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糖尿病問題的朋友,認為只要打上「胰島素」,其他就不用管了,想吃啥就吃啥,口渴就喝甜飲料,反正胰島素會調節血糖的,這樣的做法真的靠譜嗎?我們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點胰島素以及糖尿病的研究近代歷史,從歷史上逐漸加強認知的角度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這樣的一種想法和認識,其實還停留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對於糖尿病的認識上,在1921年班廷發明胰島素之前,對於糖尿病特別是1型糖尿病,人們基本是沒有辦法治療的,醫生們採取各種各樣的方法幫助病患控制血糖,比如飢餓療法等等,但通常都很難阻止糖尿病人的早亡,後來糖尿病人迎來了曙光,胰島素的發明,大大提高了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率,也使得糖尿病人的壽命延長成為了現實,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1923年糖尿病的發明者班廷和麥克勞德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胰島素髮明的前十幾年中,很多人包括很多醫學專家都認為,糖尿病的問題已經被徹底「解決」了,而解決治癒糖尿病的藥物就是「胰島素」,這也正是現在某些朋友的想法,打了胰島素了,為啥還要控制飲食?但在隨後的十幾年中,科學家們發現,雖然胰島素能夠有助於血糖的控制,但糖尿病人的併發症並沒有真正的消失,而胰島素注射給藥造成的用藥不良反應風險,低血糖風險等等,也同樣存在和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因此,人們逐漸認識到,胰島素的確是一種加強血糖控制的良藥,也是提高糖尿病患者預期壽命的重要裡程碑,但單靠胰島素並不能解決糖尿病人全部的問題。
隨著醫學的不斷年發展,隨著對糖尿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曾經有對於糖尿病併發症的兩種不同觀點一直在激烈碰撞著,一種觀點認為,不管是否用藥,不管是否能夠有效地控制好血糖水平,糖尿病的併發症都是不可避免的,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通過嚴格的自我管理和血糖控制,糖尿病的併發症的發生是可以得到預防和延緩發生的,這兩種觀點都有各自的專家支持,一直爭論不休。
一直爭論不休的原因,是那時候沒有詢證醫學的觀念,沒有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數據來證明到底哪種觀點是正確的。隨後為了證明這個問題,英國和美國分別開展了兩項針對這個問題的大型糖尿病研究,英國的研究叫UKPDS研究,而美國的研究叫DCCT研究。英國UKPDS研究結果表明,平均隨訪10年,發現糖化血紅蛋白每降低1%,微血管併發症的風險降低35% ;於10年後開始的美國DCCT研究,在1993年公布結果:經過7年的強化血糖控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病和神經病變的進展顯著降低,於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這兩項研究的結果,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嚴格控制血糖可改善預後,可以降低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和發生風險,結束了有關糖尿病併發症是否可以預防這個核心問題長達50年的爭論。
糖尿病到底如何嚴格控制血糖呢?是不是每天打胰島素就夠了?當然不是的,嚴格控制血糖,除了要合理用藥以外,還有更重要的2個方面,一是飲食上的加強控制,另一個方面是加強運動上的消耗。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應該長期應用以控制血糖,而對於更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應該遵循這樣的一個順序,首先是加強生活上的調理幹預,通過控制飲食和運動來加強血糖控制,如果通過控制飲食和運動方面的生活幹預,無法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達標,可以考慮口服相關藥物來加強血糖控制,如果聯用2到3種口服藥物,仍然無法有效控制血糖的情況下,才考慮用胰島素來加強血糖的控制。
飲食控制和加強運動是控制血糖的基礎,這樣的生活幹預,不論是否用藥,都應該以此為基礎,之所以要求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飲食和運動控制血糖,是糾正身體能量過剩的生活基礎,是控制好血糖,保持血糖平穩的基礎,也是降低降糖藥使用量,減少藥物不良反應風險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對於身體的全面健康獲益,以及糖尿病心血管、微血管併發症的發生風險預防也是極其重要的。
舉個例子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比如說有的朋友,通過打胰島素,確實能夠控制住血糖,天天吃肥肉,不運動也不會使血糖升高,但長期這樣下來,血糖不高了,血脂也會一步步的高上去,血脂代謝出現異常,同樣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如果能夠積極的控制飲食,不但對血糖代謝有幫助,不用打那麼多胰島素,對於血壓、血脂的控制同樣也是有一定輔助作用的,會全方位地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這樣的健康飲食的保持,才是正確的調理血糖的態度。
總而言之,如果認為糖尿病人吃了藥,或者是打了胰島素就萬事大吉,完全不用控制飲食,想吃就吃想喝就喝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這樣的做法也是不可能真正的平穩控制血糖,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發生風險的,如果您身邊有這樣的朋友,不妨和他聊聊胰島素的發展史和糖尿病的這些研究歷史,或許你的介紹,會讓他更加重視血糖的生活調理,進一步的加強自身的血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