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 探索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2020-12-12 人民網教育

近日,國際英語外語教師協會(IATEFL)第51屆年會在英國城市格拉斯哥舉辦。中國英語教學機構新東方與英語教學專家對話,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結合教學實踐,探索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新東方CEO周成剛在主題演講中表示,作為教學機構,新東方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英語教學方式,湧現了不少出色的教師。雖然這是新東方的視角和故事,但也是中國千千萬萬英語學習者和老師的故事。

會上,英語教學專家汪珺與Jim Scrivener,以「Global Standards Local Needs(全球標準,本土需求)」為題展開對話。本次對話圍繞英語教學過程中很多具體問題展開,展現了中西雙方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差異。

首先是在課堂教學方法上,中西雙方的學生和老師對課堂有著不同的期待。在Jim Scrivener看來,學習需要有學生的參與,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多使用英文、結合練習與活動教授,而不是填鴨式地填充內容。汪珺對此有不同看法,她認為中國甚至東亞的文化有尊重老師權威的傳統,根據西方個性定製英語學習課程的辦法在中國課堂之中效果並不好。中國學生習慣期待老師在有效時間告訴他們最多的知識,這種「沉默地認知學習」也是獲取信息的一種方式。

其次,在對學生學習方式方面,Jim Scrivener認為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是記憶式的,並未掌握實用英語的能力。而在汪珺看來,記憶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階段,打好記憶的基礎,才能通向對知識的理解之路。

最後,雙方都認為,中國的教師並不是不了解教學法,只是現實中學生和課堂都有其實際要求。為了使課堂達到最好的效果,需要對教學法進行調整。

在沙特教英語的蘇格蘭老師Abdul Majid表示,在這場演講和交流中學到了很多。中國學生與歐洲學生特點不同,聽了這場演講,才了解了背後的原因。他認為,沒有哪種方式最好,中西兩種教學方式或許應該融會貫通。

英語學習和研究需要結合實際,在不同元素的衝擊下吐故納新、不斷前行。正如汪珺所說:「中國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家庭文化和學生個性,也意味著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教學法,必須要結合本地情況,才能產生創造出最有效的教學方式」。

(責編:邵京京(實習生)、熊旭)

推薦閱讀

天宮二號為啥帶這本書帶上天?聽楊利偉講端詳「天宮二號」發射升空。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隨「天宮二號」一起飛天的,還有一本書——《家風》,在太空翱翔了兩個月後,這本書由神舟十一號任務乘組航天員帶回地面。為什麼會選擇《家風》?【詳細】

2017浙江新高考方案公布 考生可填報不超過80個志願 浙江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錄取分普通類、藝術類、體育類三類進行。普通類招生錄取不分批次。一所學校的一個專業(類)作為一個志願單位,考生每次可填報不超過80個志願。【詳細】

相關焦點

  • 哈佛專家成功經驗探索應對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問題
    然而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容易使得孩子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影響教學效果。  gogokid教研團隊參與哈佛研討會,與教育專家共同探討中西方文化差異  美國東部時間11月19日,」2018教育科技與語言學習研討會」在美國哈佛大學成功舉辦。
  • 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 英語的交際性
    >地點:博學1樓 四層合班教室主題: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                ——英語的交際性活動方式:講座、討論、互動、表演、操練,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學生用英語來傳播中國文化的意識,我們邀請了大同大學的侯文亮同學來為我們高三英語文化社和外研社做講座「中國武術國際化」。
  • gogokid踐行哈佛專家成功經驗,探索應對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問題
    然而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容易使得孩子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影響教學效果。gogokid教研團隊參與哈佛研討會,與教育專家共同探討中西方文化差異美國東部時間11月19日,」2018教育科技與語言學習研討會」在美國哈佛大學成功舉辦。
  • 網友們都看看吧:英語電影賞析與西方文化探索,誰看懂了
    另一位美國語言學家Kramsch(1993)則認為: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不僅代表文化、體現文化,而且語言是文化的象徵。因此,英文電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不應只局限於教授語言知識的層面,還應包括介紹西方文化知識和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 【微論】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勢在必行
    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工具學科,同時也是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學科,這要求我們對英語的學習不但要對外國文化有足夠的了解及深入學習,更應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目前,在我國英語教學實踐中,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現象嚴重,社會的發展和國際形勢使得我們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必須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以穩固傳統文化地位。
  • 教學交流 | 提升英語教師個人素養的有效途徑探究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而一門語言的背後蘊藏著相應文化與思維,學生學習英語,不只是要掌握這門語言,也要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慣他們的思維方式。英語教師作為課程的實施者,其個人素養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緊密相關。如何以更積極、更主動的方式培養英語教師的個人素養,如何以英語教師個人素養的提升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從而促進英語教育的發展、學生的成長、社會的進步,就顯得尤為重要。
  • 名家名篇|英語教學中文化融合的策略
    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對語言起著重要的作用。語言時刻承受著文化的影響,又時刻反映並且折射文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幫助學生克服曲解詞義、顛倒錯置、語句遺漏、交流失體等各種障礙。教師應在充分研讀課程標準、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的原有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並對各年級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
  • 電影《王牌特工:特工學院》中的西方文化透視及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其中manners指的是禮貌,禮儀;maketh是古英語,經常出現在《聖經》中,現在已不用,相當於現代英語中make這一單詞;man此處泛指人類。而該句臺詞的中文翻譯一樣到位:不知禮,無以立也。細究一下,該譯文出自孔子《論語》,原文是:「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係,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並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參見胡文仲:《文化與交際》,1994)。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係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
  • 新時代英語專業文化課程教學創新探索
    近年來,學校外國語學院英語本科專業本著「大專業、寬口徑、重基礎、複合型」的辦學思路,注重培養學生紮實的英語專業功底和英語交際能力,突出對外經貿和對外文化交流的英語專業特色,積極探索英語專業文化課程改革創新的路徑,為社會培養英語專業基礎紮實、了解經濟貿易和對外文化交流、具有一定英美文學修養的複合型外語人才。
  • 【RELO 英語教學免費慕課】英語課堂中的批判性思維與文化探索
    Integrating Critical Thinking into the Exploration of Culture in an EFL Setting各位英語教師及教研人員:感謝您對美國駐華大使館地區英語項目辦公室(RELO)的關注與支持。
  •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充分融入中國文化
    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是對文化接受與文化傳播的交互性教學生態的重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的張揚,能有效賦能大學生思維方式、民族意識和生命價值觀念的正遷移。在中國開放崛起的進程中,特別需要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讓全世界感受中國文化的智慧和生命力。而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義務。
  • 抗疫中的教育學 | 郭寶仙:英語學習中的中國文化
    相比之下,我們用英語表達自己文化的能力常常不盡人意。英語是中國學生學習時間最長的一門科目,如何建構英語學習中的中國文化內容,是深化英語教學改革值得探索的新課題。下面從為什麼和怎麼做兩方面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 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學術史上的「黃帝人神之爭」與中西文化碰撞
    就詞源而言,這裡的神話可對應英語的myth,傳說可對應英語的legend。就內涵而言,這裡的神話不含史實成份,傳說則往往含有史實成份。在西方文獻中,legend多用於講述英雄的不凡才能,它的含義與今天我們說的「傳奇」、「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相近。這種用例在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也可以看到:
  • 實施有效英語教學的若干途徑(上)
    古人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意即治大國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不到位;由於教學是長期、複雜、艱巨的任務,我們說「教學如同烹小鮮」也不為誇張。二、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與特徵 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是學生的有效學習,其核心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 洛陽與佛羅倫斯的比較,碰撞出中西方文化繁榮的火花
    在央視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上,曾經展出了一幅明朝的《坤輿萬國全圖》 。這幅明代世界地圖的展出,不僅讓後世的我們,看到明代時期在地圖製作上,已經有了大量的文化輸出,也讓我們一覽了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從這一檔節目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也見識到了西方文化的多樣。
  • 高中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的時候,應該注意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教師在展開聽力教學的時候,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準的設定,將我國傳統的家風文化融入到聽力教學的詞彙當中,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聽力水平,同時也更加深入的促加深了學生對於家風文化的理解。高中英語教師在展開英語教學的時候,應該注意將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結合,並且在高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體現出來。
  • 張榮幹:有效教學的虛幻與追求對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不過,我們在課堂觀察和課後訪談常常發現一線教師對所上課時的教學目的多含糊不清,對《課程標準》所設定的英語課程總目標的認識也多片面不全,而基於具體教學內容如何設定指向《課程標準》總目標的一節課的教學目的更是掰扯不清。因此,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追求有效教學就更需要我們明確教學目標,有的放矢。 我們說有效教學虛幻的另一方面理據是因為有效教學涉及教學的一切。
  • 《成龍歷險記》熱衷「玩梗」的背後,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承,以及西方文化的融合《成龍歷險記》中包含了很多中國特有的文化元素,美式奇幻中不僅有西方的惡魔,還有十二符咒。八大惡魔八大惡魔是中西方文化的結合,惡魔本來是西方的元素,角色設計上也是偏西方的風格,但從這些惡魔的能力屬性上來看,八大惡魔分別對應風,火,雷,山,地,水,天,月八種元素,同時也是代表著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他們分別把八仙利用法器鎮壓
  • 普通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回應問題
    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王鑑教授、江曼在《全球教育展望》2020年第2期刊發《普通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回應問題研究》一文提出,近三年的英語高考試題中增加了中國文化元素的內容,體現了高中英語教學中的目標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