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松仁小肚,要藉此表達愛慕之情。詩文裡常見的,或是頌梅花高傲、或是頌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說起松仁小肚,確沒有什麼驚世駭俗之處。
松仁小肚是一道老北京傳統美食,由豬肉、生粉、松仁灌制而成。圓形,直徑約有巴掌大小。粉與肉的比例,決定了一顆松仁小肚的成敗。兩樣須不多不少,才能達到入口即化、粉腸與松子香氣人劍合一。
中廚烹飪,講究的是「適量」。許多剛入門的烹飪愛好者查閱菜譜時,苦惱於中餐菜譜用量不明,鹽:適量、白糖:適量、料酒:適量,醬油:適量……若能像西餐那樣嚴格地把克數寫上,多好。
慢慢地,也體會出其中滋味來。根據火候、器具、食材和心境的不同,用量確實無法量化。烹飪更像是修行,千山萬水,最後只能總結為一個「適量」。
松仁小肚並非只有王孫貴族才能享用的食物。普通平民百姓,只需花上二十來元,就能在熟食店買到一顆稱心如意的小肚。下酒、下飯、喝粥、做麵碼兒,都是上上之品。它沒有其他食物的排場,很少有人對待小肚像對待一道主菜那樣嚴謹。人們在炒菜時先切好一盤小肚,時不時捏一塊放進嘴裡,傳菜時端上桌,必有熊孩子等不急下黑手。如果有富餘的小肚臨時存放在廚房灶臺上、或是冰箱裡,都逃不過隨時被撩撥的命運。
但凡北京人喜愛的吃食,大都有三個特點:一為味絕、二為價美、三為可恣意妄為。
電視劇「正陽門下小女人」裡,酒館老闆娘徐慧珍談到小酒館時,如是說:「小酒館就是三教九流、無論什麼樣的人到這兒,都能消費得起。「她的店裡只賣三樣東西:牛欄山二鍋頭、炸花生米、松仁小肚。這幾樣飯食擺在由長條凳圍起的方桌上,所呈現出的,是北京人的全部理想。
老北京人的性格,戀家、缺乏野心、安於平淡、自信、享樂。把這些詞串聯起來,那便是一種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什麼?不禁想起那個讓人哭笑不得的「你幸福嗎?」街頭採訪。(爾康:是的,我姓福。)
我覺得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畢竟實現幸福,和感到幸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感到幸福,是一種情緒的感染、由外力因素引起的情感狀態,而實現幸福,是由自己主觀挖掘的持久性快樂。在英文裡,這兩種概念被稱為「Happiness」和「Joy」。
戰爭、災荒年代,人們對幸福的嚮往是簡單的和平穩定,那樣他們便知足了。而在今天浮躁的社會裡,追求知足常樂而不求大富大貴之人,如逆流而上,顯得格外扎眼。
當你仔細觀察世界,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 所有人賴以生存的、最珍貴的東西都是免費的。空氣、水、生命,都是這樣的存在。免費的人人都喜歡,但是都不會珍惜。因為沒有代價,不疼不癢,使這些珍貴的東西被稱為「平凡」,而只有在面臨剝奪時,我們才體會到失去的痛苦,才會想要珍惜。
近日一位好友的母親病重,她感嘆道:
「時至今日我才明白,原來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
友人答道:
「幸福的人…就幸福,與健康無關。」
喜歡的話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