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中的背景,細節與文化承載雜談

2021-02-27 紅杉留學 為求知者加冕

至少掌握一門外語的觀念和實踐,已經普及。對於即將出國留學的同學來說,學好英語,迫切又關鍵。

 

雅思和託福學習,有非常系統的方法和技巧,各大補習機構都有,咱們不多說。

 

今天和大家聊聊常被忽略的問題:語言中的背景,細節和文化承載。希望對大家的英文學習有一丁點兒啟發。

 

每年都遇到對英語感到頭疼的同學,數量不在少數。為什麼母語為德語或拉丁語系的學習者,問題比較少。而中日韓三國吃很多虧?

 

東亞各國英語學習投入大,水平弱,原因之一,在於英語和母語的日常表達差距大,有文化上和理解上的鴻溝。

 

舉個例子說說。

 

漢語在一些事項上巨細靡遺,比如親友關係。我們有堂兄,表弟,表姐,表妹,大伯,二叔,三嬸嬸,四舅媽,外公,爺爺,奶奶,姥姥,等等等等。每一個稱謂都有唯一的指向,不肯遷就泛指。常有執拗的明確。傳統上,中國人認為這很重要。

 

而日常英語中,無論伯父還是叔叔,都用uncle,姑姑或是嬸嬸,都叫aunt好了。英語語境中,不大講究。瑪麗就是瑪麗。約翰就是約翰。你是你自己。家族網絡和家庭關係,很少放在聚光燈下。英美社會中,最小的單元是個人。個人主義根深蒂固。聖經的讀者是造物主的追隨者,平等的個人。鬧市中可以讀,孤島上也可以讀,和上帝直接對話。

 

在中國,直到近現代社會,最小的單元不是個人,而是家庭。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話來說,差序格局,長幼有序,內外有別。論語的讀者是處在社會關係中的人。孤島上沒必要看。不過,社會正發生巨變,高齡少子化和獨身潮來襲,30年後的中國社會形態,有待觀察和判斷。

 

除了對親友關係非常較真,中華美食源遠流長。這其中的文化差異也築就語言藩籬。

 

英國姑娘扶霞寫的【魚翅與花椒】一書提到過,川菜裡有生煎,熱炒,油炸,英文中只有fry;燉和煮肯定不一樣,但在英語裡,不就只有cook嘛。如果一個英國人要了解這之間的差別,無法憑空想像,因為英式烹飪裡面沒這麼多講究。對烹調和食物的態度從此就看出大不一樣。

漢語在另外一些事項上,卻不肯計較細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些我們都熟悉。

 

高度的模糊性,提供了豐富的闡釋空間。

 

漢語的長處和使用者的幸福,只有華人才懂。抽象混沌和悠遠微妙中,飄蕩著難以言說的美。

 

咱們體驗一下這些詩句: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懷抱這樣的詩句,我常常想,千年吟誦的詩詞,已給萬裡河山「染色」,宣示了文化和政治上的主權。賞月登高,聽雨觀荷的國人,不免憶及古人的思緒,文化便源源不絕。如果不理解漢文化的靈性根底和民族性,外國人便學不通漢語。

 

反過來也是如此。外語裡面有什麼會讓中國人費勁撓頭的嗎?

肯定有啊。

 

阿拉伯語裡關於駱駝的詞有近百個,如果不了解黃沙漫天的遊牧生活,不可能理解。所以,對於英語專業的本科生,英美概況這門課才在大學廣泛開設。

 

我們學習英文,要嘗試體會對方的文化。不是接受西方主流價值觀,而是能自如切換,體察到此處有值得了解的差別。

 

英語在哲學,邏輯,科學的地盤上,拿出高倍放大鏡。一個又一個我們曾經不太重視的概念,如雨後春筍。

 

本我,超我,自我.一個值得360度審視的我。漢語中的「我」,從沒這等待遇。什麼是道德律令,何為積極自由,消極自由,理性的僭越是怎麼回事,單向度和原子化的個人,平庸之惡.異域奇花,萬般燦爛。

 

世界遼闊,洞穴寓言*竟是真的.另一版本的空間。

 

對我而言,當內心波濤湧起的一瞬,亞特蘭蒂斯不是傳說。

 

廚房裡的熱力四射,留給熱愛俗世生活的朋友們吧。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學習和使用英文之後,大腦降溫了,冷靜下來。思辨叢生,魯迅先生常問的「從來如此,便對麼?」,時時在耳邊響起。

 

成為全世界商業活動和民航領域的通用語言,英語有其優點。有空我們下次再詳細說。

 

掌握英語,達到駕馭的程度,非常值得。多一件趁手的兵器,作為思考的工具。 

NOTE:

洞穴寓言:柏拉圖在【理想國】裡面講了這麼一個故事,說有幾個犯人被關在洞穴裡。洞穴裡有篝火,有些人做各種表演,他們的影子被篝火投射在洞穴的牆壁上。囚徒看不到後邊的情況,唯有牆上躍動的影子。他們以為牆上的影子就是真實世界,殊不知看到的只是世界的影子。柏拉圖說,我們的人生意義就是要擺脫影子的束縛,去發現真實的世界。

相關焦點

  • 英語與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
    ,漢語和英語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兩者各自的文化背景也有很大不同。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學習、了解英美語言文化背景和社會風俗等知識的習慣。在對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具體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來引導學生。  其一,應讓學生了解英美歷史地理知識。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在強盛時期四處擴張侵略,其文化和語言廣為傳播,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 我的養子雜談48:英語學習的動力與環境
    蘇州e度論壇家長「sonnberg」的《養子雜談》,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點擊查看完整日記:我的養子雜談:e度家長教育小故事   我的養子雜談48:英語學習,動力與環境很重要   英語的學習不同於語文和數學等其它科目,一旦學進去了,入門了,會感覺它很簡單;而如果沒有入門,會感覺它真難。
  • 【湘約時光】文化背景知識傳授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摘要】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英語的文化背景,就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英語。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且還應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克服「母語的幹擾」,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把英語學「活」,而且有助於學生集東西方文化為一身,提高文化修養。
  • 聊一聊英語中的「文化背景知識」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和行為規範都深受其所屬的文化圈子影響,這種影響廣泛而深遠。處於某一文化圈子裡的人與地球另一端其他文化圈子裡的人在文化風俗上有著非常大的區別。上面這段話對文化差異的描述非常貼切,它也可以用來解釋我們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很多人會有這樣的體會:明明很努力地學了很多年英語,但為什麼還是看不懂原版電影/電視劇/脫口秀節目?
  • 聊一聊英語中的「文化背景知識」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和行為規範都深受其所屬的文化圈子影響,這種影響廣泛而深遠。處於某一文化圈子裡的人與地球另一端其他文化圈子裡的人在文化風俗上有著非常大的區別。上面這段話對文化差異的描述非常貼切,它也可以用來解釋我們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很多問題。
  • 養子雜談41:陪女兒走過艱難的一年多英語學習
    蘇州e度論壇家長"sonnberg"的《養子雜談》,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以下是我的養子雜談20:教你的孩子學會寬容。   ——查看完整     養子雜談41:陪女兒走過艱難的一年多英語學習   大約在2011年11月左右,我們開始要求洋洋背誦新概念英語,從第一冊第一課開始背誦。
  •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
    而實際上由於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
  • 閱讀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文化背景知識?
  • 英語聽力教學之文化背景知識的普及
    英語聽力教學之文化背景知識的普及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交際工具,是否能聽懂是*基礎的要求。
  • 英語中常見的特定文化背景下表示被動的單詞
    被動語態的結構:be+ v-ed(過去分詞)但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一些動詞用主動形式表示被動意義。常見單詞如下:(1)打扮  be dressed 和  穿 wear我穿一件外套。I wear a coat.
  • 流行語:雜談英文中性別的表示法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流行語:雜談英文中性別的表示法 2005-03-17 12:04 來源:國際在線綜合 作者:
  • 英語國家文化中,不同動物代表的含義
    英語和漢語中雖然有不少的共通之處,但終究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生活習慣的不同對很多事情的所持有的感情色彩不一樣。比如動物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中常常承載著不同的感情色彩。就拿「狗」來說吧,「狗」在漢語中可不是什麼好詞帶有嚴重的貶義,通常被用於形容卑劣可惡的人,如 「狗眼看人低」,「雞鳴狗盜」,「狼心狗肺」,或「走狗」等。然而,在英語文化中,」dog」通常在絕大多數場合,語境中都是褒義詞語,用於形容可靠值得信賴的人,譬如,as faithful as a dog. 並且關於」dog」 的短語句子幾乎是褒義的。
  • 高級英語五:「細節定成敗」之「呼吸新鮮空氣」怎麼說?
    英語有諺語云:「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字面上翻譯為「魔鬼就在細節裡」,也就是「細節定成敗」。在我的文章《語言學習雜談四:淺談」英語能力的自我評估 「Self – evaluate your own English level"》裡,我提到了英語能力的四個層級,其中最後兩級——advanced和native 級別的最關鍵區別就是「details」。
  • 繁體字的文化承載不應被過度放大
    就是說在漢字自身發展體系中,存在著創造漢字與使用漢字的相關規律及法則,我們應該予以尊重,甚至很好地繼承與發揚。但倘若放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下大文化、大交流體系中,從時代背景以及傳播學等的角度來看,過分強調繁體字的這部分意義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很多人總愛用「愛無心,鄉無郎」等說辭來予以反駁,甚至將現代社會某些不良風氣直接歸咎為漢字簡化的後果,不免太過牽強。
  • 抗疫中的教育學 | 郭寶仙:英語學習中的中國文化
    相比之下,我們用英語表達自己文化的能力常常不盡人意。英語是中國學生學習時間最長的一門科目,如何建構英語學習中的中國文化內容,是深化英語教學改革值得探索的新課題。下面從為什麼和怎麼做兩方面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 【教研專欄】英語詞彙與它的文化背景
    西安東園路學校  姚寶林我最近在做一個有關詞彙與文化背景方面的課題,也查了一些關於這方面的資料。了解了一些關於這方面的文化背景和知識。今天我我更近一步了解了and的用法,覺得挺有意思,現在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我問你「bread and butter」是什麼意思,你會怎麼回答?
  • 劉鷹:跨文化意識,英語學習中繞不過的雷區
    我們將處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交往的過程稱為「跨文化交流」。在學習外語時,語言背後所蘊含的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和差異會讓學習者感到「陌生」,從而影響學習熱情與效率,這正是缺乏「跨文化意識」的體現。Q:中國的文化自信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體現?A:最基本的體現是,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能夠用中國文化的表達方式來講述中國故事,這是最低限度。Q:在民族主義泛起的大環境中如何進行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教學?
  • 宗教背景與英語學習
  • 【乾貨】文化背景知得多,英語閱讀考不倒
    《新課程標準》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故掌握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和提高用英語思維、表達的能力十分重要。2.掌握文化背景知識有利於增強英語閱讀的理解能力。掌握語言知識有助於正確分析語句結構,而熟悉文化背景知識則有助於理解文章。
  • 文化對於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及滲透方法
    同學照著我的方法做了之後,臉上突然露出了喜悅之情,和我說:「哈哈,老師,原來有不會的單詞,也能夠理解文章的大意啊, 因為我讀過類似的這篇文章的中文版,所以即使單詞不認識,也能猜個大不離…」 對了,其實通過這位同學的例子,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文化的了解對於我們學習英語來說,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那麼,它的重要意義究竟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