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藐男
郭曙綸,1988年畢業於原吉安師專中文系,1998年、2001年分別獲上海師大文學碩士學位、博士學位,2001年進入上海交大計算機系博士後流動站。現為上海交大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您是文學博士,是典型的文科博士,而您做的博士後研究卻是計算機專業,是屬於理科性質的。如此大幅度的跨領域來做研究的似乎並不多見。對此,怎麼來理解這種『巨變』?」
當我迫不及待地把一個久藏心中的問題拋給了郭曙綸博士後,我才有心思打量故事的主人公。我慢慢地呷了一口水,呼吸著窗外飄來的白玉蘭的清香。
郭曙綸,中等個子,有些發福。談吐隨和。鏡片後面是熱情的、些許倦意的雙眸,透出大度和機敏,但也掩飾不了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的疲乏。略胖的臉頰有一些短髭,濃密而捲曲的黑髮中露出一根根倔強的白髮。
郭曙綸笑著說:「說來話長。其實我在進大學前的數理化成績一直很好,尤其是數學非常好。在當時也根本沒想到過會去做文科方面的研究。「這種『巨變』可能與我比較特殊的學習經歷有關。我是從讀中師開始、讀過師專、最後才進師大。在與教育結緣後學習的專業都是文科的居多,其實我一直有相當的理科基礎。也許這些是我在文科和理科的結合方面能夠做一些研究的緣故。也算是在『陰差陽錯』中的一點意外的收穫吧。」
聽到這裡,我打斷了郭曙綸的敘述,提出了另一個我感興趣的問題:「一個最初鍾情於理科的人,最後卻總是與理科學習的機會擦肩而過,一定特別痛苦吧?」
郭曙綸為我解開了心中的謎團。
全神貫註:踏踏實實地做好手頭的每一件事「1982年初中畢業會考時,我成為全縣的中考第一名。可是作為縣中考狀元的我,到了泰和師範,成績卻是排在班裡的第三名。這是給我的一次印象深刻的記憶。我知道什麼叫『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剛入泰和師範時,我對學習有一些鬆懈。也許是由於家境貧寒,沒有選擇讀普通高中的失落,也許是對新環境的適應慢了半拍。結果第一次期中考試成績排下來,我在班級一下子落到了第十三名。這是我第一次考出如此低的名次。成績下降得這麼厲害是我始料未及的。這給了我重重的一擊。第一回合的敗下陣來,是一件壞事,也是一件好事,給了我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契機。我開始理解『全神貫注』的真正份量。
「這一次的下降讓我體會到全神貫注對於成功的意義。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有所鬆懈,必須凝神定氣地學習和做事。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很大。從此我對於學習一直不敢再鬆勁。到了期末考試,我的成績又排在了全班第二。此後在整個師範學習期間,我的學習成績始終保持在全班前兩位。這也使我嘗到了全神貫注的甜頭。我從那時起,養成了扎紮實實學習的良好習慣。這個習慣為我創造了不少機遇。」
我接上郭曙綸的話題:「是否可以這樣認為,這個習慣幫助你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郭曙綸低調地回答:「我並不認為我已經取得什麼了不起的成績。只是一步步走來,一直堅持,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手頭上的每一件事而已。」
我要他再給我舉一些實例。他給我講了下面的故事。
全神貫注的習慣給郭曙綸帶來了第一次機遇:由於成績優異,師範畢業時他被推薦升入吉安師專中文系學習。
進入師專之後,雖然實現了他的大學夢,但他還是沒有機會進入數理王國遨遊。這對於酷愛數理化的郭曙綸來說,在幸運中總是留下了一些酸澀。因為當時推薦升入師專時,只限定兩個專業方向選擇:一個是中文系,一個是政治教育系。這都是文科的專業。
在入師專第一年裡,郭曙綸還是念念不忘轉到數學系或者物理系去學習。但是學校規定如果轉專業,必須從一年級讀起,這樣自己的修讀時間要增加一年。出於經濟的考慮,不得不繼續留在中文系學習。這樣,他又一次與理科失之交臂。暫時的失落不僅沒有影響郭曙綸的前行腳步,他的興趣才被迫開始轉到文科上來。促使他比較早地立定了從事語言學研究的決心和目標。一個偶然的機會(閱讀一本語言學雜誌,好像是《語文導報》),使他決定投身到漢語語言學的研究中。只因為從雜誌上看到中國語言學研究目前還很落後,尤其是在理論語言學研究方面,中國學者幾乎沒有提出過有影響的理論。一方面,漢語語言學領域裡有一個比較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當時郭曙綸覺得只有語言學是文科當中最接近理科的一門學科,與自己的興趣比較接近。
如果說由中專學校進入大專學習,對於一個沒有讀過高中的人來說又是一個跨越,那麼師專三年對於郭曙綸在漢語語言學領域的廣泛涉獵是又一次重大的跨越。郭曙綸坦言,漢語語言學的經典著作是在師專時認真讀過,這為他以後的考碩士、讀博士、做博後打下了深厚的基礎。當年「要找郭曙綸,請到圖書館」的戲言,成為今天同窗聚會時回憶大學生活的話題之一,足見當年郭曙綸喜歡讀書的程度。他喜歡讀書,也喜歡買書,是在師專時養成的一個習慣。儘管經濟拮据,但他總要從不多的生活費中摳出一些錢去買書,以至於這種習慣一直延續至今。當我踏進這位年輕博士的家門時,印象最深的就是書多,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家裡沒什麼東西,除了這些書。」
這種全神貫注把自己手頭上的事情做好的習慣,不僅多次為他創造了機遇,也深深地影響到他的同學和同事。
他的不少同事都見證了郭曙綸氣充志定、扎紮實實的作風。當年的同事、也是吉安師專的校友郭曉明就是在他的影響下,考上了研究生,現在成為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的骨幹教師。郭曉明還能清晰地記起郭曙綸在蜀水河洗冷水澡鍛鍊身體的逸事。郭曉明向筆者介紹了郭曙綸的鄉村教師生活。師專畢業後,雖然偏居一隅,郭曙綸卻仍然堅持一邊教書,一邊自學。偏僻的鄉村中學與他心中的神聖理想似乎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可是他硬是通過扎紮實實的努力架起了一條通向理想的彩虹。即使站在三尺講臺上,郭曙綸也是兢兢業業,幹什麼像什麼,短短幾年,就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成長為了語文學科的帶頭人,並擔任語文教研組長。不少人都知道自學考試的艱難,在做鄉村教師期間,郭曙綸在工作之餘取得了漢語言文學本科的自學考試文憑,進一步夯實了他的語言學基礎。
講到這裡,郭曙綸才重新回到我提出的關於現實與理想衝突容易產生痛苦的話題上。他說:「辨證地看,現實與理想的完美一致的概率是十分低的,關鍵是看我們用怎樣的心態來面對。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被動地為現實所左右,你整天生活在牢騷和埋怨之中;另一種是用積極的心態,爭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左右現實。
「不能從事自己喜愛的理科專業,最初總是有一些失落。但是如果不能儘快地走出失落的陰影,不僅於事無補,而且將在自尋煩惱中一事無成。我選擇的是正視現實,儘快地調整自己,審時度勢,爭取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現實可能性之間的結合點,尋找到新的發展空間,並滿腔熱情地投入其中,腳踏實地地做好手頭上的每一件事。最後自己才可能不被現實所左右,而是增加了在能動的條件下左右現實的可能機率。這是我個人的經歷和認識,不一定具有普遍的意義。」
1995年開始,郭曙綸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這一年,他進入上海師範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主攻現代漢語。1998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後,旋即繼續攻讀計算語言學博士學位。2001年7月獲得文學博士後,進入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做博士後研究。2003年完成博士後研究,並留校任教。同年8月被聘為副教授,2004年起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全神貫註:用心專一地做好想幹和能幹的事這個昔日的鄉村少年,如今歷練成了頗有造詣的年輕學者,成了深山裡飛出的矯健雄鷹。他常常與國內外的飽學之士研究課題,與學貫中西的大學者探討學問。他全神貫注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他開始在中文信息技術領域逐漸嶄露頭角。
當我又一次談到他目前的成功時,他除了保持謙虛的姿態外,特別談到對於全神貫注做事的另一種解釋——用心專一地做好自己能幹和想幹的事。
1998年,碩士畢業的郭曙綸面對多種選擇:首先是就業和深造的抉擇。當時的畢業研究生還比較少,在上海找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並不是太難。當公務員、進高校任教,去公司……當時就有幾家知名度很高的單位向他發出了邀請,上海某區教育局也以優厚的條件想吸納他。這些單位開出的條件也確實令人誘惑。其實,當時的郭曙綸完全可以而且需要找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過一過安逸的都市生活。妻子雖然已經調進了上海,但是,一家也只能在周末團聚。未到上海之前也一直是兩地分居,現在已經是小學生的女兒還只能和媽媽擠在宿舍裡。過一種安定的家庭生活,享受天倫之樂是人之常情。面對有的單位提供住房、有的單位提供購房補貼,他沒有猶豫,也沒有徘徊。郭曙綸選擇了繼續深造,選擇了繼續過物質生活相對貧乏的日子。
郭曙綸坦誠地說:「不是我有多麼高尚,不是我不食人間煙火。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要想做成一件事,就必須學會放棄。既然選擇了心愛的事業,就必須放棄一些物質上的享受。另外,我將近30歲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漢語語言學研究,時間和機會對我來說都十分重要。我必須急起直追,心無旁鶩地多做一些研究,以彌補自己的先天不足。」
「從另一個角度上講,一個人一輩子也許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也許不一定能在語言學上有什麼建樹,但是,既然選擇了語言學的研究,我就要專心致志地去做,就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即使不能取得成功,但是我努力過了,我問心無愧。否則,也許會留下終身遺憾。」
我聽出了郭曙綸的話外音:如果是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自己的願望沒有實現,也許心裡會比較坦然。但是,假如因為自己的用心不專,使本來可以通過努力達到的目標永遠遙不可及,這樣可能會抱憾一生。
是的,每一個終點都是一個新的起點。郭曙綸說:「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重要的。一個人必須認真地過好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你沒法預知你未來的生活,你也很難知道你將來的成就。但是,你現在唯一能夠選擇並且付諸行動的就是一步一步前行。不能急功近利,要經得起各種各樣的物質誘惑,決不輕言放棄自己的目標。」
基於這樣的了解,我開始更能體會他來到上海後全身心投入漢語語言學的學習和研究的目的。
在攻讀現代漢語專業碩士學位期間,鑽研學業成為他生活的主旋律。與此同時,他也不放棄對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他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先後做過報刊的兼職發行員、評刊員,高校兼職教師。如先後兩次參加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組織的報刊質量查錯活動;兩次參加《咬文嚼字》雜誌社開展的「每月一炮」找錯活動,並發表相關文章;同時,還在兄弟院校教授對外漢語高級班課程《報刊閱讀》,在本校教授對外漢語基礎課程等。雖然忙碌、辛苦,卻也樂在其中。這一階段,他的學術水平和素質得到了飛速提升。除了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畢業論文得到好評外,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被推舉為系研究生黨支部負責人。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郭曙綸師從當前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三大流派之一的創始人陸汝佔教授。在陸教授的指導下,他參與了多個課題的研究,學術水平突飛猛進。從1999年到2004年,他先後參加了國家漢辦課題HSK-CAT(漢語水平考試自適應系統),國家語委核心語料「分詞及詞性標註加工」、「漢語語料庫建設規範」、「現代漢語語料庫的建設及深加工」,上海市科委「多語種自然語言信息處理平臺與應用系統」,與企業合作開發的「基於複雜特徵集的句法分析系統」、「人機對話系統」、「漢語句法分析器」等課題的研究。在其中的一些研究項目中開始挑大梁。
郭曙綸一直熱心社會工作,讀博期間,擔任了博士生黨支部書記;參加團中央組織的2000年中國百支博士團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赴西部地區考察,負責完成的考察報告獲得好評。儘管經常要參加各種學術研究活動和一些社會活動,他仍然以優異的成績先後榮獲曾祥寬先生紀念助學金以及「優秀共產黨員」、「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做博士後研究期間,曾參加上海市人事局組織的博士後學術考察交流團赴日考察。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在人才濟濟的研究領域,他總是少說多做,他要用汗水錶現自己的執著,用智慧展示自己的實力。由於他的出色表現,2004年起他參與了863計劃信息技術領域重大專項課題「中文信息處理應用基礎研究」的子課題研究。他還參加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圖像、語音、自然語言理解和知識發掘」的子課題研究。
一個善於學習的人,便是一個善於思辨人,一個善於總結的人,在忙碌的研究和實踐中,郭曙綸總是及時地把研究中的成敗得失加以總結,積極地撰寫成學術論文,先後在省市級、國家級和一些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十幾篇,提出了一些具有實用價值的理論和見解。如,他提出了漢語動詞類義的抽象原則與方法,對於抽象漢語詞語的類義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同時對漢語的構詞法研究也有著重要作用。他認為動詞的邏輯配價成分應該只包括施事和受事,其他的配價成分應該看作是相應的介詞的受事。這些研究中所使用的原則與方法具有普遍意義,對於漢語本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對於漢語信息處理以及人工智慧的開發也很有實用價值。
當採訪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們又回到了開始時的話題。我還想挖出一些發光的東西來,說道:「你的成功除了上述因素外,是否還有其他的秘訣?」
「如果一定要進行一番探究的話,或許可以說是為了去維護或者說是去實踐那個並沒有多少人知道的中考狀元的榮譽。既然在中考中,我是最好,那麼今後就應該做出一個最好的樣子(成績)來。」
「為名譽而『戰』,是你前進的動力?」我插了一句。
他喝了一口水,肯定地說:「不一定是動力,但是可能是一個契機。其實中考第一可能是一個意外。因為我初中時所在的學校並不是全縣最好的。這個意外讓我產生了一個想法:即使不在最好的學校讀書,同樣可以考出最好的成績。推而廣之,也就是可以這樣認為,現在所處的條件和環境也許不如意,但是,只要自己不懈怠,朝著既定的目標不斷前行,只要努力總會有收穫的。這樣容易少一些浮躁,多一點心平氣和;容易擯棄那些怨天尤人的想法,採取積極進取的樂觀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很可能就是中考第一這個意外的榮譽,促使我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
(作者為校友,現為上海市東昌中學東校教師)
【原文載郭永勤主編的井岡山學院(現井岡山大學)傑出校友報告文學集《希望從這裡誕生》(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http://news.jgsu.edu.cn/xyxw/201008/t20100811_9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