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

2020-12-17 新東方網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English learners卻對其含義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並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並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係,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並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參見胡文仲:《文化與交際》,1994)。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係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於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讚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W.E.Lambet對於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濟」 ,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後行」,英語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枚舉。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促進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學習中的「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code),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迴」,「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雲裡霧裡,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

  請看下列兩組詞語,讓我們試著將不同動物與各自的不同習性搭配起來:

  A               B

  1.Turtle           a. wise

  2.Lamb            b. huge

  3.Lion            c. quiet

  4.Owl            d. stubborn

  5.Mouse           e. slow

  6.Pig            f. gentle

  7.Deer            g. sly

  8.Whale           h. brave

  9.Fox            i. swift

  10.Mule           j. greedy

  對於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le),狐狸的狡猾(sl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逕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於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徵。至於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徵。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徵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見面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裡去?」;而外國人則說「Hello」);人們接受禮物時表達自己態度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不會當著送禮物人的面看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會當面撤開禮物並高興地向人家連聲稱謝「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運用體態語的差異(如:中國人召喚他人走近時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內連續彎曲的手勢,這種手勢在英語中是在使喚小動物走近時用的;召喚他人走近外國人使用四指彎曲食指向內勾動的手勢,而這種手勢在漢語中則是極富挑釁性的)。

  三、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於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枝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於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教詞彙professional時,告訴學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會引起天壤之別的聯想意義: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 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

  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有位導遊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帶隊旅遊中,我們的這位導遊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在艱難地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裡,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在英語教學中,還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責任編輯:秦珊)

相關焦點

  • 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培養
    語言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在《語言論》中指出:「語言不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俗和信仰的總體。」因此,外語教學必須包括文化教學,語言教學中的社會文化教學問題日益受到中外語言學家的重視。
  • 劉鷹:跨文化意識,英語學習中繞不過的雷區
    我們將處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交往的過程稱為「跨文化交流」。在學習外語時,語言背後所蘊含的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和差異會讓學習者感到「陌生」,從而影響學習熱情與效率,這正是缺乏「跨文化意識」的體現。三好教師聯盟「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與個人成長」系列講座第五期邀請到了多維明聚教育研究院院長——劉鷹老師,與廣大老師們分享了自己通過多年總結出的「英語老師的跨文化意識與交流能力培養」的實操方法論。本文我們將劉鷹老師與老師們的Q&A進行了精編,分享給大家。
  • 名家名篇|英語教學中文化融合的策略
    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對語言起著重要的作用。語言時刻承受著文化的影響,又時刻反映並且折射文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幫助學生克服曲解詞義、顛倒錯置、語句遺漏、交流失體等各種障礙。教師應在充分研讀課程標準、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的原有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並對各年級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
  •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充分融入中國文化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顯然,課程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是教學發展的需要、課程育人的需要,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需要。
  • 【文化意識】「年獸」進課堂,如何通過小學英語繪本教學傳播中華文化?
    (非常期待可以有老師留言或者投稿給我們,把自身的優質經驗和困難分享給我們,讓英語教學專業發展之路不再孤單)。新課標指出:文化意識的培養目標是指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
  • 《課標》小學英語文化意識目標的全視野解讀及分析
    本文從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和 「發展學生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識與能力」 的角度出發,解讀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目標。從語言學習者角度出發,並假設現在或者將要進行涉及文化的交際,從文化知識(包括文化理解)、交際對象和交際環境三個要素進行分析。
  • 內地西藏班英語教學中藏文化資源的開發應用
    語言教學離不開一定的文化資源,語言教學本身也是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過程。內地西藏班面向藏族學生開展英語教學,不僅要介紹異國文化,呈現英語的文化背景,還必須引入中華文化和藏族文化,在文化比較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英語學習,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藏文化是藏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文化體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 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策略 ——兼談譯林版《英語》教材修改對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的啟示
    在教學中,教師應關注相關文化知識與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通過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教材的詞彙選擇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體現,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對話教學、時文閱讀、寫作指導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將語言學習和文化傳播相結合,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璀璨的文化,深化國際理解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傳承、推廣中國文化的意識。
  • 淺談:初中英語教學文化藝術
    因此中國初中生在沒有學習母語的環境中學習,就要要求教師在教授英語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技能,不能機械地傳授語調、語法等,而且要使學生熟知英語所依附的英語文化,最終能與外國人不僅在語法上達成無障礙的交流,也要使別人完全明白你想表述的意思。
  • 新課標解讀|高中英語文化意識的內涵及在課堂中的實施
    本期為老師們帶來的是「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解讀——文化意識在新課程標準中的解讀及在課堂中的實施」的課程節選內容。本期內容提要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其中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文化意識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
  • 劉鷹: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英語教師應該這樣做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確立「文化意識」作為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之一,是英語課程超越「工具論」體現育人價值取向的重大突破。文化意識既有各學科共有的育人目標指向,又有外語學科跨文化學習的特色育人要求。文化意識的培養指向人的內心,文化知識是塑造文化品格的基礎,文化知識的學習旨在積澱人文精神,培養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 沈秀華| 文化意識類英語教學文本的難點突破實例​(含微課視頻)
    文化意識類英語教學文本的難點突破實例——4A Module4 Unit 3 微課程教學設計
  • 普通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回應問題
    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王鑑教授、江曼在《全球教育展望》2020年第2期刊發《普通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回應問題研究》一文提出,近三年的英語高考試題中增加了中國文化元素的內容,體現了高中英語教學中的目標導向。
  • 【荔壇論道】德育大講堂之跨文化意識與英語學習自覺
    12月3日晚,我校邀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翻學院院長李瑞林教授為我校師生作了《跨文化意識與英語學習自覺》的主題講座。中學部全體英語教師和高一、高二全體學生認真聆聽了此次講座。李教授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切入,結合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英語學習的目標指向,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闡發高中英語學習(包括高考)的重點與難點問題,並為日後大學階段的高階學習乃至職業發展提供方向指引。
  • 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 探索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近日,國際英語外語教師協會(IATEFL)第51屆年會在英國城市格拉斯哥舉辦。中國英語教學機構新東方與英語教學專家對話,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結合教學實踐,探索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新東方CEO周成剛在主題演講中表示,作為教學機構,新東方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英語教學方式,湧現了不少出色的教師。雖然這是新東方的視角和故事,但也是中國千千萬萬英語學習者和老師的故事。 會上,英語教學專家汪珺與Jim Scrivener,以「Global Standards Local Needs(全球標準,本土需求)」為題展開對話。
  • 楊暢:樹立危機意識,繼續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因此,我們要通過英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文化知識教育,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和自我表達的基本能力,並促使學生形成開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識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創新精神、終身學習能力等綜合素養的發展。語言與人類發展的其他方面都息息相關,我們要改變把英語僅僅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進行教學的現狀,要樹立「教單科、育全人」的理念。
  • 高中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的時候,應該注意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對於高中生來說,英語是最為重要的學科之一,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不僅僅要幫助學生對相應的英語知識有較為全面的理解,同時還要使學生們重視起傳統文化對於整個民族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對於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在很多事情上已經有了較強的獨立自主能力,對於傳統文化也已經有一定的意識,將我國傳統文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進行滲透,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 【桃園路校區·教研活動】徐州市桃園路小學舉辦「多元文化融合暨體驗式英語閱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教學研討活動
    為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其在體驗式英語閱讀的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進而促進英語學科素養的提升。2020年11月26日上午徐州市桃園路小學特舉辦了「多元文化融合暨體驗式英語閱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教學研討活動。
  • 在英語教學中更好融入思政教育
    轉變教學觀念,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識  傳統的高校英語課堂採用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把傳播知識和掌握知識點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往往在於如何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並沒有充分意識到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 從社會文化理論視角「調節」基礎英語教學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英語教學應該關注信息化環境下英語學習的特點,聚焦數位技術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服務功能,豐富課程資源,拓展學習渠道,在為學習者提供更多學習中介的同時,提高學生主動獲取有效資源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精神工具方面,除了語言三要素語音、詞彙和語法外,主題與語篇成為英語學習中日益重要的精神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