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德裔俄羅斯人

2020-12-15 青年參考

    70年前,蘇聯將數十萬德裔人士集體流放到遙遠的中亞加盟共和國。如今,隨著德裔社區日益萎縮,因各種原因滯留當地的德國移民後代深陷失落和迷茫。

    不會德語的「德國人」

    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每到星期天,都會有大約30人聚集在福音派路德教會祈禱。這座教堂過去經常人滿為患,現在到處都是空位。牧師雖然來自德國,在過去10年裡一直用俄語主持禮拜。做禮拜的教友中不少有德國血統,會說德語的人卻寥寥無幾。

    位於同一座城市的德語培訓中心是德國政府資助成立的歌德學院的合作夥伴。目前,有約250名來自吉爾吉斯斯坦各地的德裔人士到此學習。「他們學習德語的目的不再是準備回到故土,只是不想忘卻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中心主任艾拿古爾·阿塔卡伊娃說。

    金裡奇·辛德勒就是其中一員,雖然講不了幾句連貫的德國話,仍渴望保持自己的文化淵源。身為俄羅斯人和德國人的混血兒,他於日前接受美國《大西洋月刊》採訪,講述自己家族的故事時屢屢提到「meine mutter(我母親)」。13年前,德國政府準許漂泊在外的德裔人士認祖歸宗。然而,辛德勒與同為俄德混血的妻子,因未能通過政府的口語考試而被裁定不符合移民資格。正如他指出的那樣,「凡是還留在這裡的,大都是被拒籤的」。因蘇德戰爭慘遭流放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在聖彼得堡「歡迎歐洲人定居」政策的感召下,很多德國人移民到沙皇俄國。不過,這些德裔俄羅斯人仍保留著自己祖國的語言和宗教傳統。

    1941年,這些文化傳統竟然成了他們被蘇聯當局懷疑和迫害的「證據」。自希特勒發起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半年之內,數十萬德裔俄羅斯人相繼遭到圍捕,並被流放到中亞的幾個加盟共和國。抵達流放地後,壯勞力被送入「勞改集中營」,造成數千人死亡。

    蘇聯解體後,重歸統一的德國歡迎海外僑民回歸,僑居吉爾吉斯斯坦的德國人有了決定去留的權利。據統計,1989年,該國還有超過10萬德裔居民,到2009年只剩9500人。

    在德國政府的資助下,比什凱克的「吉爾吉斯德國之家」為德裔人士及其親屬提供語言培訓,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漂泊在外的德裔僑民返回故鄉要滿足兩個條件:護照上必須明確填寫是德國人;必須通過德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館每半年一次的考試,考試內容為基礎德語及德國文化。2005年以後,移民的子女及配偶也必須通過語言考試。

    近兩年,參加考試的人數大不如前。德國駐比什凱克大使館語言測試署的僱員葉蓮娜·斯洛維奇克透露,明年的考試只有16人報名參加。來年,語言測試署就可能關閉。

    滯留者的辛酸無處訴說

    那些依舊滯留在吉爾吉斯斯坦的德裔人士,幾乎每個人都有一肚子辛酸要傾訴。參加完周日的禮拜後,伊琳娜·克裡格講述了她的故事。克裡格的父親是德裔俄羅斯人,由於在動蕩的戰爭年代失去了雙親,在孤兒院長大的他根本不會德語,沒從父親那裡學過德語的伊琳娜自然也無法通過語言考試。雖然很感謝「吉爾吉斯德國之家」,移民申請被拒絕仍然讓她難過。「這麼多人都被接收,我的申請則被拒之門外實在沒道理。」 

    常來做禮拜的瓦倫蒂娜·穆西納是名健壯的中年女性,有著一雙亞洲人的眼睛。她能講流利的德語,移民未果顯然另有原因。原來,瓦倫蒂娜的母親是德國人,遭流放前住在敖德薩,父親是哈薩克人。蘇聯時期,她的母親因德國血統常常被稱為「法西斯」,為了不讓女兒受辱,父母特意在她戶口證明的「種族」一欄填寫了哈薩克族。多年之後,這個選擇卻成了瓦倫蒂娜回鄉路上無法逾越的障礙。

    今年秋天,「吉爾吉斯德國之家」舉行了名為「悲痛和記憶」的聚會,以紀念德裔俄羅斯人遭流放70周年。許多與會者坐著輪椅或拄著拐杖前來,聚集在院子裡的鐵碑周圍追憶往昔。然而又有誰能知道,80周年紀念日的那天,這裡的德裔社區是否還存在呢?

相關焦點

  • 【中亞五國】中亞國家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韓裔和德裔?
    同樣,如果有大批韓裔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這也不難理解,因為美國和加拿大是移民國家,原住民印第安人基本都被殺光了。這裡有大批韓裔不假,但這裡來不只有韓裔。華裔、日裔和東南亞裔也很多。中亞國家一直以來都是不毛之地,所以可不是美國那樣能夠吸引全世界移民的國家。在這裡很難看得到日裔和東南亞裔,連鄰國人華裔去的也不多。
  • ...21日逮捕了一名涉嫌製造多特蒙德球隊大巴爆炸案的德裔俄羅斯...
    新華社:德國檢方當地時間21日逮捕了一名涉嫌製造多特蒙德球隊大巴爆炸案的德裔俄羅斯男子。檢方表示,其策劃該起爆炸是為了使該俱樂部股價下跌而從中牟利。這名嫌疑犯借款購買了大筆該俱樂部股票的賣出期權 文/盧瑟2017-04-22 10:46:12來源:FX168財經網 新華社:德國檢方當地時間21日逮捕了一名涉嫌製造多特蒙德球隊大巴爆炸案的德裔俄羅斯男子。
  • 蘇聯曾有很多德國後裔,為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境內德裔很少了?
    蘇聯曾有很多德國後裔,為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境內德裔很少了?蘇聯是由很多加盟共和國組成的一個聯邦國家,即使現在俄羅斯聯邦,也由很多自治共和國組成,這也是蘇聯遺留下來的。蘇聯建立後,曾經有一個叫「」,但此國組成不久,卻在蘇德戰爭期間突然消失了。那這些有由德國人組成的加盟國為何消失,這些德國人去哪裡呢?
  • 為什麼美國德裔人口佔大多數,官方語音卻仍是英語?
    在美國眾多地區,德裔美國人都是當地的主要人口之一。即便是在遠離家鄉的北美大陸,德意志人熱愛開拓的特性仍然存在著。同時,由於德裔人口基數龐大,且綜合素質較高,所以湧現出的傑出人士也很多。歷史上的美國名人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德裔,抑或擁有德裔血統。在當今國際舞臺上叱吒風雲的川普先生,其祖父祖母便來自德國。
  • 一戰時,美國德裔成「國家公敵」
    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波塞爾特有類似遭遇的德裔美國人絕不在少數,他們大都是因為可小可大的「越界行為」,引起當局的猜疑和不滿。    《史密森尼雜誌》網站文章稱,戰爭期間,美國聯邦政府將50萬德裔美國人標註為「敵國僑民」,對其中不少人進行重點監視。約6000名男性和少數女性被送進拘留營。政府還扣押了近5億美元可能與戰爭有關的私人財產——數額接近美國在一戰前的戰爭預算。
  • 揭秘:一戰時美國德裔成「國家公敵」
    一戰期間,美國社會中出現了一個身份尷尬的群體,那就是被稱為「敵國僑民」的德裔美國人。為將這部分公民「資敵」的可能性扼殺在搖籃裡,當局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了數千人,通過「外國僑民財產管理局」沒收的財產更是以億元計。
  • 二戰前,德國人為何在俄羅斯建立國家?
    伏爾加河是俄羅斯境內的著名河流,而考慮到德俄兩國在歷史上的關係,我們很難想像德意志人能夠在俄羅斯境內形成規模並建立自己的國家。然而事實總是出乎我們的意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不僅成批的德國人可以光明正大地出現在蘇聯的土地上,甚至一個此前從未有過的國家也因之而誕生,這便是如曇花一現的「伏爾加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國」。
  • 德國境內的俄裔移民是哪來的?
    當時畢竟不是現在,民族國家還沒成型,大家民族認同感也不強,對於政權的認同更重,比如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羋月,不也是幫秦國建立功業嗎?雖然她自己是楚國人。葉卡捷琳娜二世在1762年和1763年兩次發詔,邀請除了猶太人之外的歐洲人移居俄羅斯,開墾土地,並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 美國人口最多的是德國裔,為何美國卻沒形成德語文化?
    但是,這其實不對,現今美國第一大族群並不是英格蘭裔,而是德裔,德裔美國人是美國人數最多的一個移民族群,約佔美國總人口數的17%,最早一批大規模德裔移民於1680年代抵達今日的紐約和賓夕法尼亞一帶。從那時起到今天,共有大約800萬德國移民來到美國,他們的後代就更多了。
  • 歷史瞬間:搶德裔太太自行車的蘇軍,圖9日軍在寒山寺讀楓橋夜泊
    1942年11月,蘇聯史達林格勒(今俄羅斯伏爾加格勒)。1941年10月6日,英國紐哈芬,20歲的德國空軍中尉海茵茨·格奧爾格·穆倫布魯克走下醫療船「第納爾」號的旋梯,左邊站著一個胖胖的英軍士兵。海茵茨在1940年 8月14日的空戰中被英軍擊落,成了英國人的俘虜。
  • 抨擊民權領袖成非洲裔民眾「公敵」
    有分析稱,川普這麼做只會把原本就不甚歡迎他的非洲裔選民推得更遠。劉易斯現年76歲,是美國知名民權人士,上世紀60年代曾與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一道投身民權運動,也是最後一名在世的馬丁·路德·金民權運動演講者,現為喬治亞州民主黨國會眾議員。劉易斯13日接受採訪時表示不會出席川普的就職典禮,認為川普不是「合法總統」。
  • 瘋狂的美國人:19世紀迷信靈修,二戰期間又大肆逮捕德裔美國人
    也就是說,《憲法》賦予了美國人相信、支持任何事物的權利,但這並不代表「每一個人在任何時刻、任何情況下,都擁有不受限制的絕對自由」。政府確立了國家食品與健康法規,建立了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成立了。公正負責的全國性新聞媒體開始出現。大學欣欣向榮,科學和科學家受人尊敬。
  • 俄羅斯民族
    用村長的觀點就是一切人權利、義務的對等,不是有一個故事講的是分餐的時候,負責分的那個人最後選擇,這樣就從制度上避免了不公平。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賊,是你心裡那個賊。這個社會最大的管理問題,是不公平。你講實證主義就要講到哲學,講哲學就要講到神學,講神學你就要講到穆罕默德,這都是繞不過去的。穆罕默德用一種政教合一的辦法,成功的邊緣化了商人和國王、貴族,當然從後往前看,他也做出了很多犧牲。
  • 從德語人數的變遷看德裔在美國的演變
    而根據美國憲法,在眾議院投票平局時,通常不參加投票的眾議院議長將出面投出決定勝負的一票,所以這時美國國語的決定權就落到了美國首任眾議長弗雷德裡克·米倫伯格手中。而這個米倫伯格本人就是個德裔,而且只是第二代移民,但在看似德語已經勝定了的情況下,米倫伯格本著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把票投給了英語,這樣才使英語成為了美國的國語。
  • 印度裔美國人,為什麼比華裔、日裔、菲律賓裔都混得好?
    菲律賓裔排第2,這個是很多人難以想明白的,日本裔第3,華裔第4,越南裔第5。無論是作為選民、倡議家、捐款者或候選者,他們在政治環境中十分活躍。在過去的20年間,有2位州長、1位美國參議員、5位眾議員議員和下任副總統都是印度裔美國人。
  • 美國菲律賓裔女遭白人女子辱罵:滾回亞洲!
    尤其新冠肺炎爆發之後,針對亞洲人的種族歧視激增,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最近在美國發酵的紐約中央公園白人女子假報警、明尼蘇達黑人男子被跪壓致死等一系列事件,讓人無法對隨處可見的種族歧視做到視而不見。
  • 西班牙裔美國人生活境況不佳
    新華網洛杉磯7月16日專電美國西班牙裔人的最大組織「全國種族理事會」16日提供的一份報告表明,儘管西班牙裔美國人的總人口在不斷增長,但他們的生活水平繼續落後於白種人。  根據「全國種族理事會」在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召開年會期間公布的這份報告,1999年,有五分之二的西班牙裔成年人稱在他們的「黃金」工作年份裡享受不到健康保險,而只有四分之一的非洲裔美國人和七分之一白人才會有同樣的境遇。同年,只有46%的西班牙裔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而非西班牙裔的白種人家庭擁有自己住房的比例則達到了72%。
  • 「俄羅斯輪盤」真的是俄羅斯人發明的嗎?
    中國影視劇也說輪盤賭起源於俄羅斯(請勿模仿) 這種遊戲殘忍血腥,看起來也挺符合戰鬥民族「魯莽、粗野、不計後果」的形象,幾乎成了俄羅斯人的標籤之一
  • 德法聯合制裁俄羅斯?俄外長:來,我們聊聊
    編輯:堅果 審稿:悠悠 近日德法兩國與俄羅斯的關係突然發生了轉變,就在本月七號,法德兩國直接問責俄羅斯參與了納瓦利內事件,並要求俄羅斯對這件事負責,他們認為俄羅斯參與了此次事件,並具有一定的責任
  • 一名德裔128歲老人自稱是希特勒 9月將出自傳"修復"戰犯形象
    (環球網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6月29日報導,阿根廷薩爾塔市(Salta)一位據說已經128歲的老翁宣布,自己的真實身份實際上是納粹前領袖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在過去的70年內一直在東躲西藏。雖然他的說法挑戰了公眾可信度的極限,但這種說法與阿根廷發現納粹紀念品藏品的事實卻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