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就1個多月沒寫文章了,一直都很享受當下的蒙氏生活,學習和感慨於孩子的蒙氏成長。
最近不斷的看蒙特梭利的書,越發的開始感慨,她書中的哲學,我稱之為:蒙氏哲學。對她的熱愛更是又增加了幾分。
畢竟,歷史上很少有人有她這樣的教育背景和經歷去研究人的...
什麼是人?如何把一個小孩子撫養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她給我們指引大方向是最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今天我借肥兒的兩項工作來分享一點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個故事,是昨天在肥兒兒童之家裡,感受到了他的自由和自律。傳統育兒裡面會根深蒂固的認為:要是給孩子自由,那還不就全亂了,家都得翻天了。沒錯,這裡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在有準備的環境裡給孩子自由,這樣一來孩子很快就發現令他們著迷的東西,全身心的投入--靜止了,紀律就出現了。
而在普通家庭裡面,如果不需要『改造』是不可能有適合孩子的環境的,十之八九恰恰相反,家裡的障礙會有很多,所以一旦給了孩子自由,他們的探索總是找不到適合自己成長的東西,那表現出來的就是不停的在搞這搞那的亂了套。
所以,我再重複一下我的分享:自由和自律是出現在有準備的環境裡的。所以,蒙氏育兒的第一步就是:環境。強烈推薦這一篇:品讀蒙氏著作第18期—蒙氏家庭環境的三個原則:beauty,simplicity,order。
分享一個視頻,昨天午睡後肥兒做了幾份工作,都是生活類的,這樣的工作鍛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說白了就是對生活的掌控能力和主宰能力。這樣的生活能力,讓他們具備能為自己負責任的素質...總而言之,這樣的工作會讓孩子的身心都會很是收益。
當然,視頻中,他的自由和自律就出現了:我不在的情況下,在一個有準備的環境裡,他能夠做到自律的完成自己的成長....這和蒙特梭利書中所記錄的一個故事是完全一致的,故事大意是這樣的:有visitor來拜訪兒童之家,正好趕上是放假(老師不在沒法上課),visitor有點遺憾的時候,孩子們聽到了說:我們可以拿到鑰匙,....,於是他們最終打開了門,幾個孩子進了教室就開始像往常一樣的工作,以這樣的方式展示給visitor們,告訴他們:我們就是這樣上課的,老師在和不在都一樣。visitor都震驚了。《每每品讀蒙特梭利書中的大事小事,都讓我對孩子有全新的認識》
第二個故事,也是發生在肥兒兒童之家裡,今天上午在做了三五份生活工作以後,他選擇了1000的工作開始操作,以前的時候我跟他做過三四遍吧,但是有幾次都是我做他看一看,或者走開,並沒有加入(而且邀請他他也會拒絕,說你做吧。),這時候我就自己在做,他來回走走看看,也有時候在旁邊做自己的工作。誰知,他上午完全的展示出了我的整個操作步驟。
蒙特梭利的吸收性心智就是這個意思,包括0-3歲無意識吸收和3-6的有意識吸收。成人千萬別把孩子當成一個傻子,自孩子出生之日起,他們就通過吸收性心智不斷的像成人學習了。雖然經歷了1歲左右走路,2歲左右說話表達,但是成人還是不能以此為借鑑的養育孩子。
我的意思是,育兒先育己,我們儘管做好我們自己,孩子自然會朝著我們所提供的方向成長的。不要在孩子面前胡來,我們的言行會被他們盡收眼底,我們的內心都可以毫不費力的被他們看透。所以,讓我們一起記住一點:科學育兒,首先科學育己,每天進步一點點。
這是肥兒工作的視頻,操作不算完美。他就是我的影子,觀察他就是在告訴我自己:哪裡可以再調整一下?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再改進一點呢?等等。
蒙特梭利育兒理念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觀察!觀察觀察再觀察!直到我們觀察到問題的真正所在。否則,我們看到的都是表象,真的都是表象,憑藉表象來評判一個孩子言行,得到的結果十之八九都是錯誤。當哪一天我們發現了誤解了孩子,剩下的就是自責和一些悔恨吧。
總結一下這兩個故事的關係:一日流程裡面,孩子會選擇輕鬆的生活工作在先,調整狀態,然後升華為數學語言書寫閱讀故事等等工作。沒有生活工作打基礎,比較難升華為後面的第二類工作,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做保證的:3小時的工作時間,如果提前下課就算是一種對能量積攢的浪費吧。(備註:我這裡說的閱讀不是看看書,是識字認單詞等等)
後記
我最近成長了特別多,真的感謝孩子給了我這樣的一些發現自我,提高和改進自我的好機會,我會珍惜的。我會繼續寫我的心得文章和體會與更多媽媽分享。
蒙氏雙語科學育兒的微課,歡迎你們加入。我們攜手共築孩子的幸福,本身也是我們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