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李寰)今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浙江中小學生減負33條」成為最大的焦點。
日前,浙江省出臺《浙江省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引發熱議。特別是
其中規定的特別提到了小學生晚上9點、初中生到晚上10點還未能完成家庭作業的,經家長籤字確認後,可以拒絕完成剩餘的作業,教師不得對有此類行為的學生進行懲戒。
家長的籤字是否可以作為完不成作業的「免死金牌」?記者對成都市小學校長進行了採訪。
浙江省出臺的《浙江省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一共有33條,其中包括嚴控家庭作業總量和作業時間、校內考試次數、考試難度,以及校外培訓、競賽、招生治理、考試評價改革、教育政績觀等內容。此條意見在網上引起熱議。
今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專門就此事做出回應:浙江的減負33條,是一個面向社會徵求意見的方案,目的是要根據社會反映和人民群眾的實際感受,進行進一步完善,並不是最後的執行方案。他表示減負從來都不是一刀切,合理的學業負擔是必須的,它是學生開發智力、激發潛力、鍛鍊能力的必要條件。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不是簡單地縮短在校時間、減少作業量、降低課業難度,而是要把不合理的負擔減下來,減去強化應試機械刷題,校外超前、超標培訓等不合理負擔。有些欠缺的,像勞動教育、美育、體育鍛鍊的,達不到標準還要增加上去。
教育界人士對此如何看待?
成都市紅牌樓小學校長鄒芳:
學生作業做不完的背後隱藏著多種原因,不可一概而論。首先應了解整個班級的情況,是絕大多數學生都無法再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還是個別學生如此。
往往長期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存在行為習慣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對知識的掌握還不牢固等情況,因此家長和老師都應該了解清楚真實情況並對陣下藥。
如果普遍反映作業量太多,老師應該及時調整作業量;對於個別無法正常完成作業的學生而言,除了家長的籤字「拒寫」之外,更應該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注意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最終能夠實現掌握知識的目的。
成都市東城根街小學校長賴晗梅:
首先應該肯定政策出臺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學生,不以犧牲學生的睡眠為代價,這是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關注。也是教育行政部門為了提高教育質量而尋找的突破口。
不過作業的背後,折射出來的深層次問題是學生的學習能力,時間管理能力。一般情況下,老師布置的作業能夠讓大部分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但是對於少部分確實存在困難的學生而言,家長和老師都應該尊重個體差異。通過個性化的調整,如減少作業量,提高學習效率等方式,最終實現讓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