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珍貴鏡頭:圖1是共產黨高級將領的合影,圖8是國民黨女兵

2021-01-07 柏友讀歷史

1948年,在華中一帶爆發了淮海戰役,當時有60多萬解放軍和80多萬國家在淮海一帶展開激戰,這場持續兩個多月的大戰最後以解放軍獲勝而告終。圖為共產黨的高級將領在淮海戰役中的合影。

當時共產黨除了有60多萬的解放軍之外,還有約40萬的人民軍隊,這些人民軍隊大都是當地的百姓,參加戰爭也都是自願的;他們的任務是為解放軍運輸糧草彈藥,可以說沒有人民的幫助,淮海戰役不一定能打贏。

身在前線的國民黨軍官正在觀察地形。

10年北伐,8年抗戰,3年內戰,這些國民黨士兵依舊慷慨激昂的在戰場上廝殺,但3在年內戰時期,他們的槍口對準的卻是自己人。

參與淮海戰役的國民黨士兵,鏡頭前的他們,展示出了一股軍人該有的風採。

淮海戰役時期的國民黨將士,大敵當前,他們的夥食看上去挺豐盛的。

這是在淮海戰役中受傷的國軍士兵,這些士兵在前線浴血奮戰,吃的卻是最廉價的肉罐和稀粥。

這是參與淮海戰役的國民黨女兵,手執香菸,眼神透露出一股霸氣,似有木蘭從軍的氣概!

相關焦點

  • 淮海戰役老照片:圖4是送葬的村民,圖9的國民黨女兵燙了頭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爆發,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因為這場戰鬥是以徐州為中心,東起連雲港,西到商丘,南到蚌埠淮河地區,連雲港當時又稱海州,所以叫淮海戰役。國民黨稱這場戰役為「徐蚌會役」。圖為當時的淮河地區。
  • 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麾下四位高級將領,各自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爆發時間是1948年11月6日,參戰雙方;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我黨領導的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雙方投了兵力;國軍約80萬,華野與中野共計60萬(外加後勤以及民兵40萬)。指揮員;國軍劉峙,杜聿明,黃維,黃百韜等國軍高級將領。
  • 光亭:淮海戰役國民黨軍隊的士氣是如何垮掉的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光亭】 淮海戰役是大決戰三大戰役中唯一國民黨軍在兵力上佔據優勢的,通常都是說80萬對60萬。雖然80萬隻是帳面的數字,有些編制上的部隊並沒有參戰,如第1綏靖區的5個軍10個師約10萬人,屬於徐州「剿總」的作戰序列,也被算在80萬人以內,但並沒有參戰。
  • 哪位國軍將領最能打?他是蔣介石的「救火隊長」,淮海戰役被俘虜
    解放戰爭為什麼國民黨會輸給我們共產黨部隊,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將領不會打戰,相反國軍隊伍中真的有許多極其能打戰的將領,比如戰神薛嶽、「小諸葛」白崇禧、「西北王」胡璉、王耀武、孫立人等,這些都在抗日戰場上鼎鼎大名的戰將,也是被日軍感到極為頭疼的戰將!
  •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到底輸在哪?「三個不定」註定其必輸無疑
    1948年8月,國民黨曾召開了一個高級別的軍事會議,儘管蔣介石和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們在戰略形勢判斷上,都已感覺到戰爭越打越不利,但都拿不出像樣的主張,致使最終的所謂高級軍事會議,形式大於內容,沒有推出任何有針對性、指導性、操作性的戰略和作戰指導。  隨著大決戰的臨近,與我軍精心準備決戰不同,蔣介石和國民黨統帥部依然麻木不仁,嚴重缺乏各種預見和準備。
  • 國民黨內部哪些矛盾的演變決定了其在淮海戰役中的失敗?
    淮海戰役國民黨的失敗輸的徹徹底底,這次的慘敗無疑讓國民黨失去抵抗的機會。而國民黨內部矛盾也進一步升級。當然,淮海戰役的失敗也取決國民黨政治內訌,那麼是什麼內訌?導致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場失敗?  而且徐蚌戰場的態勢對國民黨軍極為不利,一旦會戰失敗,白崇禧就要負責。因此白崇禧決定在漢口靜觀風向,坐收漁翁之利。在淮海戰役前後,白崇禧還極力阻止蔣介石從華中地區調兵增援淮海戰場。在戰役第二階段,從華中增援徐蚌戰場的蔣介石的嫡系主力部隊十二兵團在雙堆集被圍。而此時國民黨軍在其他地區已經無兵可調,蔣介石於是電令白崇禧調桂系的第三兵團去解圍,白崇禧堅決不同意。
  • 國民黨2名女兵被俘,李克農:放走穿長靴的!戰士們想不通
    國民黨2名女兵被俘,李克農:放走穿長靴的!戰士們想不通|小崔來說歷史相信大家肯定都了解紅軍長徵,可以說,紅軍長徵對我們黨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在當時的情況下,長徵也使得我們黨保留了實力,為之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而在長徵的過程中,也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 「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紀念淮海戰役勝利70周年
    今天,是淮海戰役勝利70周年紀念日。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當我們翻開塵封70載的珍貴檔案,探尋國共兩黨在淮海戰場上戰略對決的制勝之道時,由衷感到,一輛小小的獨輪車,竟然是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力量源泉。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區域內,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進行了一場被稱為「南線戰略決戰」的淮海戰役。
  •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參戰80萬人,為何有人說實際作戰僅40萬
    ▲淮海戰役示意圖1948年11月6日開始的淮海戰役,眾所周知是華東和中原野戰軍60萬人對陣國民黨軍80萬人。但長久以來,國民黨方面都聲稱自己一方其實是「40萬兵力在無後續補給狀況下苦撐……」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1949,共產黨為什麼能打敗國民黨?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黃埔軍校二十三期於1948年12月1日在成都正式開學,東北籍學生人數最多。1949年9月8日,黃埔軍校三名主要軍官李永中、肖平波、肖步鵬(三人均為少將軍銜)與共產黨西南工作組達成協議:軍校將在適當時機舉行起義;12月25日,軍校三千餘人在郫縣宣布起義。谷雲鵬回憶說:「黃埔軍校二十三期的起義不是偶然的,它是革命形勢的發展、共產黨統戰工作的深入和黃埔官生的覺悟等綜合因素的必然結果。」
  • 「淮海戰役決定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
    所謂「淮海戰役決定國民黨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似是而非,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那就聽老周細細道來:圖1:網上出現的「淮海戰役決定國民黨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截圖近日網上開始流傳一篇「淮海戰役決定國民黨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有幾個朋友知道老周對淮海戰役還有所研究,所以特意向老周推薦了這篇文章。
  • 淮海戰役國民黨為啥失敗,杜聿明道出真因,蔣介石只會搞人事
    淮海戰役是我黨與國民黨精銳的大決戰。在這場大決戰中,國民黨軍事支柱第五軍和第十八軍全部被圍殲。加上早就領盒飯的74軍以及東北被消滅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國民黨精銳部隊幾乎全部被消滅。那麼,這場大決戰蔣介石什麼態度呢?
  • 淮海戰役:杜聿明裝成處長,讓他寫其他處長名字,卻掏出派克金筆
    淮海戰役:杜聿明裝成處長,讓他寫其他處長名字,卻掏出派克金筆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最後一場戰爭叫做解放戰爭,在這解放戰爭裡面,有著非常著名的三大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遼瀋戰役,這三場戰役的勝利代表著我們已經是即將完成這場戰爭的勝利,今天小編就帶領著大家來看一看這場淮海戰役。
  • 學者: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哪個更準確?
    而淮海戰役中,除戰役開始之時,馮治安部三個半師在賈汪起義外,其餘的黃百韜集團、黃維集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集團,均為戰鬥解決,中野、華野也為此付出很大代價——傷、亡、失蹤人數達到6位數。(參見表1-1)淮海戰役,是共產黨方面的命名,在國民黨方面,這場戰事稱之為「徐蚌會戰」。
  • 為什麼說淮海戰役是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大家都知道淮海戰役勝利後,陳毅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人民群眾從人力、物力等方面積極支援淮海戰場,正式在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解放軍才最終打垮了國民黨軍隊,贏得了淮海戰役的勝利。
  • 淮海戰役期間,蔣介石和杜聿明的三大矛盾,註定了國民黨的失敗
    大家都知道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略決戰,在這場國共雙方規模空前的軍事較量中,國民黨軍遭到了徹底的失敗。雖然國民黨政治上的反動性決定了其必然覆滅的命運,但在淮海戰役中,進行戰略決策和戰役部署的國民黨國防部(也就是蔣介石),和具體實施部署並實際指揮作戰的國民黨徐州「剿總」(也就是杜聿明)之間,也存在嚴重的分歧和矛盾,這就直接影響到了國民黨軍的作戰,也是國民黨在淮海戰役慘敗的重要原因。
  • 淮海戰役的失敗,成為壓死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
    大家都知道解放戰爭中我們解放軍和國民黨部隊發生了三次重要的戰役,其中的淮海戰役成為了壓死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淮海戰役當時蔣介石為了能夠保住自己北方的基業,直接派出80萬的兵力和解放軍進行一場大決戰,而我們的華野和中野也都將指揮部設置在前線,因為這一場戰鬥不能輸。
  • 1948年,淮海戰役國民黨軍隊比解放軍多出20萬人,結果呢?
    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方面戰前布轄8個兵團(綏靖區)31個軍78個師又17個獨立團、一個空軍大隊。上述國民黨軍隊的總和加在一起還真有80萬。淮海戰役中,劉峙雖然為總司令,但實際擔負作戰指揮之責的則是副總司令杜聿明。杜聿明十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軍事家,青年時畢業於黃埔軍校,作戰指揮能力極強,曾經在各大戰役中都有突出表現!當時解放軍不但人數不佔優勢,武器方面也處於下風。
  • 淮海戰役期間,國民黨8萬大軍原地失蹤,真相讓人笑掉大牙!
    文/淮海戰役期間,國民黨8萬大軍原地失蹤,真相讓人笑掉大牙! 大家好呀,今天小編又來為大家講解歷史啦,歡迎各位的觀看~ 淮海戰役被視為國共內戰的轉折點:因為這一戰後,蔣介石政權的王牌部隊幾乎悉數葬送,蔣介石也由此喪失了戰爭的主動權,開始了被動挨打的生涯。
  • 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這一次戰略部署失誤,導致滿盤皆輸
    熟悉淮海戰役歷史的人都知道,國民黨軍隊在淮海戰役爆發前就存在著嚴重的戰略部署失誤。當時,國民黨軍分散部署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鐵路(東西向)和津浦鐵路(南北向)沿線上,形象地說就是一個十字陣,這種戰略部署極易受到分割攻擊,非常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