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提出15周年。8月5日,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公布了「浙江省自然資源系統踐行『兩山』理念典型案例」,全省共16個案例入選。
從今年4月起,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就在全省開啟了踐行「兩山」理念案例的徵集與評選工作,共徵集到260個案例。
7月22日到7月31日,《浙江日報》「湧金樓」聯合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安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開展優秀案例的網絡評選活動。截至7月31日12時,網絡評選的總瀏覽量超過212萬、總投票數76萬、參與投票人數超過24萬。
在此基礎上,省自然資源廳又邀請了土地管理、地礦、海洋、生態環保等方面的專家召開專家評審會,對典型案例從知名度、創新性、取得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及示範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和排序,選定了16個典型案例。
按照類型,這些案例可劃分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4個、廢棄礦山3個、節約集約2個、藍色海灣2個、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1個、坡地村鎮建設1個、森林浙江建設1個、地址環境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1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1個。
從入圍地區看,典型案例中,來自杭州市、寧波市、湖州市、嘉興市的各2個,浙江其餘市各1個。
可以看出,這16個案例,覆蓋面廣、典型性強、類型豐富,集中體現了浙江省自然資源系統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的成果。
下面,就到了最激動人心的典型案例公布時刻——
1、安吉縣餘村涉礦生態文明探索
地點:湖州市安吉縣
類型:廢棄礦山修復
入選理由:「兩山」理念發源地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安吉走上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工業立縣之路。餘村也不例外,村裡曾灰塵漫天、巖石裸露、山林失色。粗放發展代價大,餘村痛定思痛,2002年逐步關停礦山, 2013年起,餘村對村莊內部進行生態修復,48家工業企業全部關停,實施汙水分流納管。2017年,安吉縣封存保留了冷水洞礦山遺址,並以真實性和完整性為最大原則,滿滿礫石鋪地,鋪裝景觀小品,建設了礦山遺址公園,記錄歷史,警示後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後,餘村做好規劃統籌,深化餘村發展內涵,發展鄉愁產業和品牌農業,宜學宜居宜旅」的「兩山」生態遊大格局初見雛形。十五年,餘村努力將「生態資本」轉化為「富民資本」,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模範生、樣板地和先行者。
2、淳安縣錢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地點:杭州市淳安縣
類型: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
入選理由:國家山水林田湖草試點、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
淳安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級「山水林田湖草」試點縣。淳安縣堅持以千島湖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以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託,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和發展民生為出發點,向著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樣板的目標,出臺相關實施方案,並劃定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岸下以及流域上下遊的整體保護和綜合治理和系統修復的頂層設計和具體措施。淳安遵循「規劃--康復,對點--修復,整治--恢復」的自然範式和綠色範式,圍繞修山擴綠、整地復活、治汙清河、護湖潔水、轉型發展五大工程,試點項目取得可喜成效,生態效益已全方位彰顯。
3、餘姚市梁弄鎮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
地點:寧波市餘姚市
類型: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
入選理由: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餘姚市梁弄鎮被譽為「浙東延安」。該鎮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為抓手,以四明山作為區域生態核心,鎮北搬遷工業企業20家,騰退土地用於發展生態型產業;鎮區通過實施農村生活汙水截留等工程,農村生活環境明顯改善;以農地整理、建設用地復墾恢復耕地生態系統,新增耕地300畝,建成高標準農田1.1萬畝;南部整治畜禽養殖場所200餘家,建成四明山百裡風光帶等區域生態系統。整合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土地開發整理等各類資金近5億元,帶動社會資本近30億元,打造民宿、會展、培訓等產業業態,推動生態產業發展。
4、杭州市西湖區雙浦鎮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
地點:杭州市西湖區
類型: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
入選理由: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模式先行地
西湖鄉村,原本村莊缺乏規劃,空間布局散亂,農村建設用地利用粗放低效,低小散現象突出。西湖區在「大灣區」「大花園」「擁江發展」等一系列省市發展戰略引領下,在全省率先編制土地全域整治規劃,進一步重新整合「山、水、城、村、景」等資源,堅持「總量鎖定、流量彈性」的做法,按照「宜農則農、宜建則建」的原則,盤活了存量集體建設用地、打破了阻礙城鄉各類要素有序流動的壁壘,塑造了「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高效節約」的土地利用全新格局,進而通過提升溢出效應,促進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重塑面向未來的生態新空間,創造性實現了都市地區城鄉等值化發展目標,打造了多主體互利共贏的「全域整治+」生態圈。
5、嘉善縣大雲鎮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
地點:嘉興市嘉善縣
類型: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
入選理由: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
大雲鎮位於嘉善縣南端,是嘉善接軌上海第一鎮,區域面積28.7平方公裡,在農村土地資源利用上,大雲鎮曾經存在老資源分布散、自然村布局亂、新業態保障弱的短板。作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省級試點,大雲鎮遵循「保護耕地、集約用地、結構優化、產業美化、農民增收」原則,在保護耕地的基礎上,通過結構優化、資源節化,實現產業美化、紅利轉化,形成了 「一保四化」的嘉善模式,充分發揮了土地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支撐保障作用。大雲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經驗主要有「四全」,即政府全面主導是根本,整治全域謀劃是核心,市場全盤推動是突破,群眾全程參與是關鍵。
6、舟山市普陀區「藍色海灣」綜合整治工程
地點:舟山市普陀區
類型:藍色海灣整治
入選理由:藍色海灣整治成效顯著
舟山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位於普陀區沈家門港灣,是國家海洋局2016-2017年度(中央)海島和海域保護資金第二批計劃項目,重點實施「海洋生態環境提升、濱海及海島生態環境提升、生態環境監測及管理能力建設」等三大工程。舟山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對沈家門港灣岸線實施岸線整治、綠化鋪裝、景觀雕塑等建設,工業岸線轉變為生態岸線,打造成了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景觀帶;通過截斷陸域汙水入海、碼頭拆除和清淤疏浚、建設生態溼地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港灣周邊的環境汙染。
7、遂昌縣深化礦產開發管理
地點:麗水市遂昌縣
類型:廢棄礦山修復
入選理由: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社會經濟效益明顯
近年來,遂昌縣實施地質找礦工程,新探明一批螢石、鉛鋅、地熱等礦產地。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完成了浙江大金莊有限公司遂昌橫坑坪螢石礦和浙江遂昌正中螢石精選有限公司坑口螢石礦採選聯合項目,盤活低品位、難選高鈣螢石資源1100多萬噸,生產廢水全部循環利用,達到零排放,尾礦用於製作加氣磚。深化「旅遊+礦產」,利用螢石礦伴生的地熱資源,興辦了紅星坪溫泉度假村,帶動周邊農家樂發展。創建的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2018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成為遂昌旅遊的龍頭企業。
8、德清縣裸心谷坡地村鎮項目
地點:湖州市德清縣
類型:坡地村鎮建設
入選理由:地村鎮建設起始地
德清西部是以莫幹山為主的低淺山區,低丘緩坡資源佔到全縣面積的1/3,適宜開發的山坡地資源佔縣域總面積的16%。裸心谷「坡地村鎮」項目讓地理位置本不佔優的村鎮,通過巧借山水,手握跨越發展的「金鑰匙」,變道走上了農旅融合的高速路,不但破解了旅遊業項目用地保障的瓶頸,還為山區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創造了條件,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給老百姓拓寬了增收渠道。農民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也抱回了金山銀山。
9、嵊州市白雁坑村全國首個地質文化村建設項目
地點:紹興市嵊州市
類型:地質環境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
入選理由:全國首個地質文化村
白雁坑位於嵊州市西南海拔約800米的山腰上,地處偏遠,經濟落後,但村莊緊挨著嵊州市最高峰西白山主峰,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會稽山古香榧群的核心區之一。受益於地質文化村建設和當地政府的支持,白雁坑村以地質遺蹟調查成果為基礎,深入挖掘地質元素,有效融合各類資源,集地質遺蹟資源保護、特色農產品生產、地質文化與旅遊資源開發為一體的有意探索,既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普及了地質科普知識,又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是地質調查和規劃設計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過程,也是地質文化助推鄉村振興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案例。
10、溫州市洞頭區「藍色海灣」綜合整治項目
地點:溫州市洞頭區
類型:藍色海灣整治
入選理由:全國藍色海灣整治典型
洞頭是全國14個海島區(縣)之一,也是溫州唯一的海島區。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人類活動,海島洞頭的海岸線生態環境也曾遭受了不小的破壞。2016年,以「藍色海灣」為載體,國家開始大力整治修復海洋生態。洞頭區通過實施藍色海灣工程,帶來了環境「顏值」、生態「價值」和地區「產值」的多重提升。利用生態「槓桿」撬動產業崛起、海島振興,海島群眾換了一種方式「靠海吃海」,走出一條「碧海藍天」也是金山銀山的海上「兩山」之路。2018年洞頭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為踐行「兩山」理念提供了海島經驗。
11、海寧市鼠尾山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
地點:嘉興市海寧市
類型:廢棄礦山修復
入選理由:廢棄礦山修復後社會效益顯著
鼠尾山位於海寧市尖山新區(黃灣鎮),海拔57.9米,距離海寧市城區22公裡。早在2005年,海寧啟動實施鼠尾山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建成鼠尾山休閒公園,項目佔地15萬餘平方米,總投資1680萬元,到2010年12月份完工。2017年尖山新區(黃灣鎮)又投入950萬元,再次對鼠尾山公園進行了改造,新增了歐式鐘樓、景觀牆、兒童樂園等場所。鼠尾山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是海寧市深入貫徹落實「兩山」理論,著力推進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的一項具體工作。通過對鼠尾山的復綠和治理,大大改善了鼠尾山的生態環境,如今已經成了當地居民以及企業員工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成為海寧市一個新的旅遊景觀。
12、衢州市柯城區「一村萬樹」鄉村綠化行動
地點:衢州市柯城區
類型:森林浙江建設
入選理由:首創「一村萬樹」和綠色期權認購,獲部省推廣
2017年,衢州市柯城區充分利用農村的邊角地、廢棄地、荒山地、拆違地、庭院地等「五塊地」見縫插綠,創新啟動了一個村以一種樹為主,種植規模達村均10000棵、戶均10棵的「一村萬樹」鄉村綠化美化行動。三年來,全區種植珍貴樹、彩色樹113.3萬餘株,盤活1萬餘畝閒置農村土地,打造117個示範村。「一村萬樹」種出了風景、種出了財富、種出了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力。柯城區首創的「一村萬樹」行動和綠色期權認購,對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打造特色美麗鄉村、帶動產業興旺、農民富裕、鄉風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村萬樹」綠色期權被評為2019年度衢州市改革創新最佳實踐案例、浙江省改革創新優秀實踐案例。省委省政府在《關於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農村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見》中,大力推廣「一村萬樹」綠色期權模式。
13、溫嶺市橫峰街道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
地點:台州市溫嶺市
類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入選理由: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成效顯著
橫峰街道目前擁有製鞋企業3800多家,年產鞋類6億雙,被授予「中國鞋業名城·鞋材之鄉」特色區域榮譽稱號。近年來,溫嶺堅定不移的踐行「兩山」理論,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為基礎,結合水利、生態、功能區等規劃,大力度整理土地和河道,大步伐建設道路設施,規劃設計產業工業園區,打造產業集聚區,全力推進土地整治、農房改造、園區建設、配套完善四大工程,為全省全域整治提供「橫峰樣板」。
14、義烏市深化節約集約用地
地點:金華市義烏市
類型:節約集約
入選理由: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
義烏市全域土地精準管控工作在「兩山」理論的指引下,以「調查好每寸土地、規劃好每寸土地、利用好每寸土地」的工作總目標,有效保障了該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年完成建設用地供應1.32 萬畝,助力打造綠色動力小鎮、信息光電小鎮等「萬畝千億」高能級產業平臺和上溪、義亭、廿三裡三個總規模達8996 畝的產業片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彰顯資源節約的發展理念,是義烏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行動指南。
15、寧波市鄞州區南部新城深化節約集約用地
地點:寧波市鄞州區
類型:節約集約
入選理由:獲聯合國人居獎、生態中國城市獎
城市雙修,修的是自然生態,補的是城市功能,改的是人居環境,轉的是發展方式。在鄞州區「六大新空間」發展戰略下,將」兩山理念」融入經濟社會建設的全過程,以「都市客廳、市民家園」為全新定位,繼續收穫綠水青山,收穫金山銀山,全面建成省內一流的都市生態引領、現代服務業集聚、總部經濟示範的標杆區域。如今,已建成一個綠色生態、文化繁榮、宜居宜業、經濟發達的寧波南部新城。南部商務區已經擁有55幢摩天大樓,解決4萬人就業,畝產稅收達461萬元。2009年,鄞州南部新城榮獲聯合國人居獎(中國)優秀範例獎。2010年,鄞州區獲生態中國城市獎。
16、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服務「五水共治」
單位:省測科院
類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
入選理由:服務「五水共治」成效顯著
浙江省開展「五水共治」以來,省自然資源廳探索「網際網路+地理信息」的智慧治水新路子。2014年,全省梳理出6346條垃圾河、黑河、臭河,省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依靠地理信息+空間資料庫技術,為6346條河流準確定位,直觀、形象地展示「三河」分布情況,並開發浙江省河道督查APP,將「三河」裝入手機,成為「三河」治理的活地圖,實現了全省「三河」的在線顯示、分析、監測,推進了「五水共治」的信息化、規範化、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