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十二集*
(本文共 1410字,閱讀大約 5分鐘)
「禮之用,和為貴」,這個禮就是講規矩,不能亂。但是同時在講禮、講規矩的同時應該以和為貴。那麼中國古人通常用體、相、用來解釋一個事情。那麼這個禮的體,就是它的本體是什麼呢?就是敬;禮之相就是它的表現形式,是儀;而禮之用,主要就是和。也就是說這個禮的根本是從內心表示出的一種恭敬心。那麼內心的恭敬怎麼樣通過形式來表達出來呢?那就是外在的儀,禮儀的儀。所以通過各種規矩、儀式才能夠表達出內心的恭敬。
比如說我們《弟子規》就是最基本的禮,上面有一句話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那麼這個「長者先,幼者後」就是一種形式,通過這一個形式表達出自己對長輩父母,老師的恭敬。
現在我們不講這個禮了,在飲、食、坐、走等方面,都是孩子先吃、孩子先走,這個孩子就成了小公主、小皇帝,沒有感恩之心了。父母為他付出了多少,他都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這個孩子教不好就是因為,沒有了這一個禮儀表達出內心的恭敬和感恩。
像我們學《弟子規》,學傳統文化的人都見面要行鞠躬禮。很多的現代人看了之後就不理解,說都什麼時代了還要行鞠躬禮,現在都講平等了,為什麼我要給你鞠躬啊?因為人生來都有一種傲慢之心,即使是貧窮得如乞丐的人,他躺在大街上看到那些豪華的車子走過,都會說:「哼,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有幾個臭錢嗎?」我們想一想,即使貧賤到乞丐地位的人,他還有傲慢之心,更何況我們一般人呢?更何況有一點學問、官位、財富的人呢?
傲慢之心會很容易表現出來。所以通過這一個鞠躬禮,把自己最尊貴的頭給低下去,折服了一個人的傲慢之心。所以現在的人學西方的平等覺得這個禮很難接受了,實際上他不知道通過這一個「禮」培養了一個人內心的恭敬。
那麼在日本人那裡,他把我們中國人的禮儀學的淋漓盡致。你看現在日本人見面,人與人之間問好都是九十度的鞠躬禮,結果日本的民族被稱為世界上形象最好的民族。那麼這個原因就是他們把我們的禮保持下來,一直運用在他們的生活之中,而我們自己卻把自己的禮給丟掉了,像在青島有一位企業家就給我們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他們企業學習了《弟子規》,結果上上下下的員工都是相敬如賓,見面都是九十度的鞠躬禮。結果有一次,外國的企業家來參觀他們的企業一進門的時候,這個門衛就恭恭敬敬地給這個外國人行了一個九十度的鞠躬禮,結果這個外國人進來參觀之後就非常的感嘆,覺得這個企業治理得這麼好,氣氛這麼和諧。他就問,他說你們企業有多少人是日本人呢?這個老闆很激動,因為他很愛國,他說我們企業沒有一個人是日本人,我們全都是中國的員工。那一個外國人就不理解了。他說那我進門的時候你們那個門衛所行的禮可是一個標準的日本人的禮呀。這下老闆更激動了,他就把《弟子規》找出來了,他說你看我們《弟子規》上就有這樣的說法,說「揖深圓,拜恭敬」,而這個《弟子規》都是總結古聖先賢的禮,說明我們這個鞠躬禮自古有之,日本人的禮全是從中國人這學來的。
但是遺憾的是,在我們中國看不到禮儀之邦的這種景象了。你要學禮要到哪裡去呢?你要到日本那裡、到韓國那裡尋找中國人的禮儀。所以有人去日本留學到了一些非常偏僻的鄉村,說這個民風特別的淳樸,真的是古代人所說的好像有點大同世界的味道。他們賣菜的人不需要有人在那兒看著,只是把這個菜上寫上一個標籤,這個菜多少錢,然後把一個錢罐放在旁邊,誰想買這個菜自己放錢、自己找錢就好了。結果怎麼樣呢?沒有人說拿了菜不付錢的,那麼這是靠什麼來取得的效果呢?這就是靠禮教化的結果。
*內容來源《群書治要》學習網*
小故事 大智慧 學習傳統文化 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