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近代一所有名的軍事學校。因校址始設於廣州黃埔島,故通稱黃埔軍校。它是在蘇聯和中國 的大力幫助下建立起來的。黃埔軍校的創辦人是孫中山,孫中山為推翻滿清政府,奔走呼號。但他沒有自己的軍隊。他只能利用軍閥與滿清作鬥爭。後來雖然推翻了滿清,建立了共和,但由於軍閥部隊不聽調遣,共和政權還是滅亡了。因而,孫中山很想建立自己的軍隊。
1921年12月,孫中山在桂林秘密會晤了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會談中,馬林向孫中山提出了改組國民黨、國共合作和建立軍官學校等建議,孫中山都接受了。1923年8月,孫中山派出以蔣介石、張太雷( 員)等4人組成的「孫中山博士代表團」去蘇聯考察黨務和軍事,參觀蘇聯紅軍和各種軍事學校,學習創辦軍校的經驗。考察團回國後不久,孫中山就下令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任命蔣介石為籌委會委員長,開始緊張的籌備工作。
中國 積極地參加了軍校的籌建工作,先後派周恩來、葉劍英、惲代英、聶榮臻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幹部去軍校任職。中共中央還專門發出通告,指示各地區的各級黨組織多多選送 黨團員和進步青年到軍校學習,毛澤東就曾負責上海地區轉來的考生複試和接送工作。
蘇聯政府對軍校的籌建也給予大力支持,先後給軍校提供了約200萬盧布的開辦費,同時運來了大批的 和教學設備,還派來以加倫將軍為首的十幾位經驗豐富的軍事顧問擔任學校的軍事和政治教育工作,使軍校初具規模。此外,蘇聯政治顧問鮑羅廷對軍校的設置、軍事組織的建立和政治制度的擬定,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1924年3月27日,來自全國各地的1200餘名考生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舉行了為期3天的入學考試,經過嚴格挑選,正取學生350名,備取學生120餘名。這些人5月初到黃埔軍校入伍,正取生和備取生編成4個隊,成為黃埔第一期。孫中山親任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校本部以下設政治、教授、訓練、管理、軍需、軍醫6個部,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後周恩來)為政治部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 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
1924年6月16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官和學生,包括 人和國民黨人共500餘人在黃埔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孫中山親臨主持並致詞,正式宣告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成立。
黃埔軍校自1924年6月創辦到1949年為止,在大陸共辦了23期。其中,軍校在黃埔島共辦7期,1930年9月遷往南京,後又遷往成都和臺灣。黃埔軍校為國共兩黨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在國民黨方面,黃埔師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有近40人。在 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中有5人出自黃埔,十名大將中黃埔出身的佔了3位,1955年授銜的57名上將中有黃埔師生9人。
方面出自於黃埔軍校的 人物有:左權、陳賡、周逸群、蕭克、徐向前、林彪、蔣先雲、劉志丹、羅瑞卿、黃公略、周士第、王爾琢、許光達、陳伯鈞、宋時輪、楊至成、郭天民、陶鑄、程子華、廖運周、張學思、曾中生、許繼慎、趙一曼、趙尚志、宣俠父、李運昌、段德昌、閻揆要、郭化若、彭明治、唐天際、張宗遜、盧德銘、李之龍、張子清、朱雲卿。其中,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的有徐向前、林彪。被授予大將的有陳賡、許光達。左權曾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犧牲於抗日戰場上。劉志丹是陝北紅軍的創建者。盧德銘是秋收起義的總指揮。羅瑞卿在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公安部部長。陶鑄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
國民黨方面出自於黃埔軍校的 人物有:杜聿明、胡宗南、張靈甫、鄭洞國、宋希濂、毛人鳳、關麟徵、賀衷寒、鄧文儀、李仙洲、李默庵、陳明仁、康澤、鄭介民、李延年、李彌、胡璉、唐生明、俞濟時、黃維、戴笠、桂永清、謝晉元、範漢傑、邱清泉、廖耀湘、曾澤生、闕漢騫、董釗、李鐵軍、宣鐵吾、戴安瀾、唐生明、林偉儔、覃異之、鄭庭笈、文強、楊伯濤、侯鏡如、王耀武、孫元良、劉戡、陳大慶、曾擴情、邱行湘、郭汝瑰等。其中,杜聿明曾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統兵數十萬。胡宗南是西北王,掌握國民黨的嫡系部隊四五十萬人。張靈甫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兵團司令級的人物有鄭洞國、宋希濂、李仙洲、李默庵、陳明仁、康澤、李延年、李彌、胡璉、範漢傑、邱清泉、廖耀湘、侯鏡如、王耀武。大特務頭子有戴笠、鄭介民、毛人鳳、文強等。
黃埔學校簡直就是近代軍事人才的搖籃!她培養了大量的近代軍事人才,可惜的是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黃埔軍校也隨之搬走。如今,我們只能在黃埔軍校的遺址前憑弔那個時代的輝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