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蘇聯將數十萬德裔人士集體流放到遙遠的中亞加盟共和國。如今,隨著德裔社區日益萎縮,因各種原因滯留當地的德國移民後代深陷失落和迷茫。
不會德語的「德國人」
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每到星期天,都會有大約30人聚集在福音派路德教會祈禱。這座教堂過去經常人滿為患,現在到處都是空位。牧師雖然來自德國,在過去10年裡一直用俄語主持禮拜。做禮拜的教友中不少有德國血統,會說德語的人卻寥寥無幾。
位於同一座城市的德語培訓中心是德國政府資助成立的歌德學院的合作夥伴。目前,有約250名來自吉爾吉斯斯坦各地的德裔人士到此學習。「他們學習德語的目的不再是準備回到故土,只是不想忘卻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中心主任艾拿古爾·阿塔卡伊娃說。
金裡奇·辛德勒就是其中一員,雖然講不了幾句連貫的德國話,仍渴望保持自己的文化淵源。身為俄羅斯人和德國人的混血兒,他於日前接受美國《大西洋月刊》採訪,講述自己家族的故事時屢屢提到「meine mutter(我母親)」。13年前,德國政府準許漂泊在外的德裔人士認祖歸宗。然而,辛德勒與同為俄德混血的妻子,因未能通過政府的口語考試而被裁定不符合移民資格。正如他指出的那樣,「凡是還留在這裡的,大都是被拒籤的」。因蘇德戰爭慘遭流放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在聖彼得堡「歡迎歐洲人定居」政策的感召下,很多德國人移民到沙皇俄國。不過,這些德裔俄羅斯人仍保留著自己祖國的語言和宗教傳統。
1941年,這些文化傳統竟然成了他們被蘇聯當局懷疑和迫害的「證據」。自希特勒發起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半年之內,數十萬德裔俄羅斯人相繼遭到圍捕,並被流放到中亞的幾個加盟共和國。抵達流放地後,壯勞力被送入「勞改集中營」,造成數千人死亡。
蘇聯解體後,重歸統一的德國歡迎海外僑民回歸,僑居吉爾吉斯斯坦的德國人有了決定去留的權利。據統計,1989年,該國還有超過10萬德裔居民,到2009年只剩9500人。
在德國政府的資助下,比什凱克的「吉爾吉斯德國之家」為德裔人士及其親屬提供語言培訓,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漂泊在外的德裔僑民返回故鄉要滿足兩個條件:護照上必須明確填寫是德國人;必須通過德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館每半年一次的考試,考試內容為基礎德語及德國文化。2005年以後,移民的子女及配偶也必須通過語言考試。
近兩年,參加考試的人數大不如前。德國駐比什凱克大使館語言測試署的僱員葉蓮娜·斯洛維奇克透露,明年的考試只有16人報名參加。來年,語言測試署就可能關閉。
滯留者的辛酸無處訴說
那些依舊滯留在吉爾吉斯斯坦的德裔人士,幾乎每個人都有一肚子辛酸要傾訴。參加完周日的禮拜後,伊琳娜·克裡格講述了她的故事。克裡格的父親是德裔俄羅斯人,由於在動蕩的戰爭年代失去了雙親,在孤兒院長大的他根本不會德語,沒從父親那裡學過德語的伊琳娜自然也無法通過語言考試。雖然很感謝「吉爾吉斯德國之家」,移民申請被拒絕仍然讓她難過。「這麼多人都被接收,我的申請則被拒之門外實在沒道理。」
常來做禮拜的瓦倫蒂娜·穆西納是名健壯的中年女性,有著一雙亞洲人的眼睛。她能講流利的德語,移民未果顯然另有原因。原來,瓦倫蒂娜的母親是德國人,遭流放前住在敖德薩,父親是哈薩克人。蘇聯時期,她的母親因德國血統常常被稱為「法西斯」,為了不讓女兒受辱,父母特意在她戶口證明的「種族」一欄填寫了哈薩克族。多年之後,這個選擇卻成了瓦倫蒂娜回鄉路上無法逾越的障礙。
今年秋天,「吉爾吉斯德國之家」舉行了名為「悲痛和記憶」的聚會,以紀念德裔俄羅斯人遭流放70周年。許多與會者坐著輪椅或拄著拐杖前來,聚集在院子裡的鐵碑周圍追憶往昔。然而又有誰能知道,80周年紀念日的那天,這裡的德裔社區是否還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