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425個字,閱讀約需9分鐘
11月21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計算機與控制學院(以下簡稱「計算機學院」)2018年教學研討會在國科大雁棲湖校區舉辦。本次會議的主題為「新形勢下建設世界一流學院的目標與任務」。計算機學院副院長、中科院計算所副所長陳熙霖教授,計算機學院副院長黃慶明教授,國科大本科部部長燕敦驗教授,國科大教務部副部長李春楠,計算機學院各教研室成員參加了會議。會議還邀請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小平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理工事業部副主任張龍等專家學者做主題報告。會議由計算機學院黨委書記劉衛強老師主持。
劉衛強書記主持教學研討會
會議分為主題報告和教學研討兩個部分。
上午9點,會議準時開始。陳熙霖副院長首先代表計算機學院歡迎了來自各個研究所的教師代表,介紹了會議的背景及重要意義,並就會議安排做了說明。
國科大計算機學院的前身是中科院研究生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部,成立於1978年。2001年重組為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2年更名為現在的計算機與控制學院,如今已走過40年的歲月。2014年,國科大開始招收本科生,計算機學院承擔了本科計算機專業的培養任務。2018年,國科大首屆290名本科生畢業,其中計算機專業本科生61名。
陳熙霖致辭
國科大本科部部長燕敦驗在報告中簡要介紹了本科教學培養的情況。「2018年畢業的290名國科大本科生中,已有247人選擇繼續攻讀碩士或者直接攻讀博士進行深造,深造率達到85.1%,這項數據達到了國內高校的領先水平。選擇繼續深造的學生中,有88人赴境外或香港高校學習,其中有23名同學被國際排名前20的頂尖大學錄取。還有155人選擇繼續留在中科院系統內深造學習,其餘4人分別前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湖大學讀研。」燕敦驗部長介紹到,「從這些數據上來看,國科大的本科教學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2017年教育部給我們的保研指標是18.5%,今年升至30%左右。第二屆本科生深造率有望超過90%。」
本科部部長燕敦驗介紹本科教育情況
燕敦驗感謝計算機學院在本科教學培養中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也對計算機專業領域的教學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希望計算機學院能夠和本科部一道,繼續努力不鬆懈,建立起一套基礎牢靠、銜接緊密的課程體系。
黃慶明副院長圍繞計算機學院研究生及本科生教學現狀,全面梳理了2017-2018學年計算機學院教學工作。目前,計算機學院有三個教研室,分別為計算機系統結構教研室、計算機應用技術教研室、計算機軟體與理論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分別為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徐志偉研究員和陳熙霖研究員,以及中科院軟體研究所的張健研究員,充分體現了科教融合的優勢。
據統計,計算機學院現有專職教師近170位,其中院士1人、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10人、萬人計劃入選者6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8人,此外擁有分布在各培養單位的國科大研究生導師近千位。2017-2018學年,計算機學院共開設專業核心課9門,專業普及課25門,專業研討課15門,公共選修課6門。課程設置及授課內容覆蓋了計算機與控制學院的全部專業,其中《計算機算法設計與分析》、《高級人工智慧》、《模式識別與機器學習》、《作業系統高級教程》、《圖像處理與分析》、《網絡數據挖掘》、《C++程序設計》等課程選課人數超過200,一度成為全校最火爆的課程。
隨後,黃慶明重點談到本科生教學及培養工作。計算機學院針對本科生教學制定了具有「高平臺、重基礎、重實踐、國際化」的課程體系方案。據悉,國科大計算機專業共有38名2014級本科生、23名2015級本科生赴境外公派交流學習,訪學高校包括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學府。
黃慶明副院長做2017-2018學年教學工作總結
2018年,國科大共授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學士學位62人,其中有1人為雙學位學生。順利畢業的61位計算機專業本科生中88.5%選擇了繼續深造。計算機學院的教學培養保障了國科大首屆本科生的培養任務的順利完成。計算機與時代的飛速發展緊密相連,與各學科的關係密不可分。「我們要緊跟教學和研究的風向,跟進最前沿的學科教研工作,努力把之後的計算機專業本科生也培養得越來越好。」黃慶明副院長滿懷信心地說道。
國科大教務部副部長李春楠介紹了國科大研究生教學相關情況。2017-2018學年,學校為集中教學階段研究生共開設1966門研究生課程,同比2016-2017學年多開設154門課。而計算機學院作為由中科院計算所承辦,軟體所、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瀋陽自動化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成都計算機所等京內外研究所共同建設的「科教融合學院」,2017-2018學年共開設課程68門次。「隨著科教融合的不斷推進,無論學生來自哪個研究所,都有機會聽到其他研究所高水平科研和教學隊伍的課程,我們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平臺和充足的學習機會。」這充分體現了國科大「科教融合、育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利用科教融合平臺,遴選中國科學院最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提供給研究生和本科生,培養造就德才兼備的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為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貢獻。
教務部副部長李春楠介紹研究生教育情況
之後,李春楠對學校相關教學文件做了進一步的詳細解讀,包括《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指導意見》《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課程授課教師遴選的指導意見》《中國科學院大學授課團隊中助教崗位工作規則》等。他同時希望各院系梳理現有課程體系,充分考慮本碩博課程的銜接,並進一步精選授課師資團隊,注重培養年輕教師。
會議還特別邀請到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小平教授為大家分享本科生教學經驗。張小平教授2000年在清華任教,相繼講授《計算機原理》《計算機網絡》《離散數學》《計算科學與生涯規劃》等課程,曾獲「北京市優秀德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他分享了多年來從事教學和學生工作的三個理念:「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課程」「學生的成長不僅是傳授知識」。他說,「課堂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這裡指的教育不僅僅是學科知識,還有做人做事的人生道理。課堂是主戰場,作為老師,我們要追求將知識講解得精益求精,同時還要注意思維方式的培養。」他用課堂實例與大家分享了「無論是哪門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都應不斷給學生灌注勇氣、信心和堅韌的品質。」在給學生講授哈夫曼樹和哈夫曼編碼的時候,他會用「哈夫曼的工作就起源於一門課的課程作業」來鼓勵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只要有信心和勇氣就能做出成就;他用「溫瑟夫碩士畢業後埋頭苦幹5年,最終實現了計算機通信改變世界」的故事講述網際網路的誕生。他用生動的故事貫穿於課堂,啟迪學生、鼓勵學生勇於開拓創新,敢於挑戰,同時還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
研討會現場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魂。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一個國家的國民形象,一個國家的精神品質都是靠教育來鐫刻的。所以我們作為老師,要心懷敬畏,樂於奉獻,把每一個學生都當做國家的未來去對待、去教育。」張小平最後說道。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李曉維教授在會上分享了研究生教學培養工作的體會。李曉維1991年獲得國科大博士學位,1993年任北京大學副教授,現為國科大崗位教授。他從自己的學習和研究經歷談起,分享了三點體會:教育思想傳承是終身的,研究生培養不限於學位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個「轉基因」的過程,老師要為每位學生定製培養方案;師生是一場緣分,要珍惜彼此的情感。
國科大崗位教授李曉維分享研究生培養經驗
本次大會還邀請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理工事業部副主任張龍與大家進行了一場一流課程與教材建設的探討。教育與教材發展的新形勢、新一代人工智慧課程什麼樣……他用實例讓與會老師們了解了數字教學資源的發展,為老師們日後開展在線課程教學提供了新思路。
當天下午,各教研室還針對學生課程設置、培養情況、學科特色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陳熙霖副院長希望各教研室加強溝通,將計算機領域程序設計、作業系統、體系結構等共通的知識點串起來並在每門課中反覆強調。在布置作業時,每個學生都應有明確的作業任務,而不是直接將作業交給「團隊」,避免出現學生中「抱大腿」現象。研討中,老師們還提出應綜合引導學生興趣,讓學生不僅關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社會熱點領域,還應注重傳統算法以及與計算機交叉的其他學科的研究和學習。
黃慶明在總結髮言中指出,國科大的研究生教育相對成熟,而本科生培養雖然時間不長,但在大家的辛苦付出之下,也已基本步入正軌。接下來還需要大家再接再厲,教學研討會的定期舉辦,也會為老師們提供更多交流切磋的機會。希望計算機學院能在今後的教學中,著眼於未來邁出堅定步伐,為國科大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貢獻堅實的力量。
研討會後大合影
上周推薦閱讀
看官可有什麼想與國曉薇分享的?
投個稿告訴我吧~
投稿郵箱:wechat@ucas.ac.cn
圖:肖佳偉、張少真、劉嬡儒、李玉軒
文:劉翼豪、張少真
美編:賈力揚
責任編輯:田慧娟
為計算機學院教學研討的「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