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傳》孫儷劇照。
網易娛樂1月15日報導 《羋月傳》大結局了,豆瓣上是4.9的評分,三萬兩千多人打分。我不愛猜測動機,也不涉陰謀論,但這個結果很扯淡。
參照系是這樣的:《小時代4》4.7分,六萬多人打分;《太子妃升職記》8.2分,二萬五千人打分。《羋月傳》再再再差,不可能是《小時代》的級別。《羋月傳》再再再不好,不可能只夠到「太子妃」的半山腰。
什麼?不是一群人打的分?那您亮這分時也沒有標「二傻組評分」「精分組評分」「明白人組評分」,大家怎麼區分?
我要說這視力和判斷力真不咋地。對中國電視劇的坐標系不了解,評判電視劇的度量衡嚴重紊亂,刻舟求劍於某些誰都說不清的知識點,抄來抄去整些截圖以為真理在握(「夏洛抄襲風波」已讓「有圖有真相」破產,還不醒)。
我能看到的是趣味遷移。鄭曉龍這一輩導演,以建構為首要追求。侶皓吉吉這一輩導演,以解構為首要訴求。老導演借鑑個東西,生恐別人看出是模仿,一定要改良或遮掩。新導演借用個東西,生恐別人看不出是山寨,各種自曝的解讀在後頭跟著。老導演們多取現實主義,過不了心裡的「真」字關,拍不了。新導演多取YY主義,心裡就怕這東西真了,束縛「想像力」。老導演以藝術家自命,神聖的使命感自備;新導演以產品經理自居,對「跪舔」沒有心理障礙;老導演有所不為,新導演幹完「壞事」再痛悔節操盡碎……老和新是相對而言的,但新的趣味掌握了網絡話語權,並對老的趣味形成反齧。
卑之無甚新意,不過是一代又一代的趣味循環。年輕不代表進步,只代表流行。老的不代表衰朽,只代表背時。背時不一定是貶義詞,在浮躁的時代,沉穩就是背時。淺薄的時代,深刻就是背時。
陳道明說過:上山的人永遠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為他們曾經風光過;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為山下的人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爬上來。現在,網上已經全面進入了「上山的人瞧不起下山的人」的時代,「年老」就是罪過。
具體到《羋月傳》,我還不談收視率,4.9的終極評分裡,情緒遮蔽了理性。《羋月傳》位列《小時代》左右,可以視為豆瓣評分史上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