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糖尿病打了胰島素吃喝就不用控制?看看這2項臨床研究結果

2020-12-13 李藥師談健康

有糖尿病問題的朋友,認為只要打上「胰島素」,其他就不用管了,想吃啥就吃啥,口渴就喝甜飲料,反正胰島素會調節血糖的,這樣的做法真的靠譜嗎?我們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點胰島素以及糖尿病的研究近代歷史,從歷史上逐漸加強認知的角度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這樣的一種想法和認識,其實還停留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對於糖尿病的認識上,在1921年班廷發明胰島素之前,對於糖尿病特別是1型糖尿病,人們基本是沒有辦法治療的,醫生們採取各種各樣的方法幫助病患控制血糖,比如飢餓療法等等,但通常都很難阻止糖尿病人的早亡,後來糖尿病人迎來了曙光,胰島素的發明,大大提高了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率,也使得糖尿病人的壽命延長成為了現實,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1923年糖尿病的發明者班廷和麥克勞德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胰島素髮明的前十幾年中,很多人包括很多醫學專家都認為,糖尿病的問題已經被徹底「解決」了,而解決治癒糖尿病的藥物就是「胰島素」,這也正是現在某些朋友的想法,打了胰島素了,為啥還要控制飲食?但在隨後的十幾年中,科學家們發現,雖然胰島素能夠有助於血糖的控制,但糖尿病人的併發症並沒有真正的消失,而胰島素注射給藥造成的用藥不良反應風險,低血糖風險等等,也同樣存在和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因此,人們逐漸認識到,胰島素的確是一種加強血糖控制的良藥,也是提高糖尿病患者預期壽命的重要裡程碑,但單靠胰島素並不能解決糖尿病人全部的問題。

隨著醫學的不斷年發展,隨著對糖尿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曾經有對於糖尿病併發症的兩種不同觀點一直在激烈碰撞著,一種觀點認為,不管是否用藥,不管是否能夠有效地控制好血糖水平,糖尿病的併發症都是不可避免的,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通過嚴格的自我管理和血糖控制,糖尿病的併發症的發生是可以得到預防和延緩發生的,這兩種觀點都有各自的專家支持,一直爭論不休。

一直爭論不休的原因,是那時候沒有詢證醫學的觀念,沒有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數據來證明到底哪種觀點是正確的。隨後為了證明這個問題,英國和美國分別開展了兩項針對這個問題的大型糖尿病研究,英國的研究叫UKPDS研究,而美國的研究叫DCCT研究。英國UKPDS研究結果表明,平均隨訪10年,發現糖化血紅蛋白每降低1%,微血管併發症的風險降低35% ;於10年後開始的美國DCCT研究,在1993年公布結果:經過7年的強化血糖控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病和神經病變的進展顯著降低,於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這兩項研究的結果,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嚴格控制血糖可改善預後,可以降低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和發生風險,結束了有關糖尿病併發症是否可以預防這個核心問題長達50年的爭論。

糖尿病到底如何嚴格控制血糖呢?是不是每天打胰島素就夠了?當然不是的,嚴格控制血糖,除了要合理用藥以外,還有更重要的2個方面,一是飲食上的加強控制,另一個方面是加強運動上的消耗。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應該長期應用以控制血糖,而對於更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應該遵循這樣的一個順序,首先是加強生活上的調理幹預,通過控制飲食和運動來加強血糖控制,如果通過控制飲食和運動方面的生活幹預,無法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達標,可以考慮口服相關藥物來加強血糖控制,如果聯用2到3種口服藥物,仍然無法有效控制血糖的情況下,才考慮用胰島素來加強血糖的控制。

飲食控制和加強運動是控制血糖的基礎,這樣的生活幹預,不論是否用藥,都應該以此為基礎,之所以要求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飲食和運動控制血糖,是糾正身體能量過剩的生活基礎,是控制好血糖,保持血糖平穩的基礎,也是降低降糖藥使用量,減少藥物不良反應風險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對於身體的全面健康獲益,以及糖尿病心血管、微血管併發症的發生風險預防也是極其重要的。

舉個例子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比如說有的朋友,通過打胰島素,確實能夠控制住血糖,天天吃肥肉,不運動也不會使血糖升高,但長期這樣下來,血糖不高了,血脂也會一步步的高上去,血脂代謝出現異常,同樣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如果能夠積極的控制飲食,不但對血糖代謝有幫助,不用打那麼多胰島素,對於血壓、血脂的控制同樣也是有一定輔助作用的,會全方位地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這樣的健康飲食的保持,才是正確的調理血糖的態度。

總而言之,如果認為糖尿病人吃了藥,或者是打了胰島素就萬事大吉,完全不用控制飲食,想吃就吃想喝就喝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這樣的做法也是不可能真正的平穩控制血糖,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發生風險的,如果您身邊有這樣的朋友,不妨和他聊聊胰島素的發展史和糖尿病的這些研究歷史,或許你的介紹,會讓他更加重視血糖的生活調理,進一步的加強自身的血糖控制。

相關焦點

  • 「明醫識藥·科學闢謠」吃保健品降血糖,就不用吃藥和打胰島素了?
    謠言在一些糖尿病患者的論壇圈子裡,總有「資深」糖友為銷售某些保健品,拿自己舉例,表示吃保健品對降血糖很管用,長期服用真的可以不用吃藥和打胰島素了。然而,近年來,糖尿病患者服用保健品,導致血糖不降反升的報導屢見於報端。
  • 中國發布丨研究發現胰島素不適合2型糖尿病新冠患者降糖治療
    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的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在全球仍處於尚未完全控制狀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12月3日16時,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已達到6336.02萬例,累計死亡147.58萬例。
  • 胰島素治療或與患2型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高死亡率有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蔡敏 田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內科教授汪道文團隊通過回顧性研究,首次發現了胰島素治療與患有2型糖尿病的新冠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關。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
  • 糖尿病患者福音將至!上海創新藥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公布
    最近,張江科學城企業華領醫藥宣布了Ⅲ期臨床研究28周安全評估階段的主要結果:針對二甲雙胍足量治療(1500毫克/日)失效的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在24周和52周治療期間,首創新藥多扎格列艾汀(dorzagliatin)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前沿:幹細胞療法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研究進展
    近年來,幹細胞(MSCs)成為臨床應用研究熱點,因其具有取材方便、易於採集、生物學特性穩定、低免疫原性、無排斥反應、無倫理問題等優點,且在一定條件下可誘導分化為神經樣細胞、胰島素β細胞、生殖細胞等。目前,2型糖尿病傳統幹預方法包括口服和注射抗糖尿病藥物, 可以減輕高血糖症或暫時改善目標組織中胰島素敏感性, 但藥物既不能逆轉胰島素抵抗,也不能逆轉進展性和必然性β細胞功能障礙。因此,研發出能夠逆轉胰島素抵抗及進展性和必然性β細胞功能障礙新方法,是糖尿病幹預研究的關鍵所在。
  • 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後備軍
    胰島素抵抗又稱糖耐量異常,是糖尿病的預備軍,如果控制的好,也可能終身都是預備軍,轉不了正,如果控制不好,那整編成為糖尿病正規軍只是時間的問題。 胰島素是體內唯一的一種降糖激素,它像開關一樣打開身體的細胞,使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並在細胞中燃燒為身體供能。有時,這個開關會失靈而打不開,或操作失控,葡萄糖就會積聚在你的血液中,即使分泌再多的胰島素,因開關閉鎖釋放不出來,血糖也降不下來。
  • 打胰島素,須牢記「三大紀律」
    核心提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較長者,胰島素治療可能是最佳的、必需的保持血糖正常的措施。注射胰島素的患者還應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堅持飲食控制和運動 、堅持飲食控制和運動、警惕低血糖反應。   已有多項研究證實,對於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較長者,胰島素治療可能是最佳的、必需的保持血糖正常的措施。
  • 那些關於2型糖尿病流行的誤區,看看你中了幾個?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面對這些建議或者民間偏方,有時還真的是摸不著頭腦,有些還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直接全盤接受了,這顯然不符合我們對2型糖尿病的護理和治療的正確做法。 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盤點一下那些關於2型糖尿病的誤區,看看這些誤區中,你中了幾個呢?
  • 中國糖尿病患者怎樣正確胰島素治療?
    胰島素的使用是多數糖尿病患者的必然趨勢中國糖尿病患者全球最多1,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數約1.298億,平均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2。但我國糖尿病血糖控制狀況不佳,TIDE研究顯示,糖尿病知曉率為43.3%,治療率為49.0%,控制率為49.4%2。
  • 血糖控制多少是理想血糖?減少血糖波動如何打胰島素?醫生告訴你
    糖友們如果好好控制血糖,其實基本上是可以做到以上所提到的範圍;但如果沒有好好控制,血糖就會像過山車似的,會出現較大的起伏,這時候如果沒吃東西,空腹血糖可能就超過11.1mmol/L,吃完飯後可能會上升到16.7mmol/L,或者達到22.2mmol/L,甚至超過33.3mmol/L,這就可能會出現生命危險了。
  • 索格列淨治療2型糖尿病結果公布 賽諾菲與Lexicon「鬧分手」
    編譯:newborn賽諾菲近日公布了降糖藥Zynquista(sotagliflozin,索格列淨)Insynchrony臨床項目治療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的三項III期臨床研究的頂線結果:——SOTA-MET研究:在服用二甲雙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開展,結果顯示,治療第26周,與安慰劑組相比
  • 醫藥研發動態|口服胰島素為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
    FDA的批准是基於該藥的III期臨床項目TONES(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Narcolepsy Excessive Sleepiness,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和發作性睡病的過度嗜睡)的數據。該項目包括4項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研究數據表明,Sunosi治療與發作性睡病和OSA相關的EDS效果優於安慰劑。
  • BEYOND III研究揭密:2型糖尿病患者最佳空腹血糖目標多少合適? |...
    醫脈通現場報導,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胰島素類似物的基礎胰島素實踐之道
    但在治療的過程中,全面控制靶器官損傷風險最困難的問題之一仍是血糖,其中主要包括血糖控制是否達標,低血糖風險是否增加以及超重肥胖者體重是否增長,這三個問題已然成為血糖長期管理中的共性話題,本文就將圍繞這三方面內容展開。
  • 甘精胰島素-300 或將開啟糖尿病治療新時代
    近期,針對這一問題,來自美國的 Dailey 和 Lavernia 兩名研究人員通過對新型長效胰島素——甘精胰島素 300 個單位/mL(Gla-300)進行藥代動力學(PK)和藥效學(PD)研究以及 EDITION 臨床實驗系列研究,發現 Gla-300 具有更強大的優勢,並將相關文章通過同行評定,不久便會公之於眾。
  • 降血糖糖、改善β細胞功能和胰島素抵抗,糖尿病治療迎來新的曙光
    轉自《國際糖尿病》原標題:從機制到臨床,GLP-1RA引領糖尿病管理新變革編者按:隨著人類對糖尿病疾病的不斷認識,臨床治療的需求不斷演變。從胰島素的發現,到T2DM核心缺陷的研究——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和胰島素抵抗,再到血糖水平、降糖藥物與糖尿病遠期併發症的相關性探討,T2DM治療的理念不斷完善。
  • 通過飲食控制擺脫2型糖尿病
    在臨床上,醫生常常喜歡用「五駕馬車」理論來告訴患者:糖尿病的治療關鍵是五個方面,即飲食控制(管住嘴)、運動鍛鍊(邁開腿)、健康教育、自我監測,以及藥物治療。一共有298名2型糖尿病患者直接參與其中。這些糖尿病患者均為肥胖人群,年紀在20~65歲之間,體重指數在27~45之間,糖尿病病史在6年內,且沒有使用胰島素,均為降糖藥治療。(注釋:體重指數是衡量肥胖的一種計算方法,即體重 ÷ 身高的平方,正常18.5~23.9)。
  • 世界糖尿病日 盤點近些年那些突破性的糖尿病研究進展
    領導這項研究的研究者Rinki Murphy獲得了紐西蘭健康研究委員會資助的14.9萬美金用於進行益生菌對前期糖尿病的研究;他表示,有效抑制前驅糖尿病進展成為2型糖尿病非常關鍵,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通過生活方式的幹預措施來進行抑制。特定的益生菌菌種抑制2型糖尿病的效應可以幫助有效降低妊娠糖尿病的發生,並且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及機體體重情況。
  • 臨床有哪些常用的胰島素類似物?
    胰島素類似物就是利用重組 DNA 技術,通過對「人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進行修飾生成新的胰島素類似物,而該類似物可以模擬正常胰島素分泌和作用的一類物質,它們具有與普通胰島素不同的結構、理化性質和藥動學特徵。本期問答:臨床有哪些常用的胰島素類似物?分別有哪些注意事項?
  • 糖尿病治癒新希望:重塑胰島素敏感度
    目前糖尿病還沒有治癒的手段,但是新的消息來了:可以通過重塑胰島素敏感度來治癒2型糖尿病,未來可期!我國目前擁有1.164億(未計入港澳臺數據)糖尿病患者,位於世界首位。根據調整年齡因素之後的統計結果,中國大陸的成年糖尿病發病率接近10%,亦遠超其它國家與地區。糖尿病2型居多,對個人、家庭、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治療了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