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圖為李元敏在節目彩排現場
自幼年隨父支援邊疆,從山東牟平縣來到新疆伊寧縣蓋買村——這個位於祖國西北邊陲、維吾爾族人口佔80%以上的少數民族村莊,這裡承載著她生命的每一段時光,她也在這裡傾注了內心所有的喜怒憂愁。
幼時父親教當地的村民們種地種菜,母親教做針線活,她快快樂樂地和村裡的孩子一起長大。長大後本村姑娘紛紛外嫁,她相信蓋買不會一直窮下去,與青梅竹馬的本村小夥子成了親,白手起家將生活過得紅紅火火。
2010年,當時村「兩委」班子長期軟弱渙散,村子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她堅信沒有私心一定可以讓蓋買村發展起來,在質疑聲中臨危受命,擔任起蓋買村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
她視群眾為親人,把無錢治病的維吾爾族大媽當母親照顧,把身患絕症的維吾爾族姑娘當女兒對待,將經營多年的店鋪贈送給無收入來源的吾乎蘭姆……
她為村子發展殫精竭慮,因為義憤掀翻過值班幹部喝酒打牌的桌子,因為擔心土地灌溉趴在被衝垮的渡槽邊大哭……
抓班子強隊伍,整村務清「三資」,重教育建設施……幾年的時間,她讓蓋買村這個曾經全縣141個行政村中倒數第一的「土窩子」空殼村,轉變成了遠近有名的富裕村和「治村強村」示範村。
她將內心最深厚的情感給了這個村子和這裡的鄉親。
她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縣胡地亞於孜鎮蓋買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元敏,也是村民心中的「傑米拉」(維吾爾語,意為美麗)。
側記1:暗綠色的舊衣裙
因為是晚上到京的飛機,李元敏到來後,就匆匆安排休息了。第二天我們過去問她有什麼需要,看她上身只穿了件白T恤,便問了句,榜樣節目錄製準備穿哪件衣服?
她翻了好一會兒衣櫥,找出一件穿過多次的暗綠色的衣裙問,「你們看這件衣服合適麼?」「我平時買的衣服都給村民了,自己都沒留下啥衣服。」
圖為李元敏在節目彩排現場
然後又拎出件白色的襯衣,「這件比較正式,之前見習近平總書記,穿的是這件,不過當時掛獎章,掛出洞了。」她為難地說道。
其實,不僅是衣服,她家的很多東西都是公用的,草機、粉碎機、擠奶機、拖拉機等都是哪家需要哪家就來開走,她說,平時家裡的大門從來不鎖,誰需要用什麼就隨便拿。
李元敏是村裡最早開商店的人,後來她卻一分錢不要把商店和裡面近萬元的貨物送給了一個人撫養孩子、沒有任何收入的維吾爾族村民吾乎蘭姆。
在她心裡,大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都是朋友和親人。
側記2:「李元敏同志」
為了及時了解村民的需求,解決村民面臨的問題,李元敏總是口袋裡帶著章帶著筆,走家串戶,幾乎不沾辦公室。當書記7年,她辦公室的椅子依然可以當新的賣掉。
每每遇到辦事需要蓋章的,她都會從口袋裡掏出公章說:「現在就給你蓋上,省得你跑路了。」
蓋買村是個有880多戶、4000人左右的大村子,有維吾爾族、漢族、回族,但為了能夠充分讓村民反映需求,她都是靠著一雙腿一步一步走完。經常走訪完畢,或忙完工作回家,已經很晚。
她說,因為經常沒有時間陪家人,小孫子叫自己不叫奶奶,叫「李元敏同志」。
4歲的孫子跟她說,「別人家的奶奶都是帶孫子去逛超市,買東西,我的奶奶天天就知道在村委會、在村民家裡,忙得很」。
而提到小孫子,李元敏總是一臉慈愛和驕傲,「我們村每次升國旗,他都站在最前排」。
「有一次,我很晚回家,他一直沒睡等著我,直到看到我回來,撲到我懷裡,那次,他喊了我一聲『奶奶』。」
側記3:蓋買村的未來
和李元敏聊天,她常提到的一句話,就是「要富口袋,先富腦袋」。
她說,父親抗美援朝以後來支援邊疆,就帶著當地的村民,教他們種地種菜。她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後,也始終把教育作為重點,在她心裡,教育是扶貧的基礎,教育也關係著蓋買村的未來。
原來的蓋買村,年輕的小夥子經常遊手好閒、無所事事,蹲牆根、曬太陽。於是她開辦技能培訓班,挨家挨戶求著村裡的年輕小夥子去學漢語,學技術,增加就業本領。如今6年過去,村裡人熟悉了「雙語」,掌握了蓋房子等技能,地裡農活忙完後,還能出去打工賺錢,看看外面的世界。
她更注重孩子的教育,如今的蓋買村建有幼兒園,所有適齡兒童都可以免費入園,免費就餐,娃娃們從小可以學習,外出打工的父母也沒了後顧之憂。
為使村幹部能夠及時回答村民的問題,她組織黨員幹部學惠民政策、法律法規;也利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向村民中宣講黨和國家的政策。
她說,她還想開設村辦企業,讓村子裡的人可以在家都能工作;她要多培養年輕幹部,讓蓋買村的未來發展得更好。
2017年,走上致富路的蓋買村,關停了沿河「很能掙錢」的砂石廠,計劃用5年時間修復沿河生態景觀。「建了大橋,修了渡槽,以後我們還要把吉裡格朗河打造成風景區。」李元敏說。
在她心裡,真正在乎著村子的未來和村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