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切實建立起有利於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良好教育生態。
不少成都家長也在問:成都會出臺相關政策嗎?其實,按照教育部要求,成都在2018年1月印發的《成都市教育局關於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提到「教師應認真批改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批改、檢查教師布置的作業並籤字。」
怎麼布置作業? 成都早有明確「要求」
《意見》不僅明確「不得要求家長批改作業」,還對作業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各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導學校建立作業調研、調控及年級作業集體設計等制度。各學校要將作業量控制納入學校常規管理,明確作業研發、審核、總量控制等環節的責任人,積極推行精選分層等作業布置改革,建立分年級、分班各學科作業量、學生完成作業時間的統籌和公布制度。
小學一、二年級不得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其餘年級書面家庭作業總量每天不超過1小時。初中學生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量應控制在1.5小時以內。鼓勵布置彈性作業、體育鍛鍊等。
嚴禁布置懲罰性作業,不得將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應要求學生抄寫所布置的作業項目。鼓勵教師布置重在促進運用與學生自我體驗的實踐性作業。
如何保證落地? 成都建立責任制,打通舉報渠道
政策的出臺,老百姓最關心的是如何保證其「落地」。而關於「叫停家長批改作業」,成都則採取了完善督導監督體系,建立責任制度,同時打通舉報渠道的方式。
首先校長作為「減負」工作第一責任人。成都要求各個學校要設立「減負」舉報電話,定期開展檢查、指導,並將檢查結果納入年度考核中。還要求加強市、區(市)縣兩級督查,將減負工作納入義務教育規範辦學行為專項檢查。
而責任落實到頭的同時,對於問責制度成都也進行了明確:
如果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指導督促不力、問題突出的,由市教育局給予通報批評、約談主要負責人、扣減年度目標考核分數、取消評優評先資格等處理,並限期整改。
如果學校違反規定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門視情節輕重給予學校及校長警告、通報批評、取消評優評先資格等處理,並限期整改。
如果個人違反規定的,由所在學校、單位或教育行政部門視情節輕重,給予通報批評、誡勉談話、取消評優評先資格或行政處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張瑾 李宇欣)
記者走訪
這些成都老師
這樣布置作業
三年過去了,如今成都的老師們現在都是怎麼在布置作業呢?
●川大附小教師賀婧:
布置作業會兼顧
難度、總量、方式和豐富性
川大附小教師賀婧表示,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作業完成的習慣還在養成中,而這個過程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因此一般會請家長跟進監督孩子的作業是否完成。當然,這不同於「批改作業」,並不是要家長糾正孩子作業中的錯誤。
在家校共育中,賀婧也會布置一些「親子作業」,但她強調一定要把握度,不能讓其變成「家長作業」。例如對低年級的孩子,她可能會布置以「整理」為主題的系列「親子作業」:整理書包、整理鞋櫃、整理書櫥、整理房間……讓孩子在和父母在共同的家庭勞動中,學會自理能力。
關於作業如何布置才更合理?賀婧說,她作為班主任兼語文老師,一是會考慮作業難度,以中等水平的學生能輕鬆完成,稍稍滯後的孩子努努力也能完成為度;二會考慮作業總量,綜合當天授課的學科多少來平衡;三會注意作業內容的豐富性,如果每天都是抄抄寫寫,那孩子會索然無味,這就需要老師準備內涵豐富的導學單,促進孩子們創意完成作業;四會注意布置作業的方式要實時更新,讓孩子們喜歡作業,在這些新奇的作業裡體驗成功的喜悅。
●少城小學教師羅方方:
避免「親子作業」
變成「家長作業」
「我們班明確要求家長只需了解孩子是否完成了作業、書寫是否工整,不用幫孩子檢查對錯,也不用批改。」少城小學教師羅方方表示,家長不去批改作業,老師才能真實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從而有的放矢地幫他們查漏補缺。
在「親子作業」方面,羅方方表示,「親子作業」肯定是有必要的。「比如我們班曾在父親節時布置過一篇《有關爸爸的20個問題》的作業,請孩子們去詢問爸爸,去了解爸爸的興趣愛好、愛吃的菜,我覺得這就是『親子作業』,它既要求家長參與,但又是以孩子為主導。」
對於有老師布置的「親子作業」最終可能變為「家長作業」,羅方方表示,只要老師布置的內容是在孩子主導的能力範圍內能夠完成的,家長應該放平心態來參與。有時候「家長作業」的出現並不全是老師的責任,比如有的家長內心對孩子缺乏信任,總想出手相助。「所以我覺得,大家都不要忘了親子作業的初衷,重的應該是親子,而不是作業。老師應多考慮一下大部分孩子的水平,能否獨立完成或完成大部分;家長也要學會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本心,少幹涉,適當提供技術支持。」
教育專家
必須清晰界定
家和校的職責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該如何分工?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學生作業家長改」,實則是讓家長成為校外輔導員和作業批改員。學校、老師在解釋這一做法時,將其稱為家校共育,讓家長參與學生的學習、成長。這是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職責的混淆,讓家庭教育圍著知識教育轉,把學生包圍在知識教育中,既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又讓親子關係異化為分數關係、成績關係,加劇了家長的焦慮情緒。
熊丙奇建議,家校共育必須清晰地界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職責,教師是教師,家長是家長。只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各司其職,才能給孩子成長營造健康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