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收到王瑞江先生主編的《廣州入侵植物》著作,讀及「植物的入侵不僅直接幹擾了當地的生態系統的平衡,還間接影響了區域社會經濟的綠色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和生態文明建設」,想起自己曾寫過《應重視生態環境的互聯互通》小文,翻出來,以期引起大家對生物環境互聯互通的重視。
■既要知道人類能對互聯互通的生態環境保護做些什麼,也要知道生態環境的互聯互通會對人類做些什麼,儘可能減少互聯互通項目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來源:熊孟清.應重視生態環境的互聯互通.中國城市報,2017-06-26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近日發布新聞公報說,科研人員在國際空間站艙體外表面的沉積物中發現了6種微生物,並推測部分生物可能來自地球。也許這一次不再只是科幻故事,生物入侵不僅發生在地球表面範圍,甚至可延伸到距地表400公裡之遠太空軌道,簡直就是國際空間站版《異形》。生物以出乎預料的方式擴散,也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這些生物是如何逃逸到地球空間,又將如何影響國際空間站乃至人類生存?
當下,隨著互聯互通和技術的飛速發展,上天入地已經不是一種幻想,環球旅行甚至太空旅行日加成為現實,「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牽手沿線60餘國,經濟圈、港灣區、城市群等一體化或同城化區域已經實現一小時即到概念,帶來了交通便捷、市場活躍和經濟繁榮。與此同時,我們也應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互聯互通問題,重視生物與生態環境汙染物的擴散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既要知道人類能對互聯互通的生態環境保護做些什麼,也要知道生態環境的互聯互通會對人類做些什麼,儘可能減少互聯互通項目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但我們應該看到,互聯互通項目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存在一些不確定性。現有研究偏重回答「我們能對互聯互通的生態環境保護做些什麼」,而較少涉及「生態環境的互聯互通將會對我們做些什麼」,現有規劃給出的多是生態走廊、汙水處理設施、生態環境保護信息交流平臺等保護性設施,而較少涉及生態文明自覺、生態平衡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而且,相關項目建設規劃多強調設施建設的生態環境影響及其保護措施,弱於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能力的共建共享。
再者,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常常散見於互聯互通項目和相關行政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有關專項規劃中,碎片化現象較嚴重。
此外,各行政區偏重落實區內規劃,畫地為牢,各行其是,導致互聯互通生態環境保護設施規劃的落實不到位,如一地建設森林公園保護區,另一地卻在周邊大建產業園區承接轉移產業,硬生生地撕斷規劃建設的生態環境緩衝帶。
鑑於此,首先,要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擴散、累積、變異及其對人類影響的專題研究。重點加強地上地下水路通道、氣路通道及人流物流通道等對生物及生態環境汙染物傳播的影響。同時,要重點加強生物及生態環境汙染物傳播影響的特性研究,研究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心理、行為與生態環境文化的影響,幫助樹立互聯互通區域生態環境文化連通理念,並在此基礎上完善互聯互通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既回答我們能做什麼問題,也回答我們如何面對生態環境互聯互通對我們做些什麼問題。
其次,要加強互聯互通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能力的共建共享。樹立生態環境連通理念,不僅要共建生態環境保護設施,更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設施與信息的共享,推動氣、液、固汙染物聯防聯治,建設區域性生態環境保護與應急設施、基地和緩衝帶,加強生物及生態環境汙染物傳播監測,加強檢驗檢疫工作,打造互聯互通區域命運共同體。
第三,要加強互聯互通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連通理念,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建立互聯互通區域聯繫會議制度,協調互聯互通項目的領導、指揮和行動,以區域性互聯互通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引領,實現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文化、政策、資源、行動、安康的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