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英語外語教師協會(IATEFL)第51屆年會在英國城市格拉斯哥舉辦。中國英語教學機構新東方與英語教學專家對話,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結合教學實踐,探索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新東方CEO周成剛在主題演講中表示,作為教學機構,新東方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英語教學方式,湧現了不少出色的教師。雖然這是新東方的視角和故事,但也是中國千千萬萬英語學習者和老師的故事。
會上,英語教學專家汪珺與Jim Scrivener,以「Global Standards Local Needs(全球標準,本土需求)」為題展開對話。本次對話圍繞英語教學過程中很多具體問題展開,展現了中西雙方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差異。
首先是在課堂教學方法上,中西雙方的學生和老師對課堂有著不同的期待。在Jim Scrivener看來,學習需要有學生的參與,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多使用英文、結合練習與活動教授,而不是填鴨式地填充內容。汪珺對此有不同看法,她認為中國甚至東亞的文化有尊重老師權威的傳統,根據西方個性定製英語學習課程的辦法在中國課堂之中效果並不好。中國學生習慣期待老師在有效時間告訴他們最多的知識,這種「沉默地認知學習」也是獲取信息的一種方式。
其次,在對學生學習方式方面,Jim Scrivener認為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是記憶式的,並未掌握實用英語的能力。而在汪珺看來,記憶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階段,打好記憶的基礎,才能通向對知識的理解之路。
最後,雙方都認為,中國的教師並不是不了解教學法,只是現實中學生和課堂都有其實際要求。為了使課堂達到最好的效果,需要對教學法進行調整。
在沙特教英語的蘇格蘭老師Abdul Majid表示,在這場演講和交流中學到了很多。中國學生與歐洲學生特點不同,聽了這場演講,才了解了背後的原因。他認為,沒有哪種方式最好,中西兩種教學方式或許應該融會貫通。
英語學習和研究需要結合實際,在不同元素的衝擊下吐故納新、不斷前行。正如汪珺所說:「中國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家庭文化和學生個性,也意味著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教學法,必須要結合本地情況,才能產生創造出最有效的教學方式」。
(責編:邵京京(實習生)、熊旭)
天宮二號為啥帶這本書帶上天?聽楊利偉講端詳「天宮二號」發射升空。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隨「天宮二號」一起飛天的,還有一本書——《家風》,在太空翱翔了兩個月後,這本書由神舟十一號任務乘組航天員帶回地面。為什麼會選擇《家風》?【詳細】
2017浙江新高考方案公布 考生可填報不超過80個志願 浙江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錄取分普通類、藝術類、體育類三類進行。普通類招生錄取不分批次。一所學校的一個專業(類)作為一個志願單位,考生每次可填報不超過80個志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