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剛剛降溫,東郊的張女士就來門診向市中醫內分泌科楊國春主任醫師諮詢:「天氣剛轉涼,年輕人才穿羊毛衫,而我就得穿羽絨服了,即便這樣,手腳還總是冰涼的,甚至發白變紫。楊醫生,你看這是病嗎?」經過綜合診斷,楊國春主任醫師:「你這種情況在醫學上叫『雷諾氏症候群』,屬於風溼免疫病的一種。」
雷諾氏症候群是肢端小動脈陣發性痙攣,造成指(趾)缺血的一種疾病。1862年法國醫生Raynaud(雷諾)首先報導了此類疾病,因而將其命名為「雷諾」。雷諾氏症候群有原發與繼發之分,常在受涼或觸摸涼物時發作,有時情緒激動也可誘發。
原發性雷諾氏症候群又稱「雷諾氏病」,該病男女發病比例為1:5,發病年齡多在20歲~40歲之間,主要表現為指(趾)遠端皮膚出現先蒼白,隨後發紺、變紅,常伴有疼痛,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上肢多見,但也有40%患者表現在下肢,寒冷或精神緊張可誘發或加重。由於受寒冷因素的影響,我國北方雷諾氏病發病率明顯高於南方。
繼發性雷諾氏症候群是由已知疾病所引發,常見疾病包括:結締組織病、阻塞性動脈疾病、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神經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異常等。但50多歲以上男性發生雷諾現象,則多因動脈粥樣硬化所致。
試試簡便廉驗的中醫療法
中醫治療雷諾氏病的方法多種多樣,選擇幾種簡便易行,在家就可操作的方法介紹給大家。
熱療的應用方法分為乾熱法(如蠟療和鹽療等)和溼熱法(如藥浴和燻蒸等)兩種。
·蠟療 指將醫用石蠟加熱溶解後塗敷於患處,將石蠟的熱量傳至機體,同時發揮其機械壓迫等作用,起到通經脈、調氣血的治療作用,是一種集穴位刺激和溫熱療法為一體的物理療法。
·鹽療 取食用鹽2千克~3千克(或根據具體情況增減),加入川椒粒月200克~300克,置鐵鍋中炒熱至45度~40度,將手或腳埋沒於鹽和川椒中,直至溫度下降可重新炒熱後再如上法治療,每日可重複2次~3次。當川椒味道變淡,可除去舊的川椒加入新鮮的重複上述治療。此法可溫經通絡、散寒止痛,對於改善雷諾氏症候群療效顯著。因其取材方便、成本低廉、操作簡便易行,而受到許多患者的好評。
·藥浴 指將具有活血通絡、溫經散寒的中草藥放入較大容器中煎煮出藥汁,先燻後洗。溫度較高時用熱蒸汽燻,溫度降到適宜時,將手足浸於藥液中泡搓,使中藥的有效成分通過皮膚而被吸收。我臨床常用於治療雷諾氏病的藥浴方藥:伸筋草30克、透骨草30克、紅花10克、當歸15克、桑枝30克、丹參15克、雞血藤30克、川牛膝15克、川花椒10克、羌活10克、獨活10克等。不過,該藥浴方是否適合您,最好諮詢一下專業的醫師。
·燻蒸 指單純利用中草藥配方煎煮後產生的熱蒸汽燻蒸患病部位,使局部溫度升高,中藥蒸汽透過皮膚部分被吸收,發揮溫經散寒、通絡止疼的治療作用。方藥選用可在藥浴方藥的基礎上加減變化,或遵醫囑用藥。
食療的方法很多,最早、最經典的要屬古代名醫張仲景所創的「當歸生薑羊肉湯」了。取當歸20克,生薑50克,羊肉250克,羊肉放水中煮開,撇去血水,加入提前泡好的當歸、生薑一起煮至肉熟,分3天左右喝湯吃肉,可每兩周1次。當歸補血和血、通經止痛。生薑辛溫,可溫通經絡、溫肺胃而散寒邪,又可祛除羊肉的羶味。羊肉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填精、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這三者共奏滋補身體、抵禦風寒、活血通絡的功效,實為一舉兩得的美食。適合雷諾氏病患者服用。若伴有高血脂者,則需待湯涼後去掉上面的浮油,溫熱了再喝湯,防治脂肪攝入過多。
此外還有民間流傳的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乾薑酒、艾葉酒等,對緩解雷諾氏病,若是辨證準確,都有一定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雷諾氏病患者的手足保暖很重要。可戴手套、穿厚襪子、厚底靴;用溫水洗手或戴有保溫功能的橡膠手套洗衣、刷完等。避免徒手從冰箱取食物;避免長時間將手腳浸泡在涼水中等。此外,對於較難糾正的雷諾氏病需到醫院進行系統檢查,要排除繼發性雷諾氏症候群,不宜拖延。
警示:熱療的注意事項
嚴格控制溫度 避免溫度過高燙傷肌膚,患者局部血液循環差,燙傷癒合緩慢,一旦破潰,增加感染機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傷害。溫度過低又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所以要嚴格掌握熱療的溫度。最好有溫度計監測達到適宜治療的溫度後再進行治療。
幾類人群需慎用 幼兒、老年人、感覺功能障礙及心智狀態受損者,因其對溫度變化的敏感度較差,熱療需慎重。
禁忌症 手腳有明確的感染、腫脹時;軟組織損傷早期(24小時~48小時);人體有金屬移植物部位(因金屬是熱的良導體,易造成燙傷);有皮膚病如溼疹、開放性引流傷口時;這些均應禁止熱療,避免加重病情或造成新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