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寫信等信的日子,你還記得嗎?

2020-12-09 愚伯的自留地

文:呂秀娟

圖:來自網絡

晚間時分,父親拿著智慧型手機給母親視頻通話,正說著起勁時,手機忽然沒電了,這時兒子說:「用我上網課的那個手機給姥姥視頻吧」。我說你那個號剛弄好,裡面沒有姥姥的微信,沒辦法通話呢。

孩子不太明白,我說姥姥不知道怎麼添加好友,等哪天咱們見了姥姥,幫她把這個號添加上就可以和姥姥視頻了,兒子問以前是不是沒有電話,人和人通話都是寫信,更不能在電話上看到。我說是的。

我告訴兒子,在媽媽小時候,家裡什麼通話工具都沒有,那會你姥爺在外地打工,都是我給你姥爺寫信聯繫的。後來我外出求學、工作也是通過書信給家裡聯繫,一封信要等10天半個月才能有消息,遇上寫信人有事顧不上回信時,說不定一個月或者好幾個月才能聯繫上是經常的事,那會呀,每天都是期盼,期盼著回信,那是一種牽腸掛肚的感覺!說到這兒,讓我油然想起那些書信的時光。

我讀小學時,父親為了家裡生計就外出打工,書信往來就是父親和家裡唯一的聯繫方式。父親只有小學二年級水平,不識幾個字,寫來的信也是別人代筆的,那會的我,是家裡最有文化的,給父親回信當然就非我莫屬了。

我記得每次給父親回信好像都是在夜深人靜時分,母親在旁邊說,我在紙上寫,當然都是一些家長裡短。末了,總是不忘了給父親問好的話語。那些日子至今回想起來感覺那麼遙遠而又十分親切!

後來我外出求學工作,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裡,書信就成了我與遠方親人連接的載體,我在每一封信上,述說著我在外面的大世界看到的和經歷過的新奇事件,描述著我遇到一些人和事,講述著城市裡的美麗風光和以前曾未品嘗過的美食,傾訴著我對家人的思念和牽掛!

給我回信就成了我弟弟和妹妹的事情,他們的回信裡大多都是家裡最近發生的事、地裡的收成如何、學習成績怎樣,這些話語雖然普通平常,但每一封都是我期盼已久的鄉情,每一次我都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讀了一遍又一遍。

當然還有和同學朋友之間也是如此,每一個夜深人靜時,在燈下書寫著心聲,書寫著思念,純潔而珍貴,感動著朋友,也感動了自己。

那些書信的時光裡,細細回味,別樣情愫由心底升起——有失落,有期待,有淚水也有喜悅…….一封封、一頁頁或長或短的書信裡都飽蘸了對親人朋友們最真摯的情感,字裡行間流淌著最真誠的思念、美好的祝福。

紙薄情深,傳遞著相隔千萬裡之外的相思之情。後來有了傳呼機、固定電話、大哥大、手機、直至現在普遍的智慧型手機,網絡普及了,有事打個電話、發個微信或者QQ視頻天南海北的聊著,方便而又快捷,書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那些「見字如面、此致敬禮」的話語成了永遠不會再用的字眼,家書抵萬金在現在的生活中多了幾許蒼白。

翻開那些泛黃的信件,讀著那些熟悉而又遙遠的文字,恍如隔世,久違的溫情瀰漫心間!這時一首歌詞不由得念出口來: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 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相關焦點

  • 你還記得寫信的事嗎?
    以前生活很慢,我們與外地的親人聯繫只能寫信。記得新年前後,學校放在教學樓的信筒每天都會被塞滿,後來的信件只好放在信筒的頂上。
  • 情書、家書、求職信…… 如今的你還寫信嗎?
    情書、家書、求職信……你都寫過嗎?紙、筆、信封、郵票,都是精心挑選和準備的,這份儀式感也讓交流更有了莊重的意味;而寫信、寄信、等回信、看信,一來一去,就是十天半月,懷著或期許或忐忑或雀躍的心情等待,那份隨信而至的情感也隨著時間慢慢發酵和沉澱。
  • 寫信、等信、回信,曾是那麼重要的事!你還記得嗎?
    會認真的去寫一封信,仔細的謄寫選好一個信封,貼上一枚精緻的郵票寄給遠方然後是漫長的等待等待郵差到來,叮鈴鈴的自行車一聲「張三,你有信這些信函,不以名家自居,但落筆款款,都是真實的日常事務,筆墨的來往之中,我們可以重溫前人寫信的認真態度,體會文字背後的人間況味。
  • 保康的娃子,還記得那些年在學校背米帶菜的日子嗎?
    點上方保康微友圈免費關注保康的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小時候帶菜上學的日子嗎那時候,家離學校遠的,就寄讀在學校(基本上沒有家長在學校外面租房陪讀這一說,撐死就是來捎點吃的)還記得每周星期天下午上學前,家裡給的10塊錢嗎?
  • 還記得給小偷寫信的天津教授嗎?他又火了!課堂太魔性!學生: 上課絕對不會睡覺......
    還記得2017年年底給小偷寫信的天津醫科大學教授嗎?他又火了~!
  • 情書、家書、求職信…… 如今的你還寫信嗎?(2)
    如果一定要說還有什麼信是必須寫的,那恐怕就是畢業時的求職信了。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求職信也從手寫變成了列印,甚至直接發一封電子郵件足矣。記得我畢業的時候,同宿舍一個哥們在求職信上煞費苦心。據說參考了古今中外無數的案例,還專門去了一家「神奇照相館」拍照附在信上(這家照相館拍出來的證件照特別漂亮,是「求職必殺」)。
  • 微信時代您還寫信嗎?
    回想初到連隊時,沒有手機,更沒有信號,聯繫家人只能靠寫信和座機電話。現如今,每周都能與家人視頻通話,有時真有點兒不敢相信。   我們連地處帕米爾高原,海拔4000多米,每天日照不足4小時。2007年,我剛入伍時主要靠寫信與家人聯繫。駐地地處偏遠、常年積雪,交通不便,初到連隊極不適應的我因為思念父母就寫了封家書。   「劉珂,你家裡寄來的信!」
  • 世界郵政日,那些年我們寫過的文字 還記得你寄出的第一封信嗎?
    親愛的筆友,見信好...今天是世界郵政日,在寫作圈子裡,文字,是精神糧食一樣的存在。在物質、經濟、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寫字漸漸已經變為碼字了,除了讀書時代的書卷味,出來工作後,若不是任職教研培訓管理類,大部分的手寫文字的筆墨香味,只能在自己的筆記本裡面找了。
  • 懷念寫信的日子(優質散文)
    妻子在旁邊出主意:&34;侄子小聲嘟囔:&34; 是啊,別說是孩子了,現在的成年人又有多少還記得信是怎樣寫的呢?我們學校的一位老教師也逮住我考試了:&34;說實話,當時我還沒有聽到過任務驅動型作文這個詞,但既然是老教師考我了,我不得不趕鴨子上架,趕緊搜腸刮肚:&34;老教師不依不饒:&34;我急的直冒冷汗:&34;沒等我說完,老教師怒眼圓睜:&34;信,曾經是聯繫外界的窗口,維繫人們感情最牢靠的通訊工具,被時代拋棄的無影無蹤。
  • 蘄春人,去學校背米帶菜的日子,你還記得嗎?
    那時候,家離學校遠的,就寄讀在學校(基本上沒有家長在學校外面租房陪讀這一說,撐死就是來捎點吃的)還記得每周星期天下午上學前,家裡給的10塊錢嗎?那時候日子過得是緊巴巴的,都是一天一天數著希望快點放周末,一般都是覺得過了星期三,那這一周就快了,然後回到家中,嘗嘗家裡的土雞蛋,加加餐。這些錢大家還記得嗎?
  • 龍山人,還記得那些年在學校背米蒸飯的日子嗎?看哭了!
    你們還記得小時候帶菜上學的日子嗎?還記得每周星期天下午上學前,家裡給的2塊錢嗎?給5塊10塊的都是土豪家庭,後來上了高中給5塊錢,現如今給孩子們1000塊一個月都嫌少。那時候日子過得是緊巴巴的,都是一天一天數著希望快點放周末。一般覺得過了星期三,那這一周就快了然後回到家,嘗嘗家裡的土雞蛋,加餐!這些錢大家還記得嗎?
  • 信,是看得見的情感軌跡,朋友,現在您還寫信嗎
    當你寫信給朋友,同學,親人時,你不妨把信看作是一件甜蜜的禮物.你可以想像收信人勞累了一天回到家裡,打開信箱,取出你的信,坐在沙發上慢慢讀,一天的疲倦,一天的憂愁,一天的壓抑,隨著你簡單的字句消逝而去;他(她)可能到明天還會再讀你的信,因為他(她)覺得,你是理解,關心他(她)的人,你使他(她)微笑.請相信,要做到這並不困難,不必祈求什麼華麗的辭藻,不必闡發什麼玄奧的人生哲理
  • 那些情書,那些信,曾經愛過的人,你還好嗎?
    一封情書就會打開往昔的時光,生命中那些最美好的記憶,就會在眼前鋪展開來,看到那些情書,那些信,總是忍不住會問,曾經愛過的人,你還好嗎?往事經年,我們在紅塵中浮沉,在世俗中遺忘,曾經的你我也許早已變得面目全非,但是我們曾經的感情,卻會被那些美好的文字勾起,我們依然想到的是彼此年輕時的模樣。
  • 信的格式 寫信的格式
    還可以在「稱呼」前加上「尊敬的」「想念的」等修飾詞語,表達自己對收信人的某種感情。  稱呼是書信的開頭,要頂格寫。稱呼後面要加冒號。  二、問候語:如果收信人是長輩,可以寫「您好」;或「身體好嗎」等;如果收信人是平輩,可以寫「你好」;如果收信人不是一個人,一般寫「你們好」或「大家好」,不可以寫「您們好」(「您」後面不能加「們」)。
  • 十年前寫封信給十年後自己 寫給未來的信還記得嗎
    作文完成後,這些寄向未來的信被密封進兩個大牛皮紙信封裡,交給吾老師保存。孩子們當時圍著老師一個勁地問:「這些信,十年後我們真的能收到嗎?」  這些信就封存滿十年了。當年的吾老師現在已是《小學生時代》雜誌社的首席編輯,她一直沒忘記孩子們的那個問題。
  • 你還記得上一次寫信,是什麼時候嗎?街頭信箱還有多少人在用?小每妹...
    10年前每天的家信佔了一大半「家信很少了,信用卡帳單比較多,過年時有一些明信片。」石桃玲說,「以前還會有人用掛號信寄家人照片,現在掛號信多數是單位發票、銀行卡信封、單位寄給退休人員的賀卡等。」伏龍坪街道的董立說,她最後一次寫信是2003年冬天,當時的她在省城上大一,給同樣在外地求學的髮小講述新環境中的見聞。從大二開始,她有了小靈通,也學會了上網用QQ,信和郵票以及「郵政綠」漸漸從她的生活中淡出。但是現在她仍然會在外出時,在異地給朋友寄一張明信片。
  • 雄安記憶:懷念寫信的日子
    筆者小時候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閉門鎖國、消息閉塞,村裡沒有任何通訊工具,寫信是與外界交流的主要渠道。家人、親戚、朋友在外地當兵、工作、求學,聯絡的方式都是依靠寫信。
  • 燈下寫信的時光
    我只記得,鳳英在信裡說到,她在服裝廠上班,工資還不錯,住處也乾淨,大家住在一起。就是吃飯,不怎麼習慣。那時候,誰家兒子女兒在外面打工,有一封信回來,幾乎是一件大事。總會說到城市裡的情形,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很多事情,都是村裡人聞所未聞的。那時,沒有幾個村民去過那麼遠的地方,那麼繁華的城市。
  • 戰友, 你最近給父母寫信了嗎?
    原標題:戰友, 你最近給父母寫信了嗎?  2月中旬,記者在雲南省軍區某邊防團採訪時發現,他們開展「寫家信、讀家信、品家信、評家信」活動後,曾被官兵遺忘的家信成了大家的「熱寵」。每到雙休日,官兵總會拿出信紙,無論長短,給家人寫上一封信,讓濃濃的親情溫暖家人。邊關重新興起寫信熱,記者就此深入該團班排展開調查。
  • 紙短情長:書信傳情的年代,你還記得收到的第一封信嗎?
    我們會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裡,認識許多的陌生朋友,談笑風生、牢騷抱怨,因為彼此不熟悉,所以可以暢所欲言,聊著聊著,發現雙方投契,便發展為筆友,互留收信地址,寫信訴說生活。往往隨著信箋寄出的,還夾雜著一張做作的照片,似乎成為筆友,互換照片是一件充滿儀式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