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互聯互通額度擴大的消息,近日市場反應有些「冷淡」,投資者似乎已經厭倦了巨量外資藉機布局A股的預期,主要股指並未迎勢上漲,甚至連續兩天滬港通、深港通日成交金額出現了波動性縮減。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不妨從外向內,重新審視這一額度調整政策以及對A股格局可能產生的重大影響。
今年博鰲論壇釋放了強烈的金融開放信號,包括5月1日起把互聯互通每日額度擴大4倍。僅從現有額度使用來看,擴大似乎必要性並不大。據統計,今年以來藉助滬港通、深港通的北上資金,日均使用額度佔比不足5%,南下資金相對較高,日均使用率也僅在10%以上。
當前擴容被廣泛認為是A股為「入摩」準備,市場預料A股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未來會有高至萬億美元資金配置A股。
誠然,便利外資投資是重要考慮,但並不僅僅是這樣。根據韓國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納入MSCI指數經驗,納入初期往往並不會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按照路徑,A股預計將在今年內分兩階段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分別以初始納入因子2.5%及5%的比例完成,市場保守估計短期內境外資金流入的金額應該在百億美元級別,不會一步到位。
但從A股自身的供給側改革來看,當前階段亟需更多增量資金入場,而互聯互通額度擴大,提升國際化水平,將對A股營造優勝劣汰生態環境、塑造價值導向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新股發行常態化,「堰塞湖」問題得到逐步緩解,加上今年「獨角獸」公司推動加速上市,市場供給明顯增加,需要資金供給同步跟進活躍交易,參考全球估值給出合理定價。
其次,隨著同類競爭對手、行業龍頭加速資本化進程,上市公司也需要獲得資金更多關注和價值發掘,客觀上將推進A股自身的優勝劣汰。而這樣的良性互動機制也正是納斯達克等成熟交易市場保持長期牛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藉助滬港通、深港通的北上資金也已經充分證明了自身價值發掘能力,其配置動向已經成為A股重要投資風向,被內地投資者稱為「聰明資金」。去年北上資金成功發掘出貴州茅臺、海康威視、格力空調等白馬股,帶動優質藍籌股批量崛起,對A股市場的估值體系重塑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又卡位創業板復甦,積極布局「創藍籌」。
從全球資產配置來看,當前外資對A股整體嚴重低配,且以被動型基金覆蓋為主,這與我國位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存在巨大錯位矛盾,亟需優化;與此同時,包括紐交所、港交所在內的全球主要交易所均加入轟轟烈烈的改革進程,吸引「獨角獸」企業前來A股上市,內地監管層也持歡迎態度,這就需要進一步營造充沛的資金環境,提供便利公平的交易機制,創建高效的估值體系,既吸引現有的「獨角獸」,也不錯過未來的「獨角獸」。
本次額度擴容,兩地監管部門均表示將繼續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和監管協作,加快落實看穿式交易監管安排,保障互聯互通機制平穩運行。另外,加上監管層對A股任性停牌治理、退市制度推進等,將會進一步推動A股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為外資布局資本市場營造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