的資源,跟更多人合作,這些都不是愛好能給予我的。所以準備讀研時我調整了專業。我本科學的是廣播電視,保研的時候選擇了北大的電影導演專業。雖然我面臨很多壓力,但最後還是非常幸運地以藝術學院專業第一的成績通過推免。

劉佳文(左)在話劇《吳玉章》中飾演遊丙蓮。


放開去演


話劇團的每周訓練都帶給了我進步。一開始我的肢體很僵硬,後來演了個戲,大意是我的領導突然要來我家,而我不能讓領導知道我要結婚了,得想辦法把我的未婚夫藏起來。我需要拽著他四處尋找藏身的地方,椅子後面,床後面,被子裡……還要打他的屁股,把他從被子裡揪出來。


這應該是一個特別誇張、滑稽的片段,沒有臺詞,只用肢體表現。配的音樂是《玫瑰玫瑰我愛你》,但我們倆都放不開。在演出當天的中午,為了讓我們放開去演,導演要求我們隨著音樂起即興「尬舞」。這個片段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噩夢,但正是這些訓練讓我逐漸打開身體,成為了更合格的話劇演員。


劉佳文在2018年暑訓匯報演出《相親角鬥場》中飾演劉姐。


在一場人物模仿訓練中我模仿了我的奶奶,表演後大家都覺得很生動形象。此後,我就總是接到類似的老年角色。飾演老年女性角色其實讓我既排斥又享受。排斥是因為或多或少想嘗試一次年輕可愛的角色,也擔心戲路被限制;享受是因為我以前一直對自己的外表不自信,但是大家不會用外在的世俗標準去評判一個老太太。大二那年的春季專場,我挑戰自己,報名出演二十多歲的年輕女孩,並順利通過篩選,體會到了角色帶來的不同感受。


對我來說,入戲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演出結束後,戲中人的說話風格、行為方式仍然留在我身上,慢慢出戲就好像靈魂被抽走了一部分。這有時會有些傷人。


舞臺上也發生過一些小插曲。有一次我演一個脾氣很好的老太太,另一個人演我老伴兒——一個脾氣古怪又倔的老頭。一個情節是我給他遞水,為此我們設計了一個我擰開了再給他的細節,代表這個老頭兒在家啥也不幹,連喝水都要別人給他擰好。他把杯蓋擰得太緊,我在臺上怎麼也擰不開,只能用角色的口氣說:「擰不開!」他接過杯子,發覺自己另一隻手拄著拐杖,也沒有辦法擰開,就看了一眼說:「不喝了。」這個反應也很符合倔老頭的人設,於是這樣一個尷尬的場面就被我們巧妙地化解了。演戲就是這樣充滿「意外」。


張懿晴:話劇之於我,意味著改變


張懿晴出演《夕鶴》的定妝照。


初次登場


我的第一個角色是吳玉章校長的夫人,遊丙蓮。那是我第一次上臺塑造一個角色,對很多東西只有模糊而懵懂的了解。我一度「用力過猛」把這個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村婦女演成了一位女戰士,也曾因為自己的理解與導演產生分歧。直到後來我慢慢地去了解她,嘗試著去走進她的人生: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有哪些經歷?她跟吳老什麼時候結的婚?吳老是什麼時候離開她去革命的?……


我每天走在路上的時候,就會在腦海中編故事,試圖把自己代入她的身體:想像著我早早結了婚,丈夫卻在我很年輕的時候就離去了。我要表演的部分是整個戲裡情感濃度很高的一段。戲中的吳老快要病逝,彌留之際憶起他的亡妻,於是就在病床上念起了曾經寫過的一封催人淚下的信,亡妻就從他的記憶裡浮現。這段戲要求很高的情感投入,我在排練時會跟對手演員不斷磨合,表演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開了竅。


張懿晴(左)在話劇《吳玉章》中飾演遊丙蓮。


入戲共情


入戲最深的是《夕鶴》這部戲,我在裡面扮演一隻仙鶴。這部戲講的是仙鶴報恩的故事:一隻仙鶴腿受傷後被一個路人所救,仙鶴變成了一個女子、嫁給他報恩。然而丈夫受到奸人的挑撥,一次次地讓她把自己的羽毛拔下來織布。她非常傷心,覺得丈夫背叛了她。最後一幕是在一個大雪的傍晚,仙鶴哭著和丈夫說:「我已經不能再變成人啦!我要走了,要回到天上去啦……」。然後向遠處飛去了。她丈夫是個有點傻、很單純的人,突然發現他愛的人不見了,就開始在雪地裡面一直找她。


話劇《夕鶴》中,常容軒(男)飾演與平,張懿晴(女)飾演阿通。


我跟戲中的「丈夫」常容軒是特別好的朋友,但在這場戲後的一段時間裡,我們卻一度無法走出這部戲,常常會看著對方就感到心痛和哀傷。當然我們倆的關係並沒有因此變得不好,只是這場戲帶來的情緒一直留在我們的體內:比如有時我們出去吃飯,回來的時候是晚上,走在天橋上就會突然好難過。這個情緒持續了近一個學期,才在我心頭慢慢淡下去。


這場戲給我的印象就是這麼深刻。我想,這有可能是因為排戲的時候,你為了在臺上能夠調動起你對應的情緒,需要不斷練習這個情緒到底是怎麼從失落變成悲傷,然後它會形成一種類似肌肉記憶的東西。


演話劇於我也是一種性格上的改變。我曾經有些嚴肅拘謹,卻因為要飾演一個暗戀的女高中生而改變情感流露的方式,慢慢解放天性,在戲外也更加開朗。我也因為一個又一個角色的代入和共情而使自己更加感性。哲學教我理性,話劇讓我對事物的感知更強,理性與感性的交匯,或許是更美好的體驗。


常容軒:在話劇中體驗別樣人生


常容軒穿著人大話劇團的文化衫。


漸入佳境


我與話劇團同伴們的感情有如家人。第一年的暑期訓練是大家從陌生走向熟悉的契機。排練廳裡,我們一同工作、一同演戲,一起長久地深入交流,漸漸卸下了戒備,將心連到了一起。我們那時拍過一個特別「非主流」的短視頻,然後大家就靈機一動,提議說:「要不我們就叫『葬愛』吧?」我們這個以「葬愛家族」為名號的集體就這麼誕生了。


可能有人會因此認為我們話劇團的人都性格很「dramatic」,我認為並不能如此解讀。這與性格無關,大約是受話劇團訓練的影響。話劇團的第一個表演訓練就是教會我們如何解放天性、卸下偽裝、脫去華麗的外衣,達「無人之境」。這種「瘋癲」不是「大大咧咧」,而是學會回歸到一種「赤子」的狀態——他所展現的是他灑脫、放曠的天性,是他純粹的本真,在這種本真之上,他才能成為任何人,成為任何角色。活得純粹、灑脫,這又有什麼不好?


夢醒依舊


除對看話劇、演話劇本身的享受,促使我來到話劇團、走到今天的因素還有很多。有一年畢業歡送會時,在交流中我才發現,原來許多我認為演繹能力、交流溝通能力都極為出色的成員,其實私下性格都偏向於內向自省。我和話劇團的許多成員一樣,在臺上把自己全然打開,在臺下性格其實並不外向。


對於不願流露感情的、性格內向的人而言,在話劇裡,我們終有機會把內心豐富情感通過對角色的演繹進行淋漓盡致的表達,用自己感性的心體味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呈現文字內外的濃重感情——正因此,我與話劇、與話劇團情根深種。在完成表演或是編排一部部話劇的同時,話劇也成就了我,讓我內心更為充盈、情感得以安放。


我在《重慶森林》那部戲裡擔任導演的時候,其中有一個主題是「夢、夢遊」,當時每天都排到凌晨一、兩點,回宿舍倒頭就睡,有時候真的模糊了夢境與現實的邊界。表演結束帷幕落下的一霎那,就聽見有人喃喃道:「哎,這個夢該醒了。」


常容軒導演的《重慶森林》劇照。


話劇團的經歷中有很多感情交織在一起,充斥著這一路:有辛苦,有收穫,有離別的不舍,也有滿心的歡愉。夢一樣的,很浪漫。一言以敝之就是如此。


話劇團的日子,差不多佔據了我大學生涯的百分之七十。可能有人認為我的選擇「不安定」「不現實」「不划算」,比如因耗費了過多精力,常常熬夜到頭和口腔生疼,甚至有時為了排戲在連續五十個小時內只睡兩小時。的確,大學生課業壓力下時間難以協調,夾縫中處理諸多事務的感覺並不輕鬆。但我很珍惜也很熱愛這種狀態。我想,唯有親身行走其間,才會知為何諸多先輩在此事業上甘願鞠躬盡瘁,為何我面對如此壓力卻仍然選擇堅持。

【責任編輯:畢若旭】

相關焦點

  •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中途轉而去了銀泰的新華書店,沒有什麼興趣打量熙熙攘攘的店堂,熟知書籍更新的姿勢,並不是慢騰騰,而是不對版,有幾個人一直在自拍,與書籍的合影,我閃躲出門,惡狠狠瞥一眼灰濛濛的天空,零下幾度,雪又被錯過了。
  • 《3811》| 當我們談論女性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3811》| 當我們談論女性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020-12-21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我們在談論高考錄取掉包事件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而且從苟晶在網上的發言和採訪,可以看到苟晶在經歷了這種對她自己人生產生深遠影響的事件時依舊能展現很好的修養,這是一個文明人應該有的自我修養。我們在看待別人時,應該有這種基本的換位思考的能力。我們應該允許這種偶然性的存在,它是高考一次考試定大學的必然結果,我們要改也是想辦法去完善這種考試制度,而不是否認這種偶然性,甚至用這種偶然性去否定一個人。當我們在談論高考錄取掉包事件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回到高考錄取掉包本身,我們在談論它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我們關注的焦點是什麼?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
  • 當我們談論跑步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知道村上寫過一本《當我們談論跑步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但也僅僅是知道而已,從沒看過。連嶽曾在他的文章裡提過很多次這本書,我也經常看連嶽的文章。也曾想過要嘗試一下跑步。當然,不是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隨便跑跑,而是系統的、堅持很長時間的那種。
  • 當我們在談論託育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這裡我借用了一句美國作家卡佛的成名書籍標題《當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的句式。我今天談的不是選擇誰來帶娃的問題。我今天談的不是娃多大的時候送託的問題。我今天想談論的是當我們想託娃的時候,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媒體關於泡泡瑪特的分析文章不少,今天我們換個角度,來議議從走紅的盲盒消費背後所看到的一些趨勢。1從學徒到原創,玩出新篇章潮玩產業,主要興起於亞洲的日本、香港等地區,在這些地方,販賣手辦的潮品小店比比皆是,成為了地區的文化特色之一;而這些年,在廣大的內陸城市之中,潮玩也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每個地方都不乏一些販賣潮品公仔的小店。
  • 當我們談論動物時 也在談論我們自身
    作者:趙序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時間: 2020年11月  在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裡,我們習慣了用人類的視角去看動物他的《動物眼中的人類》,正是從動物的視角出發,讓我們覺察到動物因為人類受到的影響,體會動物是人類的進化之鏡、情緒之鏡、行為之鏡。這部作品是趙序茅行走中國各地自然生態保護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記錄自己的科考經歷,記錄所思所想的結果。
  • 當我們談論「關係」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心理諮詢師說
    諮詢師們(尤其是關係學派的諮詢師們)幾乎認為「關係」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這「關係」到底是什麼呢?是不是小題大做了呢?那麼,當我們談論「關係」時,在談些什麼呢?我們在談論「關係」時,談的是你在關係中的情感體驗關係中細膩而豐富的情感體驗帶給了我們內在精神世界的充實,任何情緒情感本身沒有對錯,問題是這些情感有沒有給我們造成痛苦和困擾,是不是與現實情境相關和有邊界的。
  • 當我們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孩子的憂愁五歲的外孫女最近有點憂愁,經常在睡前和媽媽談論死亡:「媽媽,所有人都會死嗎?」「媽媽,人活到一百歲也要死嗎?」「媽媽,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了」「媽媽,人死了,活著的人是不是就會忘掉那個死掉的人了?」甚至在昨天半夜哭著醒來說:「媽媽,我不想死!」
  • 當我們談論李子柒時,我們談論的是中式生活美學
    因此,當我們談論李子柒時,談論的,實際上是中式生活美學。說起中式生活美學,詩、酒、花、茶是不可不提的代表。中式風雅·詩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無論是兒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的詠誦,還是成年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感嘆。中國人一生中的喜、怒、哀、樂,都可以在古詩中心照不宣。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表現生活,也展示詩人的精神世界,其語言之美、音韻之妙、意境之深,令人美不勝收。
  • 羅點點:當我們談論死亡時, 我們在談論「尊嚴」
    有一次,她與幾個醫生朋友聚會,談論起死亡,大家的想法慢慢改變了羅點點對死亡的看法,死亡不應該「不依不饒」,「我們不希望在ICU病房,赤條條的,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最終『工業化』地死去。」那樣死去,太較勁,也很難堪,自然規律不可違背,死亡真的來臨,插再多的管子,做最倔強的救治,其實都是徒勞的。
  • 當我們在談論這本書時在談論什麼
    什麼是歷史?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樣子,我想這種不同就是歷史吧。這本書裡收錄的每個人的口述實錄,不會消散在時空,若干年後,我相信會成為可以回溯的痕跡。——蘇雨涵(藝術家)《方力鈞》04當我們在談論這本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 19歲女孩,5次墮胎史:當我們談論未成年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保護,再保護,為了讓孩子更像個孩子,為了讓孩子永遠沐浴在陽光下,無憂無慮的成長,有時候我們甚至寧願腰斬一些讓孩子全面發展的可能性,僅僅對孩子進行片面的認知教育。可是,這樣做真的是好事嗎?「臉,我這一走大概是不會回來了,這裡沒有什麼值得我留念的,除了你看待我從不帶有色眼鏡,其他人都把我當成害蟲避之不及,就連我的娘家人也一樣。可我仔細想來,我到底是犯了什麼錯呢?我真的有那麼十惡不赦嗎?
  • 阿蘭·巴迪歐:我們能談論電影嗎?
    「真不錯」到底意味著什麼?無差別判斷是荒唐的,差異化判斷也同樣如此。我們不需要費力就能證明,馬拉美的風格比蘇利·普呂多姆更好(順便說一句,他用盡一生去成為最傑出的詩人)。因此,人們在無條件的承諾中用某種藝術信念去談論影片,它不是為了確立電影藝術,而是為了從中提取結果。
  • 留學者說 | Mavis:當我在談論回國時,我在談論什麼?
    Mavis:當我談論回國時,我在談論什麼?一轉眼,2018年了。我念書的地方在密蘇裡州(中西部)的大學城,一望無際的玉米地,沒有車幾乎寸步難行,空闊的視野,少見摩天大樓,雲很低,總是晴天。那個時候中國人不太多,也因為在美國農村的原因,大家對物質的需求並不高,美國同學裡稍微有錢點兒的基本都開一輛皮卡車,覺得自己很酷炫。
  • 當我們在談論建築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與其說選擇什麼樣的居所,就是選擇了哪種生活。早起時女主人在衣帽間挑選衣服,晚上回家時男主人在衛浴間洗去一天疲憊。和愛人相擁躺下,重回夜晚的溫柔,感受品質生活的愜意。
  • 《FGO》當我們談論凱爾特 英國 盎格魯-撒克遜 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凱爾特曾經包括英格蘭全境,不列顛島這片土地上就主體民族和統治者民族而言先後跑馬燈似的換了五六次有餘……要弄清楚當我們談論凱爾特、英國、羅馬、盎格魯-撒克遜時我們究竟談論的是什麼,就不得不將不列顛上古和中古歷史做一個完整的梳理。 史前時期至凱爾特整個不列顛群島範圍內最早的巖石位於蘇格蘭北部,形成於大約27億年前[1]。
  • 當我們談論文學翻譯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什麼是好的文學翻譯?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糟糕的譯文還是容易辨別的,就像一個喝醉的人揮舞著剪刀,剪出來的東西歪歪扭扭。比如下面這段見於市面的《百年孤獨》開頭: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蒂亞上校還無法忘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 當我們在談論「離婚冷靜期」,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離婚冷靜期」,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衝動離婚的數據謎題「離婚冷靜期」在《民法典》草案審議階段,相關的討論就很激烈。支持者認為,實踐中,由於離婚登記手續過於簡便,輕率離婚的現象增多,不利於家庭穩定,因此需要設置一個月的離婚冷靜期。
  • 當談論「女騎」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主辦方有主動提醒我們不要酒駕,可以第二天再過來取車。大家也都本著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的原則盡興而歸 我們幾個女騎當中有國企員工、個體經營戶、銷售等等,買一臺幾萬的摩託,一個幾千的頭盔綽綽有餘。即便姐妹裡年紀最小的是在校大學生,也能在課餘時間做兼職,並沒有伸手向父母要錢來滿足自己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