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樂、懼是情緒的基本元素,並在外在行為上有不同的表現。
如果一味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想像的樣子活著,比如不準哭,不準反駁,不能犯錯,可能會令孩子的心理出現問題。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並積極利用這些情緒、調控情緒,是改善能力的基礎。
作者:未知
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禮記》言及「七情說」,即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一切的情緒使我們的生活時而陽光燦爛,時而陰霾密布。而作為由大腦中的神經元迴路所控制的情緒,又會對大腦造成怎樣的影響?
一、情緒可以驅動孩子的行為
心理學界普遍認為,情緒是動機的源泉之一,是動機系統的一個基本成分,而適度的緊張和焦慮能促使人積極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對此,著名心理學家耶克斯、多得森提出了耶克斯-多得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The Yerks_Dobson Law)表明,操作(即行為)與喚起水平(即情緒變化)之間的曲線關係,隨著操作的難易和情緒的高低而發生變化。
情緒處於較低的喚起水平時,操作困難的代數問題效果更佳;情緒處於中等喚起水平時,操作初步算術技能效果更佳;情緒處於較高的喚起水平時,操作簡單問題的效果更佳。
這說明,學習內容越困難,學習效果越容易受到較高喚起水平的幹擾。如高度憤怒或過分高興時,解答難題的效果不佳,簡單的操作高度的喚起水平效果較佳;而一般簡單操作,則適宜於中等喚起水平。
換言之,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時,為達到操作的最佳效果,情緒喚起水平最好也控制在相應的範圍。
二、情緒影響孩子的認知
情緒心理學家認為,情緒作為腦內的一個檢測系統,對其他心理活動具有影響。這種作用表現為積極情緒的協調作用和消極情緒的破壞作用。
中等強度的愉快情緒有利於提高認知活動的效果;反之,消極情緒(恐懼、痛苦)將對操作產生負面影響,即消極情緒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
研究還表明,情緒狀態可以影響學習、記憶、辨析力和創造力(Forgas,1995,2000)。
這是由於孩子在加工和提取信息時,往往側重於提取那些和當前情緒激活水平一致的信息,從而使孩子對這類信息的記憶保留的更為長久,專家們通常稱這種現象為選擇性的敏感化。
據此,著名心理學家伊奇(Eich et al)做了一個驗證。他採用歡快與嚴肅的音樂引發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緒,要求被試看一些中性詞(如玫瑰),並讓被試者努力回憶在他們生活中與之相關的一些事件。
結果表明,帶有快樂情緒的被試,回憶起更多(72%)的積極事件,而帶有不愉快情緒的被試只回憶起較少(52%)的積極事件。
兩天後,被試又回到實驗室,讓其回憶上次實驗的內容,其中,一半被試所處的音樂情境與上次一樣,另一半不一樣。
結果顯示,情緒匹配組被試能回憶35%的事件(積極與消極),而情緒不匹配組只能回憶26%的事件。
由此可知,處於適度積極情緒的孩子,對於特定信息的記憶更為深刻。此外,記憶前後情緒情境的一致,更容易激發孩子的記憶內容。
三、如何進行有效的情緒調節?
那麼如何能夠及時的根據情緒的變化實時調節呢?
所謂情緒調節,引用學術用語即為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機制使情緒在生理活動、主觀體驗、表情行為等方面發生變化。
然而由於認知與情緒體驗存在著密切關係,專家們便經常通過某種認知激活某種情緒體驗,從而對情緒進行調節。
就好比雖然母子分離會引起幼兒的負面情緒,但只要讓幼兒確信母親只是暫時離開,就可以幫助幼兒克服這種情緒。同時,個體所處的外部環境對其情緒調節也有一定影響。
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滿足和支持學生的動機行為,將使學生產生良好的情緒,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情緒調節的過程,學界觀點各異。這裡筆者且對格羅斯的情緒調節模型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格羅斯認為情緒調節是在情緒發生過程中展開的,在情緒發生的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情緒。
據此,他提出了情緒調節的過程模型。
依據該模型,情緒調節發生在兩個階段,一個是情緒發生前,稱為原因調節;一個是在情緒發生後,稱為反應調節。
其中,原因調節又分為情境選擇、情境修正、注意轉換和認知改變,而之中的情境選擇則是最具前瞻性的調節方法。
簡而言之,情緒管理即是指個體趨近或避開某人某事以避免或降低消極情緒的發生。
如剛掛科的學生會強制自己忘記這一科的成績,從而專注複習下一科,以避免消極情緒對剩下科目發揮的影響,便是屬於這一範疇。
四、通過科學手段訓練情緒自控力
對於那些在長期養成環境造成的負面情緒,已經明顯影響學習與生活的,比如衝動類型、自控力差,畏難不自信,考前焦慮等,可以通過科學手段來進行有效調節。
比如通過心理疏導工具或腦電生物反饋技術。
新智注意力的思語腦波燈又名「腦波情緒燈」,是一款將腦電生物反饋技術與認知心理結合的設備,已經在很多的中小學使用。
通過可穿戴可攜式腦波儀,感知學員當前的情緒狀態,讓全彩色LED燈的色彩變化,讓學員了解到自己當前的情緒狀態,在專業心理老師的引導下,幫助孩子通過腦波正念反饋訓練、冥想放鬆訓練等,逐步讓讓孩子具備管理自我情緒的能力;對於考前焦慮、緊張,情緒敏感對抗的孩子特別有幫助。
學生在利用腦電波燈進行情緒調節訓練△
fMRI掃描觀察△
上圖中,上面三組是進行情緒訓練之前,下面三組是2個月情緒訓練之後,藉助設備掃描,發現放鬆調節訓練對大腦負責注意、情緒、思維部分的大腦皮層的灰質層都有優化。
五、給父母的建議
孩子的情緒與家庭環境有非常直接的關係。我們相信,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但是在養育過程中,由於不得當的愛也會對孩子的情緒有所影響。我們建議父母做到以下幾點,對孩子的情緒非常有幫助。
1、父母給孩子安全感
父母是給孩子安全感的第一場景,內心安全的孩子,其情緒調節能力發展水平較高。
這是因為孩子在父母的愛中汲取到了足夠的勇氣和安全感,面對負面情緒時,他就不會採用迴避和拒絕甚至對抗的方式,而會主動表達情緒。
父母可以與孩子可以增加互動,比如一起運動,為好的成就擁抱鼓勵,並在互動中對孩子的情緒變化提供足夠積極的回應;相反的,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苛刻,只看到孩子的缺點而看不到孩子優點,就會令孩子產生焦慮、敏感的負面情緒。
2、幫助孩子學會情緒轉移
孩子的情緒來的快,去的也快。
當孩子有憤怒、對抗的負面情緒時,可以引導孩子投入到其他的活動中,幫助孩子從負面情緒中掙脫出來。
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可以明確表達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使孩子的情緒先緩和下來,然後再進行情緒引導。
父母為人處世方面,如果能優雅的進行情緒表達,也能起到感化孩子的作用。
3、幫孩子正確的認知情緒
如果孩子能夠正確認識和面對自己的處境,他們就會更加容易調控自己的情緒。
比如孩子搶別人玩具,你訓斥孩子,孩子不但沒有改正,而且還可能不開心,這時候,你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如果別人搶你的玩具,你是不是也不高興呢?」。
再比如孩子考砸了,本來就很內疚,你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有傷心的時候,傷心難過也可以讓人警醒,並使下次做得更好。
4、父母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時,不應在家裡大動幹戈,如:摔盤子、砸凳子、或相互指責、怒罵、攻擊對方;當學校老師向家長「投訴」孩子的不良表現時候,家長不應把情緒遷怒於孩子甚至家人。
家長應正確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不遷怒於他人,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明白,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都可以用恰當的方式表達並宣洩情緒。
總之,情緒作為大腦生理機能作用下衍生的產物,會反過來影響個體大腦思維的運轉。那麼,正在積極備考的考生們,學會一種良好的情緒調節方法吧!別讓糟糕的情緒成為你成功路上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