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非常時期,相信每個家庭都在嚴抓日常洗手工作,儘量做到每次出門回家、飯前便後都去洗手,因此,洗手頻率相較往常一定會有所增加。
可是,小孩子永遠是日常生活的不穩定因素,有些孩子本來就很討厭洗手,增加頻率後更是不願意。尤其是那種比較倔強的小孩,每次洗手都要打架,雖然說也可以強按著洗了,但是每天搞得雞飛狗跳的也不是辦法。
有沒有比較好的方式,讓孩子可以自發地好好洗手呢?首先,要避免以下這些錯誤的心態:
我們大人之所以能夠做到每天勤洗手,多半是因為對「新冠」的害怕,而「做點什麼」可以減輕焦慮情緒呢,好像多洗幾遍手就感覺不那麼緊張了,可以說焦慮情緒是讓成年人勤洗手的主要動力。
但如果你也想讓孩子和你同樣焦慮,進而產生洗手的動力,就會出現問題。因為焦慮這種情緒源自「恐懼」,只不過它不是對當下的恐懼,而是對未來沒發生的事情的恐懼。
可問題是,越是小的孩子,就越是活在「當下」自己的世界裡,默認當下的狀態會一直持續。
因此,小孩都特別容易有「分離焦慮」,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這種現象屢見不鮮,比如寶寶不肯上幼兒園,好不容易連哄帶強制地送到門口,又拉住媽媽褲腳不放;還在吃奶的寶寶離開媽媽便放聲大哭,大一點的寶寶像小尾巴一樣跟著,就是一直怕媽媽不會再回來了,任別人怎麼說都聽不進去。
在健康上也是同理,孩子感覺當下的自己很健康,他也會認為這種健康的狀態會一直持續,你跟他說,如果你不這樣做,未來就會生病,他也無法感知到這種來自未來的威脅。
所以,正常狀態下的孩子並不能真的感知到焦慮,他們通常都不願意洗手,不害怕風吹雨淋穿的少,也從不擔心不好好學習以後會找不到工作,都是同樣的道理。
當然了,有那種天生比較敏感的孩子,會被父母焦慮的情緒所影響,但因為他們「活在當下」的年齡特點,所以往往會把對「未來的恐懼」,直接轉化成對「當下的恐懼」,陷入應激狀態無法自拔,沒完沒了地去想「我生病了我要死了」之類的問題,影響日常精神狀態乃至睡眠的質量,變成另一種讓父母更加崩潰的情況。
所以,想讓孩子好好洗手,不要試圖用情緒影響他,可以和孩子講道理,說洗手可以讓手上的小蟲蟲消失,但不要企圖威脅或嚇唬孩子,結果一般不會如你所願,要不然就完全沒用,要不然就把孩子嚇唬懵了。
很多父母通常會在孩子的手要觸碰到食物的時候,才大吼一聲:「有沒有洗手啊!?」然後斥責一通孩子為什麼不知道洗手,說一百遍了也沒記性,怎麼就是不讓父母省點心……
這樣的嘶吼式教育,往往成為孩子討厭洗手的主要原因,因為「洗手」這件事,往往是和被責備、貶低以及被吼的場景聯繫在一起的,容易造成小孩的心理陰影,誰會因為洗手被訓而喜歡洗手呢?又不是天生受虐狂!
讓小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需要經年累月的不懈努力,就算是大人,如果沒有「新冠」威脅,也會經常忘記洗手,更何況是「活在當下」的孩子呢!
所以,我們要放平心態,默認孩子就是會忘記洗手的,如果孩子沒去洗手,不要生氣有情緒,平靜地多幾次提醒他「去洗手!」就好了,對事不對人,千萬不要訓斥也不要嘮叨一大堆,那樣只會讓孩子心生反感。
如果孩子居然想起了去洗手,那反而要大喜過望,好好表揚才對,你的表揚也會強化孩子的行為,孩子的內驅力就是這樣產生的。
總而言之,好習慣是表揚鼓勵出來的,大聲訓斥是徒勞的。心態擺正了,咱們來看實際操作,要是孩子已經非常討厭洗手了怎麼辦呢?
①一起洗
你會發現,孩子在家洗手經常會耍賴,但是通常不會牴觸在幼兒園洗手,因為幼兒園裡洗手有一個氛圍,別的小朋友都洗,就你不洗會顯得不合群,小孩子也受不了這種來自集體的壓力。
所以,想讓孩子配合洗手,就弄得氣氛足一點:「現在是洗手時間,爸爸媽媽寶寶一起排隊去洗手咯!誰先去洗?」你娃多半嗷的一聲竄出去了。
畢竟人越多壓力越大,多子女家庭的話,要是哥哥姐姐一帶頭,弟弟妹妹可能恨不得去搶水槽。如果沒有兄弟姐妹,拿個玩具之類的小東西一起洗,孩子也一樣會想要參與進來。
②洗完有獎勵
這個獎勵不是指物質上的獎勵,而是一些情感上的獎勵。譬如說,做一個「檢查洗手」的儀式:
寶寶來,媽媽看看你的手~洗得乾淨嘛?
哇!好白好乾淨的小手啊,這是誰家寶寶的小手洗得這麼幹淨呀?
讓我聞聞,哇!還香香的呀!真好聞,你也來聞聞!
現在,讓我們可以用乾淨的小手來吃東西吧~
總而言之,就是用各種方式表揚他洗得好就對了!那如果孩子明顯洗得不夠好,沒洗乾淨還要獎勵麼?
當然要的呀,只要孩子願意去洗,那就要獎勵,就算是挑毛病,語氣也是要鼓勵的,孩子才能願意去做得更好呀:
讓我看一看,手指頭洗的很乾淨,好棒棒!手心也洗得很乾淨,好棒棒!哎呀呀!這是什麼,手背這裡為什麼黑黑的呢?啊,那怎麼辦?寶寶要不要再好好洗一下,讓整個手手全都白白淨淨的呢?
③角色轉變地洗
如果覺得孩子對洗手越來越不上心,你可以和他玩點不一樣的,讓孩子去當那個主持洗手的人,爸爸媽媽變成被孩子監督的對象。
讓孩子組織爸爸媽媽去洗手,監督爸爸媽媽是不是認真洗,洗完之後再檢查爸爸媽媽有沒有洗得合格。相信孩子一定非常喜歡這樣的角色轉變,在要求大人的同時,也會自然而然地會認真要求自己。
④換個方式洗
其實有一些孩子不愛洗手,不是因為氛圍不好,而是因為洗手給他們帶來很糟糕的觸感,譬如說,不喜歡踩著凳子,站得太高會感到害怕;不喜歡水溫太冷或者太熱;不喜歡被水星噴濺到自己臉上;不喜歡自己被弄溼;不喜歡肥皂帶來的滑溜溜的感覺等等。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孩子就是無論如何都不愛洗的 ,還是要想辦法看看他到底不喜歡洗手的哪個部分,想辦法一步一步引導,讓他們循序漸進地能夠不排斥洗手。
其實也不光是洗手,很多日常孩子不願意做的麻煩事,包括換衣服,洗澡,刷牙,都可以參考以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