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隱性文化的價值

2020-12-17 中國教育新聞網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張東嬌在2017年第八期《比較教育研究》發表《西方文化分類邏輯對中國學校文化研究的啟示》一文提出,文化分類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維度。縱觀文化研究歷史,西方眾多文化流派取得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為學校文化類型的劃分提供了直接依據及邏輯,為其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提供了新的領域和視角,同時能夠釐清學校文化建設中的學理糾結和現實困惑,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和參考價值。

基於霍爾等文化學者的研究成果,學校文化分為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兩種類型。學校在顯性文化做到規範化和標準化後,必須關注學校隱性文化的研究和識別。受英國學者霍爾文化研究目的啟發,學校文化研究獲得超越性視角,人們逐漸擺脫無意識文化對自己的鉗制,超越顯性的、一目了然的文化。中國學校文化研究尚缺乏深層的文化學、人類學和心理學角度的剖析,側重對顯性文化的關注,對學校實際生活的關注不夠。為此,應加深中國學校文化的研究內容,拓展新的研究領域,使中國學校文化研究從意識層面進入無意識層面,從公開文本進入隱藏文本層面,提升教育生活質量。

另一方面,根據英國學者威廉斯對文化橫切面的三種形態的研究,學校文化要注重接合性,為此可以梳理校史,珍視和利用校史珍愛選擇性文化傳統,讓學校文化活躍起來、立體起來、綿續起來。

(王傑 輯)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12日第7版 

相關焦點

  • 論學校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的持續發展
    澧縣銀谷國際雙語實驗學校校長 鄧 彩 校園文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包括顯文化和隱文化兩個部分。相對而言,學校的顯文化,如場地建築、文化長廊、音像傳媒、公共基礎設施等是最直觀的,人們看得見,摸得著,容易被接受,所以學校領導在校園文化建設時一般首先進行的就是校園改造。但是一流的學校,並不取決於一流的「設施」。
  • 學校的「隱性功能」是什麼?
    這本來也沒什麼,但是當工廠、公司陸續開始復產復工的時候,有一個新問題暴露出來了,就是孩子在家沒人帶啊,因為學校沒有複課啊。2. 我聽不少朋友在感慨,「我低估了學校的作用」。過去我們總以為,現代社會之所以需要學校,只是為了教給孩子們知識。
  • 【校長視線】隱性知識的缺失與學校教育的變革
    而隱性知識是指那些個人的、由情境限定的,並且很難用語言、文字等符號系統進行正式表述與交流的知識。隱性知識可以由認知、情感、合作、經驗和技能等五要素所組成,它支配著人的整個認識活動,對於知識的創新和價值的創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當前的學校教育基本上表現出以知識為本的特徵,過多地強調顯性知識的短期效果,而忽略隱性知識的重要性。
  • 如何正確的理解學校文化
    當下,很多人以「校園文化」來指代「學校文化」,認為學校文化就是學校校園環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現象;如「校風」說,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各種規範、行為和風尚;如「文化藝術活動廳」說,認為學校文化指在學校中開展的各種如歌詠、舞蹈、體育比賽等文藝活動;如「教風」說,認為學校文化反映的是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如「學風」說,認為學校文化反映的是一個學校的學習風氣和氛圍等等
  • 教育學知識點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教育學中,課程類型經常在考場中見過,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考點,具體看看有什麼區別於聯繫,給我們的備考提供一定的指導。根據課程呈現形式,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1.顯性課程也叫顯在課程、正規課程、官方課程、公開課程,指的是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的各門學科以及有目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如:課程表中的課程:語數英等。
  • 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這個知識點是教師招聘考試當中的常考知識點,也是易錯點,本篇文章主要圍繞著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區別與聯繫進行詳細論述,希望能夠給大家的備考提供一定的幫助。一、概念核心首先,顯性課程也叫顯在課程、正規課程、官方課程、公開課程,指的是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的各門學科以及有目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
  • 隱性知識教育缺失的代價
    顯性知識方面的優勢使我們在基礎教育階段與發達國家似乎難分上下,但隱性知識教育方面的劣勢則致使我國高等教育階段處於明顯落後狀態。     從隱性知識看目前我國教育知識結構缺陷   我國的學校教育是以隱性知識的缺失為代價換來顯性知識的高積累。正是隱性知識方面的劣勢,導致我們的學生沒有後勁。
  • 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區別是什麼?
    為了幫助廣大考生解決關於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區別是什麼?的相關問題,中公教師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區別是什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同屬於課程的下位概念,從邏輯學上說,它們在內涵上應該是不相容的,在外延上兩者之和應當等於課程概念的外延。
  • 明師明德教你正確地理解學校文化
    理解誤區,源於對學校文化的片面認識當下,很多人以「校園文化」來指代「學校文化」,認為學校文化就是學校校園環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現象;如「校風」說,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各種規範、行為和風尚;如「文化藝術活動廳」說,認為學校文化指在學校中開展的各種如歌詠、舞蹈、體育比賽等文藝活動;如「教風」說,認為學校文化反映的是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
  • 什麼是隱性知識?顯性知識?
    由於企業隱性知識的隱含性和複雜性,一般而言,可編碼化或顯性化的隱性知識僅佔小部分,大部分不易編碼或不能編碼。正確分類有助於我們對隱性知識識別、流動、轉化與創新等採取不同的策略。特徵默會性不能通過語言、文字、圖表或符號明確表述:隱性知識一般很難進行明確表述與邏輯說明,它是人類非語言智力活動的成果。這是隱性知識最本質的特性。
  • 教師招聘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合理區分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而常考的一組類型就是按照呈現方式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二者之間的區分常常以各種方式出題。這裡,中公師資將以命題點的方式呈現二者的區別。考點一:概念顯性課程是學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顯的方式呈現的課程。顯性課程的特徵是計劃性,知識區分顯性和隱性課程的主要標誌。
  •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須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
    顯性課程是列入學校教學計劃,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安排的課程(包括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等);而顯性教育是指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的教育活動。顯性課程更傾向持「知識」課程觀,即把課程作為人類社會積累的知識和文化成果;顯性教育更傾向持「經驗」課程觀,即把教育活動看成是一種學習經驗。
  • 人民日報:多些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
    「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這番話,引人思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既應重視顯性教育,也應重視隱性教育。「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參加社會實踐、閱讀經典名著、觸摸紅色文化、參觀名勝古蹟……都能夠幫助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感悟立身做人的道理。
  •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訴求
    在幼兒園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與其價值訴求緊密聯繫。一方面,在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所生發的價值迷思,影響了傳統文化教育發展在幼兒階段的深入;另一方面,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訴求,也成為其發展的根源和動力,促進我國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創造與創新。
  • 新時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價值傳播
    ;中華民族;觀念;中國文化;國家文化軟;傳統文化;傳播中國;傳遞中國 內容摘要:新時代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應涵蓋兩個方面基本內容: 1.就其內涵而言,文化軟實力既包括以文化產業、文化產品等為核心的顯性文化軟實力,也包括以社會傳統和核心價值為依託的隱性文化軟實力
  • 【學校文化】掌聲:穿越學校文化視野的音符
    摘要:任何文化行為只有符合學校文化的價值、學校文化的精神、學校文化的理念,才能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合格「構件」,「掌聲」這一尋常的學校教育資源也是穿越學校文化視野的音符,有它自身的文化學意義、文化性期待、文化式表達、文化力引領。
  • 從事學校文化建設的你知道嗎?什麼是學校文化
    一、學校文化的前世今生最早研究學校文化的是上世紀30年代沃勒的《教學社會學》,國內的教育專家進行學校文化研究,是從本世紀初開始的,他們定義的學校文化,指的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活動中形成的辦學思想,行為準則,規範制度,和辦學環境等。
  • 性別歧視:顯性抑或隱性 ——基於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性別觀念差異的政治文化分析
    在這種環境下,女性由於自身的生理原因和繁重的家庭照顧責任日益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傳統文化中的「重男輕女」思想呈現「回潮」的態勢。而同時期的臺灣地區,經歷過20 世紀70、80 年代的經濟現代化和90 年代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公民社會發展日益成熟,其長期與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溝通,促使源自西方的後現代價值觀念得以順利地傳入臺灣地區。
  • 校長精彩分享:一所學校的文化決定了管理的思路與策略!
    為什麼一個百年品牌能夠屹立不倒,是因為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沉澱、調整和優化出一套穩定的行之有效的非強制性文化體系。學校也是這樣,一所學校的文化決定了管理的思路與策略。同時,學校的一系列管理行為也鑄就了這所學校的文化。
  • 傳承弘揚學校優秀傳統文化 築牢共同價值基礎
    科大優秀傳統文化,源自科大歷史、紮根科大實踐、服務科大未來,發揮夯實思想基礎、凝聚力量、指引發展方向、引領價值追求的重要作用。一、深刻認識傳承弘揚學校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高校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