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分享到:0
東南網訊 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的「兩山」理論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緣起於浙江而後踐行於全國,但早在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就已經開始探索成型。浦城縣富嶺鎮雙同村三十餘年的保護森林、發展生態旅遊的發展路子,就是跟著習總書記生態建設的理念前進的。
雙同村坐落在閩浙交界的匡山國家森林公園腹地,是革命老區基點村。該村具有生態、文化、紅色三大特色旅遊資源。境內生態環境優美,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匡山文化底蘊深厚,元末明初章溢、劉基、宋濂、葉琛等曾隱居匡山,留下《苦齋記》《匡山看松庵記》等名篇;雙同還有悠久的革命傳統,193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北上抗日先遣隊紅三團在匡山建立了遊擊區,現還保留有多個紅色遺址。
三十多年來,雙同村在黨支部的引領下, 立足生態資源保護,並以保護下來原始森林作為匡山旅遊的亮點,大力發展生態旅遊,以旅遊帶動村民發展餐飲和農產品銷售,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的綠色致富路。近年來,該村先後被授予「匡山國家森林公園」「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十佳森林旅遊示範區試點單位」「國家級生態村」、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全國美麗鄉村示範村、國家級生態文化村等國家級稱號。
堅決保護森林,讓生態資源成為富民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堅持自然與歷史的辯證統一,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發展以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界這個生命共同體為前提。
改革開放初期,偏遠貧窮的雙同村民只能靠山吃山,為了生計,家家戶戶在山上建起了炭窯。很快部分山頭被砍光,大雨過後,山體滑坡、水土流失等狀況接連發生。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秉著「留住綠水青山,保子孫後代飯碗」、「不砍一棵樹,村民也致富」的理念,雙同村制定出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資源保護方案和村規民約。村兩委幹部、黨員帶頭進組入戶挨家挨戶宣傳《森林法》,帶頭從自家兄弟的炭窯開始拆除,使匡山所有炭窯熄了火。同時完善管護隊伍和制度建設,設置專職護林員,組建黨員巡山隊和撲火隊,健全閩浙邊界林業聯防管理制度,建立「林業聯防管護區」,持續有效保護匡山森林生態環境。如今的雙同村,擁有近3萬畝原始森林、近11萬立方米的活立木蓄積量,森林覆蓋率達97%,天然的紅豆杉、青錢柳、香榧、黃檀、酸棗群匯成了一片鬱鬱蔥蔥的林海,千百年以上的古樹比比皆是。3萬餘畝的生態公益林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50餘萬元收入。
不等不靠謀發展,建起連接「兩山」的橋梁紐帶
推動「兩山」轉化離不開完善基礎設施。否則,綠水青山就會變成沒路去或無人知的世外桃源。
雙同村堅持以保護下來的原始森林作為匡山旅遊的亮點,以奇特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為特色,堅持走可持續的綠色致富路。2000年,村黨支部著手提出匡山旅遊開發,得到了廣大村民的認可,並形成共識。
2002年,村兩委幹部、黨員帶頭掏錢,發動村民你一千我五百地集資合力,組建匡山旅遊開發公司,開始了艱難的創業,同時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補助和技術支持。在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村先後投資1800萬元完成了匡山旅遊公路、景區步遊道、匡山賓館;匡山陳列館,停車場硬化等建設。在匡山旅遊開發過程中,黨支部始終堅持旅遊開發和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緊密結合,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創先爭優活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載體,引導支部黨員和村民主動投工投勞,肩挑人扛戰鬥在最前線,不喊苦、不抱怨。目前雙同村每年接待遊客數萬人次,生態旅遊已經成為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雙同村也從一個偏僻、貧窮的小山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延伸服務產業,生態惠民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將「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相統一,突出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
雙同村保護生態的「初心」就是求得雙同持續發展,求得村民致富小康,前期靠筍竹和特產銷售顯然不能滿足「富」的願望。村「兩委」商議後,認為客人來了就要能留住客人消費,才能實現旅遊開發的最大的價值。
2007年,省林業廳推廣建設「森林人家」,撥款10萬元給雙同村改造兩戶「森林」人家作為試點。以此為契機,村黨支部以「六要」群眾工作法為抓手,召集村所在地戶代表開會,村裡制定條件,符合要求都可以申請。起初,農民沒什麼信心,村幹部、黨員就帶頭示範,當年一次性建起了9戶「森林人家」,並被省林業廳評為「福建最有體驗價值的十佳森林人家」。「森林人家」建好了,農民收入多了,其他村民也自發的建起了「森林人家」。如今,該村已建成15家「森林人家」,共90個房間、180個床位,房間全部使用原木的牆壁和地板,配以古樸的內飾和現代化的室內衛生間,給遊客溫暖的原生態感受。同時,該村依託匡山旅遊資源優勢,突出「一村一品」,鼓勵村民生產發展酸棗糕、筍乾、蜂蜜、楊梅幹,楊梅酒獼猴桃幹,獼猴桃酒,高山茶葉等特色農產品。酸棗樹等自然資源均全村統一管理平均分配,各家各戶不僅不搶不佔,還互相幫助,農產品產量質量不斷提升,隨著遊客源源不斷地到來,村民的土特產品由外銷變為就地銷售,供不應求,僅酸棗糕一項就給村民帶來人均5000元收入。
雙同村率先在全村建起沼氣池145口,成為全縣第一個沼氣村,戶戶用上沼氣池,不再砍柴燒炭,實現了農居無煙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整合資金,先後投資300餘萬元實施全村統一改瓦片為琉璃瓦、村民俱樂部升級改造、村人行道園林式硬化、區間道路綠化美化、自然村引水安全工程等,大大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環境,村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目前,雙同村實現了水電路訊全通,路燈、寬帶、電視等全部到戶;由村委會出資,幫助全體村民繳納醫保和社保經費,使全村村民參保率達100%。2013年起,村內60歲以上老人除享受政府養老補助外,村裡還另外補助每人660元養老金。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縣考察時,明確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2006年,習近平同志進一步總結了人類認識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第三個階段是「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
雙同村面對山高路遠,耕地面積小等發展瓶頸,能冷靜看待自身不足,發掘自身優勢,根據生態、人文資源豐富的實際情況選擇確立生態發展模式,前期能堅守貧困守住青山綠水,後期能利用資源實現生態致富。靠的是三十多年堅決的護林意識,堅韌不拔的開發精神。交通從行走的山路到摩託車道,又從拖拉機道到高標準旅遊公路;景區從集資建設步遊道和賓館到上級支持建設森林人家,高標準遊客服務中心;村貌從小山村到統一整修的國家級美麗鄉村……每一步都順應著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發展理念,彰顯了總書記生態建設思想的前瞻性、科學性。(徐強 柳志勇 張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