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掌握一門外語的觀念和實踐,已經普及。對於即將出國留學的同學來說,學好英語,迫切又關鍵。
雅思和託福學習,有非常系統的方法和技巧,各大補習機構都有,咱們不多說。
今天和大家聊聊常被忽略的問題:語言中的背景,細節和文化承載。希望對大家的英文學習有一丁點兒啟發。
每年都遇到對英語感到頭疼的同學,數量不在少數。為什麼母語為德語或拉丁語系的學習者,問題比較少。而中日韓三國吃很多虧?
東亞各國英語學習投入大,水平弱,原因之一,在於英語和母語的日常表達差距大,有文化上和理解上的鴻溝。
舉個例子說說。
漢語在一些事項上巨細靡遺,比如親友關係。我們有堂兄,表弟,表姐,表妹,大伯,二叔,三嬸嬸,四舅媽,外公,爺爺,奶奶,姥姥,等等等等。每一個稱謂都有唯一的指向,不肯遷就泛指。常有執拗的明確。傳統上,中國人認為這很重要。
而日常英語中,無論伯父還是叔叔,都用uncle,姑姑或是嬸嬸,都叫aunt好了。英語語境中,不大講究。瑪麗就是瑪麗。約翰就是約翰。你是你自己。家族網絡和家庭關係,很少放在聚光燈下。英美社會中,最小的單元是個人。個人主義根深蒂固。聖經的讀者是造物主的追隨者,平等的個人。鬧市中可以讀,孤島上也可以讀,和上帝直接對話。
在中國,直到近現代社會,最小的單元不是個人,而是家庭。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話來說,差序格局,長幼有序,內外有別。論語的讀者是處在社會關係中的人。孤島上沒必要看。不過,社會正發生巨變,高齡少子化和獨身潮來襲,30年後的中國社會形態,有待觀察和判斷。
除了對親友關係非常較真,中華美食源遠流長。這其中的文化差異也築就語言藩籬。
英國姑娘扶霞寫的【魚翅與花椒】一書提到過,川菜裡有生煎,熱炒,油炸,英文中只有fry;燉和煮肯定不一樣,但在英語裡,不就只有cook嘛。如果一個英國人要了解這之間的差別,無法憑空想像,因為英式烹飪裡面沒這麼多講究。對烹調和食物的態度從此就看出大不一樣。
漢語在另外一些事項上,卻不肯計較細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些我們都熟悉。
高度的模糊性,提供了豐富的闡釋空間。
漢語的長處和使用者的幸福,只有華人才懂。抽象混沌和悠遠微妙中,飄蕩著難以言說的美。
咱們體驗一下這些詩句: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懷抱這樣的詩句,我常常想,千年吟誦的詩詞,已給萬裡河山「染色」,宣示了文化和政治上的主權。賞月登高,聽雨觀荷的國人,不免憶及古人的思緒,文化便源源不絕。如果不理解漢文化的靈性根底和民族性,外國人便學不通漢語。
反過來也是如此。外語裡面有什麼會讓中國人費勁撓頭的嗎?
肯定有啊。
阿拉伯語裡關於駱駝的詞有近百個,如果不了解黃沙漫天的遊牧生活,不可能理解。所以,對於英語專業的本科生,英美概況這門課才在大學廣泛開設。
我們學習英文,要嘗試體會對方的文化。不是接受西方主流價值觀,而是能自如切換,體察到此處有值得了解的差別。
英語在哲學,邏輯,科學的地盤上,拿出高倍放大鏡。一個又一個我們曾經不太重視的概念,如雨後春筍。
本我,超我,自我.一個值得360度審視的我。漢語中的「我」,從沒這等待遇。什麼是道德律令,何為積極自由,消極自由,理性的僭越是怎麼回事,單向度和原子化的個人,平庸之惡.異域奇花,萬般燦爛。
世界遼闊,洞穴寓言*竟是真的.另一版本的空間。
對我而言,當內心波濤湧起的一瞬,亞特蘭蒂斯不是傳說。
廚房裡的熱力四射,留給熱愛俗世生活的朋友們吧。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學習和使用英文之後,大腦降溫了,冷靜下來。思辨叢生,魯迅先生常問的「從來如此,便對麼?」,時時在耳邊響起。
成為全世界商業活動和民航領域的通用語言,英語有其優點。有空我們下次再詳細說。
掌握英語,達到駕馭的程度,非常值得。多一件趁手的兵器,作為思考的工具。
NOTE:
洞穴寓言:柏拉圖在【理想國】裡面講了這麼一個故事,說有幾個犯人被關在洞穴裡。洞穴裡有篝火,有些人做各種表演,他們的影子被篝火投射在洞穴的牆壁上。囚徒看不到後邊的情況,唯有牆上躍動的影子。他們以為牆上的影子就是真實世界,殊不知看到的只是世界的影子。柏拉圖說,我們的人生意義就是要擺脫影子的束縛,去發現真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