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像是我的一本答案書,心裡一直存續的問題在讀書的過程中慢慢得到解答。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本書可以是通往自己內心的指南,可以跟隨主人公一步步的去挖掘內心深處。如果喜歡靈性,可以作為初識靈性的入門書籍,部分內容有點玄乎卻又不會太離譜。
近幾年一直在做「錯誤」的決定,每次都有很多理由支撐,而理由的落腳點都是別人,「因為誰怎麼怎麼樣,我才會選擇這樣去做」,即使做的選擇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甚至有很大壞處,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想在自己墮落的同時讓別人受到懲罰,結果只是自己滿心憤恨。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覺得生活無意義,一部分是在被親情、愛情、友情狠狠傷害後把自己當做受害者的角色,也就覺得生活更加無意義。也明白要為自己生活負責的道理,但是一直不去接受,一直活在過去。在尤尤老師(諮詢師/人生教練)對我進行深度催眠試圖讓我原諒別人時,雖然身體已像石頭一樣,但我強烈的情緒湧上來想著「我才不會原諒呢,一輩子不原諒」。也是這種「不原諒」情緒束縛住了我的生活。
像個局外人一樣,淡漠的看著周邊人、看著自己,對任何事的好壞都無所謂。這種做法現在想來就是逃避,不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把所有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但是別人做過什麼不能成為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理由,大家都是獨立個體,你怎麼樣終歸取決於自己。趁早接受這一點,放開過去。
你最好為你現在這樣的生活負責,而不是為你所受到的困境去責怪別人或環境。等你睜開眼睛時,你會看到你的健康、幸福和你生活中的各種困境,大部分都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
當你完全為你的生活負起責任時,便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你一旦變成完整的人,就會發現『成為勇士』是什麼意思了。
身體、心智、大腦、專注力
當你漫不經心的吃飯的時候,你在想些什麼?當你在閒逛的時候,你在想些什麼?你可能在想一些或惱人或歡樂的思緒或記憶。這些你無法控制,不知從何而起又不知怎麼突然切換到下一個思緒的東西就是心智。而做出吃飯、喝水、散步等行為的是你的身體。如果仔細思考的話,你會發現身體和心智很難統一,往往是身體在做著某件事,而心智早已漫遊。心智也是內心的噪音,尤其在現在快節奏浮躁的社會,噪音極大。當你及其專注的時候,這種噪音音量很低,因為你的心智和身體達到了統一。想像自己是比賽中的體操運動員、做手術的醫生,你會發現在這些時刻並沒有產生思緒,因為高度集中讓動作代替了思緒。大腦又是怎麼回事呢?和心智相比,大腦是實體的,心智是虛幻的。大腦是一項工具,可以產生記憶,能讓你正常生活。心智是在腦部飄蕩的虛幻投影,包含了所有隨機出現、未加控制的思緒,這些思緒從潛意識潺潺湧進知覺狀態當中。意識並非心智,知覺並非心智,專注力並非心智。心智是障礙,是使情況惡化的事物,是人類的一種進化錯誤。心智對我沒有用處。腦子是一項工具,能記住電話號碼、解開數學題或寫詩。它就是以這種方式為身體其他部位工作,就像一輛拖拉機。不過,如果你怎樣都無法停止去想數學題或電話號碼,或者老是不由自主想一些惱人的思緒或記憶,這時就不是你的腦子在運作,而是你的心智在漫遊。接著,心智就會控制你,拖拉機就不聽使喚了。
靜坐、呼吸、飲食
心智需要控制。如果你能控制心智,把喧譁的噪音變成輕音樂,降低分貝,生活會變得更加平和。靜坐在很多流派中被採用。佛教參禪、道家坐忘、瑜伽冥想,都是殊途同歸。《莊子》中這樣解釋坐忘:「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三者雖叫法不同,但最終的目的卻是一樣的。如果你是一個手作愛好者會深有體會,假如你入了很多坑,皮具、羊毛氈、布藝、粘土、繩藝等等,每天在各個坑裡跳來跳去。突然有一天你趟在坑底,一眼看去,會發現
坑底都是相通的。在接觸瑜伽之前,但凡誰提起這些虛無縹緲有的沒的東西,我都嗤之以鼻,滿腦子都還是產品、原型、迭代,我們怕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吧。在這種生活下,我的思緒沒有一刻是停止的。在一次靜坐後,我開始相信這項古老的方式。靜坐能讓整個人慢下來,讓你關注到自己內心,像一把劍把紛飛的思緒/心智斬成碎片,放掉心智,才能恢復知覺,讓你的直覺更加敏銳。也可以完全放空,就只是坐在那裡。賈伯斯到印度修行,對當地人對直覺的依賴很有感觸,回國後一直堅持冥想,做很多決定也都依賴著自己的直覺。人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呼吸,除去很激動很恐懼時候的屏息。而呼吸也是有質量高低的。人平和的時候是呼吸悠長的,緊張的時候是短促的,大部分在工作生活中都長時間處於短而急的呼吸狀態。正確的呼吸也影響著身體的各個器官。在靜坐的時候加上合適的呼吸能幫助你達到更好的狀態。靜坐有兩個同時並進的過程:一個是
內觀:注意逐漸冒出的思緒;另一個是
放下:放下對冒出的思緒的掛礙。如此便能擺脫心智。靜坐是初入門者的修煉。末了,
你會學到在每一項行動中都有所冥想。靜坐是一種儀式,靜坐時,你練習平衡、放鬆和神聖的超脫。你必須先掌握好這種儀式,接著才能擴大內觀,在日常生活中徹底放下。冥想一個行動有別於從事這個行動。所謂做事,其中必定有個做這件事的人,得有個自覺的『某人』來從事這個行動。但是在冥想一個行動時,你就已經放下對結果的執念,當中再也沒有一個『你』要去做什麼。你一旦忘了自己,就變成你所做的事物,由此你的行動就自由、自動自發了,同時不再有野心、抑制或恐懼。飲食,像呼吸一樣縱穿人生。佛、道、瑜伽等流派都提倡素食,但現在很多研究或事例表明只素食也會導致能量失衡。我們能做的就是對自己的胃負責,不要暴飲暴食,吃適量的食物,多吃當季的悅性的食物。
你目前的飲食習慣,有一點想來是很諷刺的。那就是,
你一方面害怕錯過哪一餐,另一方面卻從未充分覺察到你吃的每一餐。比起被你稱為『適量』的暴飲暴食,我的飲食乍看之下或許太簡樸。但是我吃得津津有味,因為我培養出一種能力,可以品味欣賞最簡單的食物吃的樂趣並不只在於食物的滋味和肚皮飽足的感覺而已,學學
享受整體的過程——之前的飢餓,細心的調理,把餐桌布置漂亮,咀嚼,深呼吸,嗅嗅味道,品嘗滋味,咽下,用餐後那種輕盈卻洋溢著能量的感覺,以及在食物消化了以後,你甚至能享受到輕易便將食物充分排除的過程。一旦你全神貫注於過程當中的每一個元素,就會開始欣賞簡單的飲食。
抽菸本身並不令人厭惡,抽菸的習慣才令人厭惡。我可以享受一根香菸,然後隔了六個月再抽。而我一旦抽起煙,可不會自欺欺人,說我的肺不會付出代價;我在事後會採取合宜的行動,設法抵消負面的影響。
人們走的道路不同,但歸於一個終點:死亡。所以有人把希望寄託於過有意義的人生,賦予人生某種意義。那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一切如夢幻泡影的話,活著是為了什麼?掙錢是意義的一種嗎?追逐世俗成就是意義嗎?每個人活著是不是都只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人生本質無意義的話,怎麼面對人生的虛無荒誕?之前一次和小夥伴兒們在路上穿過隧道的時候,尤尤問如果這是條時光隧道,你們最想去到哪裡?答:想去到我死後的世界,看看人死了究竟會變成什麼樣的存在。同時我那控制不了的心智浮現出《2001太空漫遊》裡的最後一幕:男主由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轉變為一個巨大的嬰兒在宇宙間飄蕩。
把悲觀的狀態調整到樂觀,會有不同的結論:
人生沒有平凡無奇的時刻。每一刻的存在都有特定的意義。樹木茂密,陽光揮灑,行人散步,小孩兒玩兒鬧,情侶擁抱,看似平凡卻又是偉大的一瞬,這個時間這些事情只存在於當下,轉眼即逝。而死亡,不過是一種轉變,身體化為塵土或灰燼,或動物的食物,或植物的養分。身體可能做為鳥的一部分在天上飛行,可能化為魚的一部分在水裡遊蕩。身體消失了卻化為了萬物,風可能是你,雨可能是你。心智會怎樣呢,不得而知。開悟並不是一項成就,而是一種體會。你醒來時,一切都改變了,同時又什麼也沒有改變。頓悟出現在專注於當下的時候,此時身體靈活、敏感且放鬆,情感則是開放而自由的。「在這個世界上,要表現快樂、感到快樂,不需要任何的理由。接著你就能去愛,去做你想做的事。「
「但是,有些人與事是很難去愛的,永遠感到快樂似乎是不可能的事」
「感覺是會改變的,有時悲哀,有時愉快。不過請記得,在種種感覺底下,你眼前展開的這個人生,它的本質是圓滿的。這就是莫名其妙的快樂的奧秘」
寫在最後
在很難再交到朋友的年紀遇到了兩位特別棒的朋友,說是朋友更像是人生旅途的同伴,像書中的主人公遇到了蘇格拉底,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