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吃早餐,我坐在客廳端著碗面邊吃邊聽英語音頻,兒子看到了說:媽,不要在客廳吃,要在餐桌吃;而且吃東西不要聽音頻,要專注,要享受過程。
我聽了第一時間就反駁道:我聽音頻是抓緊時間學習,不會影響我吃東西。
可話一出口我就意識到自己錯了,我正在不斷的防衛我自己的情緒。
1.認識自己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看的書,《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裡面的一句話:
你仍然認為你就是你的思緒,把它們當做寶貝一樣,多方護衛。
而且兒子對我說的那番話,正是前幾天我糾正他的。這更讓我認識到知行合一有多難。
人就是這樣,說到很容易,做到真的很難。
我們常常會被自己的情緒左右,而我們卻往往很難覺察到這一點。
你看不見自己的囚籠,因為柵欄是無形的。
這讓我想起書中作者的感悟:
你不必控制情緒,情緒,就像氣象變化一樣,是自然現象,有時是恐懼,有時是憂傷或者憤怒,情緒並不是問題所在,關鍵在於如何將情緒的能量轉化為積極的行動。
當兒子指出我的錯誤時,我開始自我防衛,開始像按下了播放鍵的播放器開始條件反射。
你必須觀察你自己才能理解我說的意思才會真正地明白,你有個憤怒的思緒,像泡泡板浮起,於是你生氣了,你所有的情緒都是這樣,他們是針對你所無法控制的思緒而起的反射動作。你太樂意改變任何事物,但就是不肯改變你自己。
這讓我想起明朝的哲學家王陽明「格竹子〞的故事,
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陽明拜謁婁諒。
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陽明特別開心。
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
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
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為什麼他的格物會失敗呢?因為他一直在向外求。
而當他在被貶到貴州龍場後,經歷種種磨難才明白:
心外無物,左右我們心情好壞的本源,是我們的心智而不是別人,更不是我們所在的環境。
你要學會覺察自己內心的噪音。
看看你自己,如果還是對自己的弱點視而不見,又怎麼能改正弱點呢?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我比別人知道得多的,不過是我知道自己無知。
人最難的是認識自己。
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等於在自殺,你知道我的意思吧,他們抽菸,喝酒,熬夜,壓力過大,暴飲暴食,雖然要花上三四十年的時間才會殺死自己,可是照樣是自殺。
可是為什麼很多人都知道這些這些習慣不好,就是不肯改變呢?
在每個地方,在每個人身體裡都住著迷惑的心智,正在做痛苦的追尋。
我一直認為我們必須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沒有人可以告訴別人該如何生活。
其實想要剷除舊習的話,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摒棄舊習,而需要集中在建立新習慣上。
而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
2.知行合一
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一個小男孩,一個不小心摔倒了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在旁邊的他的奶奶心疼的在他身上,看了又看,看看有沒有受傷,看到小孩,沒有什麼事之後,見他還是在哭,便教小孩打地面,一邊打還一邊說:「都是你不好,都怪你不平坦,害我摔了跤。〞
這樣教出來的小孩,長大之後往往會有一種受害者的情緒。
遇到任何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別人的錯,不是自己的錯。
而更可悲的是,我們都知道這樣不好,可說別人容易,輪到自己時,卻總像播放器一樣,播放鍵一按下去,一切都照常反應。
我們的感受和反應都是機械性的,可以預測的。
生命所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而已,還得有熱烈的感情和源源不絕的能量,生命必須採取正確的行動才能讓知識活過來。
你必須明白,人生的價值不在於你所知道的事,而在於你所做的事。
知是智力單一方向的理解,它帶來知識。
知行合一,主要是領悟,是頭腦心靈和本能三個方向同時都能理解,只有直接的經驗才能讓人有所領悟。儘量使用你所擁有的任何知識,但是要看出知識的有限性。
我們不斷的向外界學習很多知識,可是光有知識還不夠,知識沒有心,再多的知識也不能滋養或者支撐我們的心靈,它永遠也無法帶給我們終極的幸福和平靜。
你需要淨化每一項人類的機能,好比移動,睡眠,呼吸,思考,感覺,還有吃東西。
或許當你看到這裡的時候,可能會偷笑。
笑話,我連吃東西都不會?
確實,你可能真的不會,因為你不懂得什麼叫,活在當下。
3.活在當下
什麼是活在當下?
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專注,不要三心二意,不要心猿意馬。
這就像在文章開頭時我兒子提醒我的那樣:要專注,要享受過程。
吃的樂趣,並不在於食物的滋味和肚皮飽足的感覺而已,學學享受整體的過程,之前的飢餓,細心的調理,把餐桌布置漂亮,拒絕深呼吸,嗅嗅味道,品嘗滋味,咽下,用餐後,那種輕盈卻洋溢著能量的感覺,以及在食物消化了以後,你甚至能享受到輕易便將食物充分排除的過程。
恰當的飲食可以讓你儘量直接利用太陽的能量,這股能量能幫你集中注意力,把你的專注力磨成鋒利的刀刃。
好習慣,必須變得強而有力,好消除那些沒有用的習慣。
一旦你全神貫注一過程當中每個元素,就會開始欣賞簡單的飲食。
我們在生活中,卻常常一方面害怕錯過哪一場,另一方面卻從未充分地去體會你吃的每一餐。
做到活在當下,在我們生活中,就要開始逐漸的累積,小小的改變。
首先我們要改變自己的心態,心態必須恰當合宜,還能融入生命。
當你改變了心態,又要開始學會和情緒和平相處。
因為情緒會影響你的行動,每一個行動都有它的代價和歡樂之處,你如果兩面都有所體會,就會變得既合乎實際,又能為你的行動負責。
你必須保證你的行動是有意識,自發刻意並且完整的。
不要按照別人的想法而活。
要做自己。
如果你總是設法去迎合任何人的期待,包括自己的期待都是沒有用的,你要學會選擇在何時在何處,以何種方式採取一舉一動。
絕對不要與任何人和任何事物做無謂的糾纏與掙扎,找出自然的路徑,順勢而行,以自然的力量合為一體。
一旦你做到了活在當下,集中心思,盡最大的努力,卻對結果沒有執念,你會逐漸嘗到一種奇妙的徹底的自由。
當你不再期待世界來滿足你,放下期待的新後,你的失望就會消失。
你做什麼都無法改變過去的種種,而未來種種又永遠不會完全如你所願,從來就沒有過去的勇士,也不會有未來的勇士,勇士活在當下,這裡!你的悲傷,你的恐懼,憤怒,遺憾和內疚,你的羨慕,計劃和渴望,只存活於過去或未來之中。
行動總是在現在這一刻發生,因為行動是身體的表達方式,只能存在於當下,這裡而心智卻如幽靈,只活在過去或未來,它唯一的力量就是轉移你對當下這一刻的注意力。
專注當下,這使你得到解脫,免於痛苦,免於恐懼,免於心智束縛,隨心所欲,相信你的本能。
當你認識自己,做到知行合一,充分地享受生活,活在當下,你會發現:
人世間所謂的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並不在於他打敗了多少外在的敵人,而是因為他最終戰勝了自己。
全神貫注於每一時刻,就是我的喜樂。
你的喜樂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