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英語的文化背景,就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英語。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且還應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克服「母語的幹擾」,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把英語學「活」,而且有助於學生集東西方文化為一身,提高文化修養。
【關鍵詞】文化背景知識 語言文化 英語教學
語言與文化是兩個重合的圈,要學語言就要學文化。我們常常把語言比作文化的鏡子,通過語言可以認識文化。另一個比喻是將語言與文化比作冰山,可見部分主要是語言,它只是冰山的一角,隱蔽在水下的巨大主體是文化,如價值觀、社會規範、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等從哲學的視覺來看,語言與文化構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文社會。從交際的觀點來認識,沒有語言,交際範圍極為有限,但若沒有文化,那就不可能有交際。從語用的視角來理解,語言是思維信息的載體,文化則是思維信息流通的規則,它可以促進思維信息交流,也可以阻礙交流。
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同一個詞在一種語言中可能是褒義的,而在另外的語言中卻可能是貶義的。例如:龍(dragon),在中國文化中是高貴、神聖、偉大生命力的化身,我們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稱皇帝為「真龍天子」,也有人給自己的孩子取名「某某龍」,稱有出息的人為「人中之龍」。而在英國,人們則會聞dragon(龍)色變,它常被用來指「兇暴的人」,因為在英語歷史上從貝爾沃夫時代起,龍就是兇險邪惡的象徵,是吐火傷人的怪物。由於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Dragon(龍)還含有「海怪或海魔」之意。如the Old Dragon就意為魔王。又如,漢語中有:「賊眉鼠眼」、「鼠目寸光」、「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之說,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徵,如「Mickey Mouse」。再如,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徵不詳之物,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美國的國鳥(National bird)就是一種叫白頭海灘的禿鷹,是美國的象徵,它不僅出現在美國國徽上,也出現在美國及其他旗幟及硬幣上。
在漢英兩種語言體系中,有些對應詞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文化內容卻使其派生,其聯想意義迥然各異,只有在熟知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才能正確理解。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所代表的文化內涵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產生的聯想也會有差異。所以,對於那些文化內涵較豐富的詞彙,除了搞好字面意義理解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它們的社會文化含義,才能做到對這些詞彙應用自如。
就漢英顏色詞彙的運用為例,紅色在漢英兩種語言中本義是相同的,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紅顏色」。但其所表達的社會文化含義卻截然相反:在漢語中是褒義最濃烈的一個詞,例如「紅火」、「紅榜」、「紅包」、「紅雙喜」、「開門紅」、「紅五月」、「紅太陽」、「紅心等:還有婚禮上紅裝的新娘子、慶功會上的英模披紅綢、戴紅花,都表示了喜慶、昌盛、幸福。而英語中則大相逕庭,用它來表示危險、發怒、禁止。如red alert(緊急警報)。再如白色,在中文中與喪事有關,治喪人家穿白衣、帶白帽、掛白幡都是久遠的民俗;而英語中white表示純潔無暇、幸運吉祥,如white day(吉日),white Christmas(潔白的聖誕)。
學英語的目的是為了用,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嗎?」「去哪兒?」而你如果對英美人說「Have you had lunch?」,英美人則理解為你是想請他吃飯如果你問英美人「Where are you going?」 「 How old are you ?」 會認為是觸犯對方隱私,英美人是會不高興的。
要注意以下幾點:不問對方收入(income)、不問體重(weight)不問年齡(age)、不問宗教信仰(religion)、不問婚姻狀況(marriage)、不問「去哪兒」(where)、不問「吃了嗎?」(mea1)、不問財產狀況、服飾價格等。而「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 「Good evening!」「It’s a fine day,isn’t it?」等關於天氣的話題是比較適宜的。
總之,語言中儲存了一個民族所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徵。人們在習得一種民族語言的同時,也在習得該民族的文化。所以,語言和語言的應用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正如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指出,「文化可以解釋為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由於語言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表現與承載形式,不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該民族的語言。外語教學不僅要介紹語言知識、進行「四會」技能訓練,而且要培養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