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收拾完屋子,趁著天色尚早,我和老公一起到河堤上去散散步,舒活舒活筋骨,放鬆放鬆心情。
結果沒走多遠,迎面遇上了行色匆匆的小羅媽媽。眼尖的她老遠就開始打招呼,走近了,就開始打開了話匣子,連珠炮似的訴起苦來:「真對不起啊,老師!我家兒子啊,真的太不爭氣了!玩心重得很,做作業拖拖拉拉,磨磨唧唧的,氣死我了!今天我告訴他,如果半個小時做不完作業,差一道題我就打一下手板,結果,他不到半個小時就做完了!你說,氣人不?他明明能夠做好的,為什麼就是不自覺呢……」
是啊,孩子明明能夠做好的,為什麼不自覺呢?主要原因在於家長從小沒有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孩子什麼時間幹什麼,沒有目標,沒有時間觀念,加上,小孩子又容易受外界影響,分散注意力,才會導致他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生活中像這樣的孩子還不少。那麼,作為家長,如何正確面對引導孩子改變這種狀況呢?
孩子,其實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因而,一旦孩子出現了這樣的狀況,我們要冷靜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從而思考對策,像小羅媽媽這樣著急不但於事無補,有時可能還會火上澆油。只有家長先平靜下來,才能引導孩子靜下心來溝通交流。
要讓孩子明確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就必須和孩子一起制定生活作息時間表,確定生活和學習規則,同時要落實對孩子的獎懲制度。
我有一個朋友,她在家庭教育方面特別有經驗。每一學期開學前,她都會和孩子一起共同制定作息時間表,做好學習規劃,同時制定了一張生活和學習評價表,堅持對孩子的表現進行評價,包括自評和家長評價,一天一小結,一周一總結。當然,也落實了對孩子的獎勵和懲罰。
因此,孩子從早上起來晨讀,到午間休息前課外閱讀,以及下午放學後做作業、練琴、讀英語、聽故事等等安排得井井有條,很有規律。時間長了,根本不用她提醒,孩子自己就知道該幹什麼,自然就去做了!
要知道孩子的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當然,也不可能家長說一次兩次,孩子就能完全改正。因而,家長不要老是抱怨孩子怎麼就記不住呢。
孩子畢竟是孩子,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去陪伴他一點一點地糾正不良的習慣。當孩子做好了,我們要毫不吝惜地誇獎他;當孩子氣餒了,我們要給他加油打氣;當孩子違反了規則,我們要心平氣和地懲罰他……家長一定要明白,面對孩子,我們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聲壓人。
人們常說,一個好習慣,只要堅持21天就能夠養成。這句話的確很有道理,大家不妨一試!
對此,你有什麼意見或看法呢?歡迎留言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