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稱「賀冬」、」冬節「,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
從冬至起,寒冷的冬天真正開始了。南北各地在冬至時都有不同的風俗,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冬至到底是吃湯圓還是包餃子來自五湖四海他們有更多的選擇給你,我們一起來看看
我是河北人
這裡地處沃野千裡的華北大平原,物產豐富,四季分明。冬至這一天的時候家鄉人民喜歡吃餃子,據說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熱騰騰的餃子氤氳了冬日裡一個個溫情的家庭,給略顯蕭疏冷清的冬天增加了一抹溫暖,北方常見的麵粉和彌足珍貴的蔬菜做成了水餃,就這種簡單卻不平凡的食物幫我們度過冬至後越來越冷的日子,水餃傳遞著我們的情感,身心滋養,滋味綿長。
餃子是我們南陽代表作
是南陽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牛逼吧,起先張仲景發明餃子是為了治病,稱之為藥餃,後來為了紀念張仲景,便有了每年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所以餃子在我們南陽當地是非常盛行的,各種吃法都有,不單單冬至吃,過年也吃,由於小時候吃的太多了,現在想起來還是得包頓餃子
我是四川人
兒時每年冬至前幾天市場的羊肉羊雜就會開始漲價,而且供不應求,所謂一羊難求,媽媽總會在前幾天買了放冰箱存一些,到冬至那天,媽媽便會為全家呈上一鍋溫暖的羊肉湯,據說這天吃了羊肉湯接下來最冷的冬天就不怕冷了。。。後來,漸漸的冬至都去羊肉湯館了,滿大街的羊肉湯館,整個空氣裡都瀰漫著羊肉湯味,冬至當天更是一位難求。。。配上一個鍋盔和一份豌豆尖,那是最好的搭配。。。此刻口水流了一地,好想家!
我來自廣西玉林
我們過冬至節,幾乎家家必包米粽,所以有些人便乾脆叫冬至節為「米粽節」。玉林人有「糯米補氣」的說法,冬至日吃米粽,實在是寄寓了勞動人民補益力氣,以待來年的樸素願望,更有「冬至大過年」的俗話。
我來自茂名信宜冬至
盛行的不是吃餃子,而是吃「籺(hé)」。籺是茂名人們過冬至過春節最古老、最傳統,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
本人獨家製作配方:把上好的當地香糯米,將其洗淨泡發、滴幹水、打成粉用作籺皮,這樣籺皮黏性強,特別有嚼勁。餡料常有韭菜、豬肉、白蘿蔔、花生、蝦米等。其中煮籺的口感最是彈牙。
我是來自廣東珠海的土著
在廣東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我也不知道前人為啥這麼說,感覺就像是春節前的一次家人小團聚吧。
中國人節日肯定離不開吃的,珠海外來定居人口眾多,因此也造就了豐富多樣的習俗,我們一般都會吃湯圓,意味 著「團圓」,湯圓種類也挺多,口味不同,包的餡也不同,裡面包的有芝麻醬,花生醬,也有單獨放一顆小黃糖的 ,然後湯底會放臘肉,蝦米,白蘿蔔條等等,晚飯也會做得相對豐盛一點,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冬至也意味著 要迎來今年的尾聲,迎接明年新的一年!
我是廣東揭陽的
這裡因為靠近海邊的緣故,水產是比較多的,而且潮汕人熱情,喜歡串門泡茶,每到一家,必定茶香四溢。冬至,潮汕人稱為「冬節」,有「冬節小過年」的說法。白天會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祭祀祖先 。
每家還會準備一些小麵團疙瘩,我們稱之為「冬節丸」。跟外面買的湯圓不同,湯是甜湯,但是無餡,冬至時候喝上一小碗,代表從此多了一歲,孩子可以更加懂事。晚上大家會一起吃團圓飯,飽含了大家重視家庭,期盼團圓的美好願望。
南方的風俗文化相較北方更加豐富多樣,各地吃食也是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