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少年傷害事件發生後心理危機幹預(教師篇)」主題講座

2020-11-19 向晴心理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我們的教師,在青少年傷害(包括自傷和傷害他人)事件發生後,如何有效地進行危機幹預工作。我知道可能大家更想聽到的是如何避免傷害事件的發生,但這個問題需要長時間的探索和努力,而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內容的可實施性和有效度,會是非常大的,而這一點恰恰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具體來說,是當傷害性事件發生後,我們的教師該如何做,才能使教學工作儘可能不受到不良影響,也有助於減少傷害性事件再度發生。我想這點是非常有必要的,也確實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教師在面對學生危機事件中有其特殊的角色特點:在學校中,一名教師需要面對多位學生,很難做到將精力平均投入到每一位學生身上,在危機事件發生後去關注所有學生的身心狀態。

所以,對於教師來說,尤為重要的是識別因危機事件而受到情緒幹擾的學生,並且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及時提供心理幹預服務。

根據我市的近期發生的青少年傷害事件特點,我們協會在進行危機幹預上,選擇了北師大心理學部兒童創傷幹預小組推出的《危機幹預應急手冊(教師篇)》作為指導方案來開展工作,以期從實際情況出發,讓教師們了解危機事件可能對學生帶來的影響,能夠快速識別需要幫助的學生,並為教師們提供更為切實可行的、有效的危機幹預方式。

所以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科普方式,給各位教師提供一些方法,來共同幫助受危機事件困擾的學生儘可能地快速回歸到正常的校園生活,以及最大程度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下面我將從個三方面開始對《危機幹預應急手冊(教師篇)》進行解讀。

一.危機事件對師生的影響

對學生的影響:

各類天災人禍,特別是危及生命的事件,都可能會造成強烈的情感失控反應和心理傷害。這種傷害會帶來心理上的痛苦,夾雜著強烈的擔心、恐懼和無助感,有時超出人類正常的承受範圍。當突發的災難性事件超過個體心理承受的極限時,個體心理反應會過於強烈,就可能會出現心理創傷


人為災害(如暴力行為、情感/心理虐待、性侵等)易使人形成I型(急性)創傷,(Terr,1991)。

此類型創傷的特點為:形成創傷的時間是短暫的,或者是一次性的;可以發生在兒童和成人不同的階段;形成創傷後的持續時間不長,一般在三個月以內;有的可自然癒合,有的經過治療獲益,有的可能轉化成II型(慢性)心理創傷。


人們經歷了一場災難性的事件後,會有更高的警覺性、強烈的恐懼和持續的焦慮。創傷後近一個月內,個體會因為擔心和恐懼,而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考慮或尋找環境中的威脅信息,處於一種高度敏感、情緒易怒的狀態,一旦遇到相關信息就會變得過於驚嚇。


造成重大影響的暴力事件(尤其是發生在學校的暴力事件),會讓學生感到困惑和恐懼, 他們也許會覺得自己有危險、或擔心自己的朋友或親人有危險。他們會向成年人尋求幫助和指導。家長和學校教師可以通過保持常態、建立安全感、並和學生談論他們的恐懼,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危機事件帶來的影響。


對教師的影響:


危機事件不但可能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於教師而言同樣是經歷了一場災難。


教師一方面需肩負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維護學校秩序的責任;另一方面,教師自身也深受危機事件的影響,同時還需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體會著複雜的情緒感受並承擔著較大的壓力。


此時,教師們常見的情緒有對危機事件始作俑者的憤怒,有不能保護好孩子的自責沮喪,有不能合理面對媒體和家長的壓抑和委屈


在理解學生們會對危機事件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的同時,教師也需要接納、理解自己對事件產生的種種反應。而面對危機事件帶來的負面情緒,迴避這些情緒會對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更大的傷害。


學校教師的支持和幫助是學生應對危機事件必要且重要的一環。

教師只有在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以後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到學生。


下面將提供一些方法,來幫助教師更好地調節和處理自身情緒。


教師自身的情緒調節


尋求社會支持是能夠幫助教師緩解情緒的有效方式。

社會支持可來源於家庭、朋友、同樣經歷過危機事件的人。不要因為怕麻煩別人,或擔心情緒會影響他人而不說話,也不要擔心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在經歷危機事件後,人們需要同伴、家庭的支持以調節情緒、度過危機。


當你希望與他人聊天、傾訴時,可以通過以下準備更好地達到處理情緒的目的:

· 仔細思考要去與誰聊天和傾訴

· 提前想一下可能想要聊什麼

· 選擇好合適的時間和地點

· 從實際的、具體的事件談起

· 讓他人知道你需要與他們聊聊,或僅僅只想與他們呆在一起

· 當你準備好時,可以開始談談你痛苦的看法和感受

· 告訴別人你很感激他們的陪伴與傾聽

· 告訴別人你現在需要什麼、他們能如何幫到你——說一件他們當下就可以幫到你的具體的事


放鬆練習可以幫助人們緩解在危機之後的緊張和焦慮情緒。

下面介紹一個簡單的呼吸練習方法,在需要放鬆時可加以運用:

1、緩慢的吸氣,讓空氣慢慢地進入你的鼻子或嘴巴,然後慢慢地填充你的肺部;

2、慢慢地、輕輕地跟自己說,「我感覺我的身體在變平靜」;

3、用嘴巴慢慢地呼氣,感覺肺部慢慢空下去;

4、慢慢地、輕輕地跟自己說,「我感覺緊張正在慢慢走遠」;

5、重複5次。


教師在危機事件發生後,還可嘗試通過以下方法處理和調節情緒:

· 適度鍛鍊

· 保持正常作息

· 保持飲食健康

· 安排積極的活動,如閱讀、與興趣愛好相關的活動等


若上述方法無法有效幫助您調節和處理情緒,可選擇通過心理諮詢的方式幫助自己走出危機事件的影響。


二.識別受事件影響較大的學生

創傷性事件對個體造成的影響一般是在多種因素互相影響下產生的,其中主要包括 (a) 創傷性事件的特質和 (b) 個人風險因素。我們需要通過了解學生對危機事件的反應,以評估事件對其造成的影響。


創傷性事件的特質可包括:事件的可預測性、持續性、規模及所造成的後果。一般來說,突發的、意料不到的、涉及嚴重傷亡的及持續長時間的事件會對個體造成較大影響。


個人風險因素可包括:是否身處危機事件發生現場、與當事人的關係及個人的脆弱程度。一般來說,越接近事發現場、與當事人關係越密切、患有精神健康問題、缺乏社交支援或平日應對能力較弱的學生,會較容易受創傷性事件影響(Brock et al., 2011)。


由此可見,首先需要受到關注的是危機事件的當事人,即直接受到傷害的學生。

另外,目睹事發過程的學生、與受傷害學生關係密切者數量更加龐大,也需要教師們加以關注。


此外,教師可以加強了解其他學生對受創傷的學生的反應,以及他們分享的信息。保護受創傷的學生免受同齡人的好奇,並保護同學免受其他學生詢問創傷的細節。


當教師觀察到或收到他人反饋,知曉有同學在事件發生後出現下列表現時,便需要引起重視,及時提供適合的幹預。

- 焦慮、恐懼,以及對自我和他人安全的擔憂(對老師依賴程度增加);

- 不安情緒增加(異乎尋常地煩躁,喜怒無常);

- 在班級裡上課或做作業時注意力下降,難以集中;

- 缺勤/逃學,不願意去學校;

- 對他人表現出不信任感,影響到和他人的交往和相處;

- 關於身體狀況的抱怨增加(例如,頭痛、胃痛、對輕微的磕碰和擦傷反應過度);

- 對於創傷事件重複提及或經歷(例如,反覆討論創傷事件,「玩」或畫關於創傷事件的「遊戲」或畫,做相關的噩夢);

- 對身體接觸、明亮的照明、突然移動或大聲的聲響(如鈴聲、關門或警報器)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

- 提到死亡或提問相關的問題;

- 迴避行為(例如,抗拒再去廁所、操場或其他讓孩子想起危機事件的場所);

- 情緒麻木(例如,似乎對創傷事件沒有什麼感覺)。


三.面對可能受到創傷的學生

教師能做些什麼?


危機事件發生後,學生需要獲得及時的支持以重建安全感。此時,聆聽、理解和提醒的態度變得尤為重要。

· 聆聽:教師需要聆聽學生的感受,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並具有同理性,接受學生不同的感受以及想法。

· 理解:理解學生對於不尋常的事故會產生震驚、內疚、憤怒或哀傷的感受;明白這些感受都是常見的反應。

· 提醒:提醒自己和學生,不愉快的事情總會過去;在困難的時刻要好好照顧和愛惜自己;如果遇到困擾或難題時應該尋求幫助。


下面將介紹教師面對學生對事件可能產生的不同反應,可供參考的相應建議:

· 不相信、困惑、混亂

「真的想不到ta會遭受這樣的事。」

「會不會搞錯了?是不是認錯人了?」

「我不知道怎麼說,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在想什麼。」

【建議】

毫無意義的暴力對於每個人而言都難以理解。面對學生表現出的不相信、困惑及混亂的狀態,教師首先要認同事件的確難以置信,學生們需要花時間去接受事實。指出人們的確會有複雜的感受,覺得混亂甚至不知所措都是正常的反應。

可建議學生在危機事件發生後嘗試做自己喜歡的事、保持正常的作息、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這些行為能幫助保持良好的心情, 而不再去擔心已經發生的事件。並告知學生,若感到極度困擾,應向老師或家長求助。


· 害怕

危機事件發生後,學生們往往會害怕類似的事件會在自己的身上發生,可能會出現難以集中精神、失眠、做噩夢等反應。

【建議】

告訴此類學生,害怕、驚慌都是正常的反應。

教師要向學生保證學校和家的安全性, 要讓他們知道大人會保護他們。舉一些維護學校安全的簡單例子。例如, 提醒孩子通往校舍外的門都是上鎖的、操場上有成人監護學生們、以及上學期間進行的緊急演習。

可通過班會、團體活動等方式,與感到害怕的學生們共同想出緩解情緒的辦法。

告知學生若這些情緒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需要及時向老師或家長求助。


· 悲傷

有些學生可能會通過哭泣表達悲傷情緒;有些學生可能不希望再討論事件相關話題或自身情緒;還有學生也許不會通過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悲傷,但其行為、食慾和睡眠模式的改變可以說明其悲傷、焦慮或不安程度。

【建議】

告訴學生感到悲傷是會出現的正常反應,並允許學生表達悲傷,無需阻止其哭泣。

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不同,沒有表達悲傷的正確或錯誤方式。

但需要留意學生是否有過度悲傷,需要教師進一步的支持和幫助


· 憤怒

一些學生可能會對危機事件產生憤怒情緒,會埋怨他人,如父母、老師等人沒有阻止事件發生。

【建議】

教師需要諒解學生憤怒的情緒,無需爭論誰需要負責。

教師需要注意他們在學生面前的談話內容, 並且限制孩子接觸報復性、仇恨性和充滿憤怒的言談, 因為這些言談可能會被孩子誤解。

可以告訴學生:如果覺得生氣或憤怒時, 可通過告知老師、父母自己的情緒等方式尋求幫助。


· 內疚

一些對事件當事人存在如嘲笑、欺負等行為的學生,或感覺自己當時沒能夠保護、幫助受傷者的學生,可能會產生內疚、自責等情緒。

【建議】

指出面對這類事件,當事人的好友和一些同學覺得自己做得不足或不好,及/或覺得自己要負責任,是常見的情緒反應。教師需要欣賞他們對當事人的關懷,緩解其內疚、自責的情緒。

可以告訴學生:有時候, 人們會做一些壞事去傷害其他人。他們也許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氣、受毒品或酒精的影響、或患有精神疾病。成年人(家長、老師、警察、醫生)會努力為這些人提供幫助, 並阻止他們傷害其他人。


· 表現出不尊重

可能會有學生對危機事件表現出不耐煩、不認真對待、嬉笑的態度。有此類表現的學生可能未能接受事實,不懂得認真處理感受或面對內心的困惑,或不自覺地用這些方式掩飾害怕的情緒。

【建議】

教師此時無需糾纏於類似表現。理解其產生這樣反應的原因。但當有學生出現過分的行為,如侮辱當事人時,教師不應容忍。需通過思想教育讓同學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之處,並傾聽學生的想法和感受,告知其合適的處理方式。


· 對事件本身的困惑

部分同學可能會對危機事件本身感到困惑,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同學會被傷害,為什麼沒能夠保護他們。

【建議】

教師需告知同學,事件的發生通常不是由單一原因所造成,大部分事件背後有複雜及長遠的因素相互影響。

告訴學生事件相關的事實,不要假裝事件沒有發生或事件並不嚴重。孩子是很聰明的,如果他們覺得老師是因為太害怕而不敢告訴他們事件的發生經過, 他們反而會更加擔心。


· 無特別反應

並不是每一位學生都對危機事件產生特別的反應或變化,有些學生可能會說「我都沒看見,不關我的事。」「沒感覺!」

可能是由於暫時未能對突如其來的事有所反應,亦可能因部分同學不認識當事人所以無反應。

【建議】

教師不要誤會此類學生是無動於衷或欠缺同情心的;不要要求學生表現出某些情緒或態度。

告訴學生有些反應可能會稍後出現,需要時可向老師尋求幫助。


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及時支持」,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創傷性事件:

及時支持的一般原則:

· 安全感:確保學生是足夠安全的,遠離危險的場所和環境;保持誠實,如果環境不安全,要真誠地告訴學生;找到學生的家人。

· 冷靜:可以使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讓自己保持冷靜(保持眼睛接觸、討論一些沒有危險的事情,討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要詢問有關事件的詳細信息。

· 效能感:儘可能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告知學生最新消息、服務狀態等;讓他們知道怎麼樣能更好地照顧自己;讓學生想一些之前自己有較好效能感的例子。

· 希望:增強學生的希望感,讓他們知道好的結果會出現,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學生們。

· 聯繫:讓學生和同齡人保持接觸,從其他人處獲得支持,儘可能提供給學生心理的、身體的和實踐方面的支持。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來給經歷創傷性事件的學生提供支持:

· 給學生提供一些表達的機會(但是不要強迫學生進行表達),可以採用言語的或者是非言語的行為(畫畫、音樂等)。

· 不要避免談論創傷:給學生們提供問問題的機會,不要過分保護學生,交給學生們常規的壓力處理方法。

· 促進積極的體驗:讓學生們知道他們是可以笑的,也是可以玩的。

· 持續觀察:不斷觀察學生的表現,是不是會存在心理上的變化,是不是會過多或過少地談論創傷性事件。

此外,教師和學校工作者可以考慮短期內調整學校的教學工作,比如:

· 減少作業量,減輕壓力。

· 留出額外時間讓學生完成作業。

· 如果學生情緒過度激烈,可以讓其找指定的成年人幫助(如班主任或家長)。

以上是把完整的《危機幹預應急手冊(教師篇)》的全部內容介紹給了校領導和各位老師,並加入了專業的解讀分析,當然具體工作的開展要依靠在座各位智慧的領導和優秀的教師們,我們協會也在不斷地努力吸取更多的能量為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份力量,感謝大家的聆聽和包容,你們辛苦了!

相關焦點

  • 青少年心理危機幹預線上課程即將上線
    隨著逐步複課,學生自殺事件頻發。為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設,減輕不良情緒,對患有心理障礙及有自殺傾向的高危學生個體及時進行心理幹預,儘可能地避免悲劇的發生,廣東和諧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廣東和諧醫調委」)特聘請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林勇強教授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黃若燕主任,開展青少年心理危機幹預的線上課程。
  • 呵護稚嫩的生命:青少年自殺與心理危機幹預
    文中提到這個孩子事前曾多次提到感到孤獨和想自殺的想法,班主任老師也對她進行過心理輔導。有很多網友回復,不過回復的內容多是想搞清楚孩子自殺到底是誰的責任的問題,其實在這個時候探究誰該對此事負責倒不如研究一下從這件事情當中我們能吸取什麼教訓,避免和減少此類悲劇再次發生更有意義。所以,參考了心理學家朱月龍的著作《青少年的6堂幸福課》寫了這篇文章,作為對朋友們回復的回覆。
  • 心理危機識別與幹預
    9月7日我校心理教師盧芳芳老師開展心理危機識別與幹預講座,就心理危機定義,自殺徵兆,自殺風險評估,如何與學生傾談,和家長溝通的小技巧六個方面展開交流,班主任們對於心理危機與心理危機幹預的定義有了初步認識,同時對於心理危機幹預的實施原則與具體運用有潛在的了解。
  • 校園危機事件心理幹預策略及生命教育反思
    面對花季生命的隕落  ——校園危機事件心理幹預策略及生命教育反思      近年來,校園輕生事件時有發生,如何從心理危機幹預角度積極預防和快速有效應對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校園輕生事件  建立健全學校心理危機幹預機制,是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加強生命教育的重要標誌,它不僅體現在危機時刻對師生心理的救助,還體現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對每一位師生個體心身健康的關注。
  • 教育部答覆「高度關注青少年學生自殺事件及其幹預的提案」
    12月4日,教育部官網公開的《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778號(教育類247號)提案答覆的函》,表示「您提出的《關於高度關注青少年學生自殺事件及其幹預的提案》收悉」,並就涉及教育部業務的部分進行了答覆。
  • 學生輕生事件頻出,學校心理危機預警和幹預是時候升級了
    目前,江、浙、滬、粵等地學校都建立了學校心理危機幹預製度:從設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工作小組,對心理教師、班主任、校醫、保安等相關任務具體分工,再到通過心理健康測評篩查潛在需要關注的學生等,最終形成預防、預警、幹預的方法和程序。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一些心理安全預警和幹預體系中,存在執行中有待進一步完善的細節。
  • 伸出援手,守護希望 青少年心理危機幹預熱線匯總
    近期,我省連續發生多起學生自殺事件。為對患有心理障礙及有自殺傾向的高危學生個體及時進行心理幹預,儘可能地避免悲劇的發生,校調委聯合廣東和諧醫調委特整合匯總了全國、省市相關心理危機幹預熱線。心理危機幹預熱線主要為有心理危機特別是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幫助青少年更好地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更加珍惜生命。
  • 濟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幹預技能培訓班開班
    11月17日至19日,由濟寧市衛生健康委主辦、市精神病防治院承辦的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幹預技能培訓班舉行。濟寧市精神病防治院黨委委員、副院長謝傳革指出,2020年是國家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關鍵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市精神衛生機構依託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平臺,利用心理專業優勢,積極進行疫情防控與心理危機幹預與心理援助工作,築起了疫情防控的「心靈防火牆」。
  • 疫情宅家期間,幼兒園三類人員需開展心理危機幹預
    近期,杭州市安吉路幼兒園根據國家衛計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科學、規範的開展疫情相關的心理危機幹預工作,並通過有效策略、合理途徑對幼兒、教師、家長三類人員的心理幹預做效果評價。  一、疫情期三類人員心理危機幹預方法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危機事件給不同層面人員帶來的影響不一,歸納分類能高效的實施應對策略。
  • 陽江召開秋季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預防幹預工作視頻會議
    保健所所長陳青同志對上半年全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預防幹預工作情況及存在問題進行總結通報,解讀國家、省、市有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文件,並對下半年工作目標與任務進行了部署。包括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繼續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繼續加大在全員教師、班主任和專兼職心理教師分類師資培訓中設置校園心理危機預防與幹預的相關培訓實操技能等幾個方面。二是繼續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定期監測和排查。
  • 基層心理危機幹預培訓班開班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11月25日,由市衛生健康局、市教育局聯合主辦,湛江市第三人民醫院承辦的2020年湛江市基層心理危機幹預培訓班開班
  • 成都150名心理教師入選專家庫,深入未成年案件心理幹預
    這是繼10月9日成都市教科院與成都市精神衛生中心籤署「成都市中小學心理健康綠色平臺」戰略協議後的又一重要合作。通過心理疏導家事案件當事人,可緩解婚姻家庭矛盾危機,預防和減少惡性事件的發生,促進當事人家庭和諧,防治家庭暴力等。尤其是涉罪未成年人由於心智尚未成熟,往往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或心理問題。而未成年人民事案件大多涉及親情關係,父母親屬間的訴訟本身已給未成年人帶來心理創傷,訴訟過程中所造成的緊張情緒、心理壓力則可能加重身心傷害。
  • 彭旭《心理危機幹預與自殺防治》
    隨著GDP的快速發展,兒童青少年自傷自殺行為也越來越多,心理危機幹預和自殺預防,不僅是諮詢師必備的技能和工具
  • 心理危機幹預專業技術與實操培訓班
    青少年心理危機幹預具有哪些特殊性? 緊急心理救援怎麼做?PTSD如何應對? 諮詢師在危機事件中如何進行自我保護?,邀請滬上知名心理專家進行心理危機幹預技術與實操培訓,旨在全面提高心理諮詢師接待危機個案、緊急心理救援的專業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對心理相關工作者普及危機創傷反應、評估方法及應對策略。
  • 交益友讀良書,助你一臂之力——讀《校園心理危機識別與幹預》有感
    「班主任是個『古老而複雜的工種』,做班主任未來可能『門檻很高』」,這是日前德育圈年會上,獲得班主任國賽一等獎教師的分享主題。
  •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幹預,巴彥淖爾這樣做……
    他說道:歲末年尾,回顧2020年工作,從1月初新冠疫情爆發到後期的學生心理危機幹預,再加之在疫情期間處理的43起重性精神病突發事件,我們團隊的工作人員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為我市的公共衛生事業貢獻了力量。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在開展心理危機幹預方面能力的短板,因此提升這方面的能力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 教師課題階段性成果分享:復學前幼兒園心理危機幹預策略的實踐研究
    教師課題階段性成果分享:復學前幼兒園心理危機幹預策略的實踐研究本文系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疫情與教育」專項課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後幼兒園心理危機幹預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2020YQJY007)階段性成果。
  • 紹興昨日舉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幹預演練
    次日上午8點,市教育局有關方面請求對相關人員進行心理危機幹預。市衛計委應急辦接到報告後,根據「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分析標準」及「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心理危機幹預行動方案」,確定本次事件為Ⅲ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啟動Ⅲ級心理危機響應,立即委派紹興市心理危機幹預隊赴現場進行心理危機幹預……  這是昨天上午市衛計委應急辦聯合市教育局、市第七醫院,開展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幹預演練模擬場景。
  • 國家級學術年會暨 2020 年心理危機幹預技術培訓班邀您參加
    屆時,國內外知名心理危機幹預及兒童精神科大咖雲集,講授最前沿最權威的心理危機幹預知識,這樣的學術會大家期待嗎?那麼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精神心理領域的專家前來授課吧?獨立撰寫的論著《A型行為幹預對心肌梗塞後心臟事件發生的臨床療效觀察》、《精神分裂症維持治療的依從性》發表在《中國臨床康復》雜誌,《陰性型與陽性型精神分裂症認知功能研究》、《內觀療法治療人格障礙一例》《內觀療法治療酒依賴》發表在《上海精神醫學》雜誌,《中西醫結合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發表在《臨床心身疾病雜誌》。
  • 2020菏澤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幹預培訓班開班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1月27日訊 (見習記者 郭芮辰) 為切實加強全市心理危機幹預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幹預的能力,11月26日至27日,由菏澤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辦、菏澤市第三人民醫院(菏澤市精神病衛生中心)承辦的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幹預技能培訓班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