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的基本知識

2021-02-07 每天一堂易經課

一、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勞動實踐中通過觀察與思考而創立的一種影響很大的哲學思想觀念。它是一種自發的唯物論,並具有辯證法的初步思想因素。陰陽五行,是我國人民所特有的一種學說,這一學說,早在夏朝時期便已形成。用來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陰陽與五行是兩個概念,茲分述於下。


(一)陰陽


陰陽學說將宇宙間萬物分為相互關聯而又對立統一的陰陽兩方面。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和發展變化,全在於陰陽兩方面的運動與轉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為陽,地為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人處於天地之間,同樣也用以解釋人體變化。《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中說:「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如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以臟腑中分陰陽,心、肝、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為陽。陰陽現象可用於解釋自然界與社會的所有現象,例如明與暗、寒與熱、日與月、晝與夜、內與外、上與下、動與靜、黑與白、快與慢、雄與雌、強與弱、數與遲、厚與薄、清與濁等都是陰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然而,陰中亦有陰,陽中亦有陽,以陰陽中可再分陰陽。如《素問·金匱真言論篇》中說:「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陰陽互根,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陽生則陰長,陽主殺,陰主藏,陽主熱氣化,陰主寒凝而成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二者必須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即所謂:孤陽不生,獨陰不長。無陽亦無所謂陰,無陰亦無所謂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此即陰陽互根之意。


陰陽在不斷變化中,相互更換,「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以達到相對的動態平衡。如一年四季,寒暑更迭,動而不息,陰陽相錯,變由生也。熱甚則轉為寒,寒勝則轉為熱,陽主熱,陰主寒,故陰極則可轉變為陽,陽極則可轉變為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如《素問·陰陽應象天論篇》中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此即所謂陰陽消長或相互轉化之意。


(二)五行


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唯物辯證觀,它和陰陽學說一樣,都是祖國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五行者,即用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來闡釋自然界和人體的變化規律。五者之運行,各有其特性,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彼此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不斷運動,不斷變化,但始終維持一定的規律。


宇宙間萬物皆可有五行屬性,而事物的五行屬性,並不等於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根據其屬性及變化規律,將事物的性質和作用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屬性。例如事物與木性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火等。五行歸屬見表2-1。

五行之間不斷運動變化,以相生相剋的聯繫方式以維持或闡釋事物的協調平衡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相乘和相侮,來探索和闡釋事物之間的協調平衡被破壞的相互影響,這即是五行生剋乘侮的意義(圖2-1)。


圖2-1 五行相生相剋與五行相乘相侮


相生: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生的關係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具有戰勝或克制和制約的作用。克的關係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中之每一行,有生我之行,我所生之行,也有克我之行,和我所克之行。如五行之「木」,生木之行是水,木所生之行是火;克木之行是金,木所克之行是土。如此各有生與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依存、制約,使事物運行不息。《景嶽全書》中說:「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必須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運化不息,相輔相成。」


五行運行,除有上述正常的生克關係,尚有反常的乘侮關係。


相乘:「乘」有乘虛侵襲之意。相乘是相剋得太過,超過正常的制約程度,是事物間的關係失卻了正常協調的一種表現。


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強凌弱之意。相侮是相剋的反向,即反克,是事物間關係失卻正常協調的另一種表現。即本來是自己所能克勝的,卻反而被它克勝,其規律與相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時應該是土克水,若土氣虛弱時,或水腫泛濫,水就反過來侮土。




二、天幹地支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是古代用來記述年、月、日、時遞變的符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謂之天幹或謂十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字,謂之地支或謂十二支。兩者合稱謂之幹支。


十天幹、十二地支可以分為陰陽,並與五行相配。如以幹支合言之,則天幹為陽,地支為陰。就以天幹而言,則幹序數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如甲、丙、戊、庚、壬五者的序數分別為1、3、5、7、9,故為陽;乙、丁、己、辛、癸五者的序數分別為2、4、6、8、10,故為陰。十二支亦如此,子、寅、辰、午、申、戌六者的序數分別為1、3、5、7、9、11,故為陽;醜、卯、巳、未、酉、亥六者的序數分別為2、4、6、8、10、12,故為陰(表2-2)。


表2-2幹支序數與陰陽屬性

幹支配五行的原則是: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此為十天幹配五行;寅卯屬木,巳午屬火,辰未戌醜屬土、申酉屬金、亥子屬水。此為十二地支配五行。


幹支相配即幹支合用,其原則必須是:陽幹配陽支,陰乾配陰支。陽與陽合,在日為陽日,在時為陽時;陰與陰合,在日為陰日,在時為陰時。如甲與子配合為甲子,甲為陽幹,子為陽支;又如乙與醜配合,乙為陰乾,醜為陰支等。


所謂幹支合用,即十天幹與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由於天幹起於甲而終於癸,計有十數;地支起於子而終於亥,計有十二數。天幹與地支配合輪轉,直到第二次甲子重見時,天幹共輪轉6次,地支輪轉5次,即天幹10×6=60。地支12×5=60,環周共須六十數,稱為六十甲子(表2-3)。


表2-3 六十環周順序


幹支學說在中醫學中,不僅取其計時的作用,還用於陰陽五行配屬、說明臟腑氣血變化情況、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診斷治療等。如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等按時取穴針刺法。至目前為止尚無其他計算方法來取代。可見,研究時間針法必須了解幹支計時的內容和應用。


十天幹不但與地支相配合,作為年、月、日、時的代表符號,而且還作為臟腑經脈的代號。因為臟腑經脈有五行屬性之分。故必須與五行聯繫在一起。如膽與肝分屬甲木、乙木;小腸與心分屬丙火、丁火;胃與脾分屬戊土、己土;大腸與肺分屬庚金、辛金;膀胱與腎分屬壬水、癸水。此外,三焦為「陽氣之父」,寄屬於壬;心包為「陰血之母」,寄屬於癸(表2-4)。


表2-4 十二經納天幹

十二地支配合臟腑經脈是根據人體各經氣血流注的規律性,將十二時辰的每一個時辰配屬一經,如肺經的氣血流注時間是寅時,大腸經是卯時,……肝經是丑時,周而復始,循環流注,於寅時再返回肺經。


五門十變屬幹支學說內容之一,主要是由陰陽相合,剛柔相配的原則發展而來,即將十天幹演變為五種相合的形式,或稱夫妻穴配合法。即合而為五,分之為十。系根據「河圖」之數,一、二、三、四、五是生數,六、七、八、九、十是成數,又稱為五行生成數。天幹中的陽幹與陰乾,按順序隔五相合。如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在子午流注中用於合日互用開穴。





三、子午流注開穴的主要特點和規律

(一)重見及重見穴


如甲日膽經值日,從甲日戌時開足竅陰起,接著丙子、戊寅、庚辰、壬午,至甲申時,當兩個甲重逢,就叫做「重見」,此時所開的穴叫做「重見穴。」


(二)返本還原


因為陽經都有一個原穴,按子午流注的規定,每當開輸穴的同時要開值日經的「原穴」,此即稱為「返本還原」。如在乙日的戊寅時開胃經輸穴陷谷,這時的主經仍是甲日的膽經值日,而膽經的原穴是丘墟,所以丘墟應在乙日戊寅時與陷谷同時開穴。陰經無原穴,則以主經的輸穴代替,如丙日己丑時開足太陰脾經的輸穴太白,此時正是主經原穴返本還原的時間,這時的主經仍是乙日的肝經值日,因肝經無原穴,則以輸土穴太衝代之,故在丙日己丑時太衝和太白同時開穴。又如丁日庚子時開大腸經輸穴三間,這時的主經仍是丙日的小腸經值日,而小腸經的原穴是腕骨,所以腕骨應在丁日庚子時與三間同時開穴。


(三)氣納三焦


三焦主氣,屬陽,凡是陽經值日,它的重見穴都是三焦經的五輸穴。陽幹注腑,如此配屬,稱之為「氣納三焦」,如甲日甲戌時以開膽井竅陰,至戊寅時,正當胃俞,開陷谷穴,而又並過膽原開丘墟穴,重見甲申時,氣納三焦,開三焦經滎穴液門(屬水),甲屬木,水能生木,稱為甲合還原化本。


(四)血納包絡


包絡主血,屬陰,凡是陰經值日,它的重見穴都是包絡的五輸穴。陰乾注髒,如此配屬,稱之為「血納包絡」,如乙日乙酉時以開肝井大敦,至己丑時,正當脾俞,開太白穴,而又並過肝原開太衝穴,重見乙未時,血納包絡,開包絡經滎穴勞宮(屬火),乙屬木,木能生火,稱為肝經母子相生穴。


(五)母子相生


按照子午流注的開穴規律,不論經脈或是輸穴之間,都必須嚴格遵循五行中母子相生關係。如陽經膽經甲木生小腸經丙火;陰經肺經辛金生腎經癸水。在輸穴上,如陽井金生陽滎水,陰井木生陰滎火等。天幹、臟腑、五行的配屬見表2-5。


表2-5 天幹、臟腑、五行的配屬

附:《針灸大成》「十二經納天幹歌」


甲膽B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


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


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


(六)井穴首開規律


天幹屬陽、地支屬陰,陽主進,陰主退。日天幹從第一個陽幹「甲日」開始,依次往下推為「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時辰則從最後一個陽時「戌」開始,依次倒推為「酉時、申時、未時、午時……」按此規律「甲日甲戌時,乙日乙酉時,丙日丙申時,丁日丁未時……」均為當日首開井穴的時間(表2-6)。如甲日甲戌時,甲木屬陽,代表膽經,故膽經則為甲日的主經,又因為此時正是首開井穴的時間,故在甲日甲戌時開足少陽膽經的井穴竅陰。又如乙日乙酉時,乙木屬陰,代表肝經,故肝經為乙日的主經,此時正是首開井穴的時間,故在乙日乙酉時開足厥陰肝經的井穴大敦。依次類推(表2-6)。


表2-6 子午流注納甲法開井穴時辰

(七)經生經、穴生穴的意義及應用原則


在每一天取井穴之後,即可按經生經,穴生穴的原則來開井、滎、輸、經、合穴。


例如甲日甲戌時開膽經井穴竅陰後,接著在下一個陽時丙子時開小腸經滎穴前谷。因膽屬甲為陽木,小腸屬丙為陽火,木能生火,因此就體現了經生經的原則。膽經為陽經,其井穴竅陰屬金,而小腸經滎穴前谷屬水,金能生水,這體現了穴生穴的原則。以下可按此原則取輸、經、合穴,見表2-7、2-8。


表2-7 甲膽主氣日開穴


表2-8 B肝主氣日開穴

(八)子午流注經穴合日互用


陽日陽時開陽穴,陰日陰時開陰穴,若陽日遇陰時,陰日遇陽時,則出現閉穴。因為閉時氣血正值衰絕,不是氣行未至,就是氣行已過(指某經在某時的氣血流注情況),不得誤刺或妄刺。在這種情況下,按照五行生化規律,可借用合日同一個時辰的穴位(表2-9)。即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如甲日可與己日的穴位互用,如甲日辰時閉穴,可借用己日辰時的支溝穴;如乙日的丑時閉穴,可借用庚日丑時的少海穴。但是,屬於「返本還原」的原穴是不能互用的,如:丘墟、合谷、衝陽、京骨、腕骨、陽池等。關於子午流注的開穴見表2-10、表2-11,圖2-2至圖2-6。


表2-9合日時辰幹支

表2-10子午流注逐日按時開穴表

(續 表)

註:表中「( )」內的穴位為「返本還原」的原穴;帶有「△」格中的穴位是單氏按照1、4、2、5、3、0規律所補的


表2-11子午流注日時穴對照表

(續 表)




圖2-2 子午流注納幹(甲)法,甲己日時間針法開穴圖


註:從外數起第一圈係指時辰幹支,第二圈係指甲日幹開穴,第三圈係指己日幹開穴,第四圈係指增開穴


圖2-3 子午流注納幹(甲)法,乙庚日時間針法開穴圖


註:從外數起第一圈係指時辰幹支,第二圈係指乙日幹開穴,第三圈係指庚日幹開穴,第四圈係指增開穴


圖2-4 子午流注納幹(甲)法,丙辛日時間針法開穴圖


註:從外數起第一圈係指時辰幹支,第二圈係指丙日幹開穴,第三圈係指辛日幹開穴,第四圈係指增開穴


圖2-5 子午流注納幹(甲)法,丁壬日時間針法開穴圖


註:從外數起第一圈係指時辰幹支,第二圈係指丁日幹開穴,第三圈係指壬日幹開穴,第四圈係指增開穴


圖2-6 子午流注納幹(甲)法,戊癸日時間針法開穴圖


註:從外數起第一圈係指時辰幹支,第二圈係指戊日幹開穴,第三圈係指癸日幹開穴,第四圈係指增開穴有△符號者(僅癸日有增開穴)


附:《針灸大成》「十二經之原歌」


甲出丘墟乙太衝,丙居腕骨是原中。


丁出神門原內過,戊胃衝陽氣可通。


己出太白庚合谷,辛原本出太淵同。


壬歸京骨陽池穴,癸出太溪大陵中。


附: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


甲日戌時膽竅陰,丙子時中前谷滎。


戊寅陷谷陽明俞,返本丘墟本在寅。


庚辰經注陽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尋。


甲申時納三焦水,滎合天幹取液門。


乙日酉時肝大敦,丁亥時滎少府心。


己丑太白太衝穴,辛卯經渠是肺經。


癸己腎宮陰谷合,乙未勞宮火穴滎。


丙日申時少澤當,戊戌內庭治脹康。


庚子時在三間俞,本原腕骨可祛黃。


壬寅經火崑崙上,甲辰陽陵泉合長。


丙午時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細詳。


丁日未時心少衝,己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淵神門穴,癸丑復溜腎水通。


乙卯肝經曲泉合,丁巳包絡大陵中。


戊日午時歷兌先,庚申滎穴二間遷。


壬戌膀胱尋束骨,衝陽土穴必還原。


甲子膽經陽輔是,丙寅小海穴安然。


戊辰氣納三焦脈,經穴支溝刺必痊。


己日巳時隱白始,辛未時中魚際取。


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內踝比。


丁丑時合少海心,己卯間使包絡止。


庚日辰時商陽居,壬午膀胱通谷之。


甲申臨泣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歸。


丙戌小腸陽穀火,戊子時居三裡宜。


庚寅氣納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時少商木,癸巳然谷何須忖。


乙未太衝原太淵,丁酉心經靈道行。


己亥脾合陰陵泉,辛丑曲澤包絡準。


壬日寅時起至陰,甲辰膽脈俠溪滎。


丙午小腸後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尋。


三焦寄有陽池穴,返本還原是的親。


戊申時註解溪胃,大腸庚戌曲池真。


壬子氣納三焦寄,井穴關衝一片金。


關衝屬金壬屬水,子母相生恩義深。


癸日亥時井湧泉,乙丑行間穴必然。


丁卯俞穴神門是,本尋腎水太溪原。


包絡大陵原井過,己巳商丘內踝邊。


辛未肺經合尺澤,癸酉中衝包絡連。


子午截時安定穴,留傳後學莫忘言。


附:子午流注逐日按時開穴趣味歌


甲己子時去陽輔,甲己丑遇正行間。


甲己寅到小海邊,卯入神門陵溪還。


甲己之辰尋支溝,甲己巳商隱白看。


甲己正午經陽溪,甲己未撈澤中魚。


甲己申時委中開,甲己中衝雙太酉。


甲己戌走足竅陰,甲己亥時是中封。


乙庚之子前谷延,乙庚丑時少海連。


乙庚陷谷丘墟寅,乙庚見卯間使安。


乙庚辰陽溪商陽,乙庚巳時開經渠。


乙庚中午委通谷,乙庚未到太溪岸。


乙庚液門申臨虎,乙庚酉時築大敦。


乙庚時戌陽穀中,乙庚聞亥入少府。


丙辛子行足三裡,丙辛丑笑太白衝。


丙辛寅來觀天井,丙辛少商卯經渠。


丙辛之辰到崑崙,丙辛己陰然谷峰。


丙辛當午足臨泣,丙辛勞宮未淵衝。


丙辛之申皆少澤,丙辛客酉靈道歸。


丙辛戌支入內庭,丙辛亥至陰陵泉。


丁壬貴子三間腕,丁壬醜渡曲澤灘。


丁壬寅至陰崑崙,丁壬卯去然谷澗。


丁壬辰陽陵泉俠,丁壬巳時太衝寒。


中渚後溪京陽午,丁壬未來亦少衝。


丁壬單申來解溪,丁壬聚酉大都走。


丁壬戌時走曲池,丁壬太淵亥神門。


戊癸子時將關衝,戊癸遇醜要復溜。


戊癸寅來使溪轉,戊癸卯時曲泉遊。


戊癸辰賓到後溪,戊癸巳望大陵寬。


戊癸當午正厲兌,戊癸未經商丘山。


戊癸之申有二間,戊癸尺澤酉時現。


戊癸束骨衝陽戌,戊癸亥時赴湧泉。


註:此歌訣根據表2-10內容編寫而成,歌中有關日時天幹及穴位等可參考表中所示。歌中每一句中均以日幹為首,如熟記之後,可以一誦便知何日何時應開何穴,並且是以合日互用穴為主體,更便於臨證按時取穴。但是,特別要注意:凡是「返本還原」的原穴是不能互用的,如歌中曰:「丁壬貴子三間腕」,即知逢丁日或壬日的子時應開三間穴和腕骨穴,可是,這兩個穴位只是丁日的開穴,況且腕骨穴又是丁日的「返本還原」的原穴,不能在壬日的子時互用,所以在學習的同時,一定要分清「原穴」的所屬之日。





四、年、月、日、時幹支計時簡易速算法


子午流注按時取穴法是子午流注學說的重要內容之一,子午流注學說又是中國古典時間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幹支計時的方法是中醫針灸學科中子午流注按時取穴的主要依據,尤其是「納甲法」與「靈龜八法」,如若離開幹支計時就無法取穴了。所以,對於幹支計時的推算和應用在醫學領域中,特別是對中醫時間醫學就更為重要。然而,由於它應用的是古代幹支計時法,推算方法極為複雜,難於掌握,往往令人望而生畏,所以直接阻礙了它的應用和發展,為了方便起見,筆者根據前人的經驗,同時結合個人多年的臨床實踐,不斷研究探索,通過整理,設計出一套簡單易學的幹支計時簡易速算法。

在曆法中,用天幹、地支做為計算年、月、日時的方法,稱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它對天文、氣象、曆法、歷史、農業、醫學、氣功等均有很廣泛的用途和實用價值。

幹支是天幹、地支的總稱。我國古代以天為主,故為幹;以地為從,故為支,天和幹相連叫做「天幹」,地和支相連叫做「地支」,天幹有十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稱為十天幹;地支有十二個。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亦稱為十二地支,天幹和地支合起來叫做「天幹地支」,簡稱「幹支」。

幹支的合用,即十天幹與十二地支依次順序相配合,不予重複地各配一個字組合而成,就是以天幹的第一個字「甲」與地支的第一個字「子」相配合為「甲子」,接著為「乙丑」「丙寅」……,至「癸亥」而終止,周而復始。由於天幹為十數,地支為十二數,幹支全部輪用,天幹輪轉6周,地支輪轉5周,共為六十數,故稱為「六十甲子」(表2-3)。

幹支計時是子午流注逐日按時開穴的基礎,因為必須首先確定幹支之後方可以進行按時開穴,所以了解和運用幹支計時是掌握中國古典針法(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的關鍵。

目前所採用的是公元紀年,公曆是以地球繞太陽運動為依據的曆法,亦稱「陽曆」。據測定一個回歸年的實際長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公曆的平年是365天為1年,餘下的5小時48分46秒,累計4年就可以增加1天的時間,這就是每4年閏一次的原因,又如平年的2月份是28天,若逢閏年的2月份則是29天,所以,求閏年的方法,就是根據這個規律來進行計算的,只要是能被4整除的公曆年份,就是閏年。如:1992(年)÷4=498,無餘數,則該年即為閏年,又如:2000(年)÷4=500,亦無餘數,則該年亦為閏年,餘皆類推。

如果弄明白上述道理,對於年、月、日、時幹支的推算規律就有了一個初步概念和認識。

(一)年幹支簡易速算法

年幹支的速算方法,一般來講較為簡便,如果求當年的幹支,只要知道上年的幹支就可以按順序依此類推了,因為年幹支也是根據六十甲子環周序數排列來的。

如求1992年的幹支?

首先必須知道上年(1991年)的幹支是「辛未」,如此按照六十甲子序數往下推,則知1992年的幹支是「壬申」。

但是,如果求某一年的幹支?並且不知道上年的幹支是什麼,就必須用下列公式進行推算。

公式:(所求年數-3)÷60=除不盡的餘數即為所要求的年幹支。

如求1999年的幹支?

即:1999-3=1996,1996÷60=33,餘16。

餘數16即為六十甲子的「己卯」。

故知1999年的年幹支是「己卯」。

因為1996年這個數字中,只有33個60,尚餘16而得。

年幹支的推算方法是根據公元4年時,恰是甲子年,所以公元4年起,減去已經過去的3年,然後再按照六十甲子環周序數的排列相推而得。此法適用於公元4年以後的任何年份。

這種方法如果在計算中出現能夠被60整除的數則為「癸亥」,如1983年,2043年等。

(二)月幹支簡易速算法

月幹支是以農曆計算的,每年12個月,月的十二個地支不變,因為天幹共有十個,所以每年要給12個月的地支補上兩個天幹,共為十二數。

農曆月支的正月是寅,二月是卯,三月是辰,四月是巳,五月是午,六月是未,七月是申,八月是酉,九月是戌,十月是亥,十一月是子,十二月是醜。此即是將十二地支按照其先後順序從寅開始分配,十二個月稱為月建。做為每個月的符號,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這是古人根據觀察七星北鬥所指的方位而定的。

求月幹支的方法,首先必須知道當年的幹支是什麼,再以年幹支的六十甲子序數和所要求的月數來進行推算。

具體方法是:先求月幹,再求月支,幹支相互配合而得。

①求月幹公式:當年年幹支序數×2+當月數(指所要求的月數)=月幹序數。(所得之數如果大於天幹10或它的倍數時,則應減去)

②求月支公式:所要求的月數+2=月支序數。

如求1991年2月的幹支?

已經知1991年的年幹支是「辛未」,六十甲子序數是8。

先求月幹:即8×2+2=18,18-10(天幹序數)=8,(辛)。

故知「辛」即為所求月份的月幹。

然後再求月支:即2+2=4,(卯)。

故知「卯」即為所求月份的月支。

辛與卯配合,即為「辛卯」。

所以,1991年2月的幹支是「辛卯」(指農曆月份)。

另外,求月幹支最簡便的方法,根據以上所述,因為每年的月支是固定不變的,那麼,只有求得月幹就可以了,然後再將幹支配合,即為所求月份的幹支。

如求1994年10月的幹支?

只求月幹,因為1994年的年幹支是「甲戌」,六十甲子序數是11。

即:11×2+10=32,32-30(天幹序數)=2,(乙)。

故知該月月幹的是「乙」,再求月支:已知10月份的固定月支是「亥」。

乙與亥配合即為「乙亥」。

所以,1994年10月的幹支是「乙亥」。

在我國古時候,推算月幹支皆從「寅月」開始,如下歌訣是根據《針灸大成》「八法五虎建元日時歌」改編,以供參考。

甲己之年丙寅首,乙庚之歲戊寅頭,

丙辛之年庚寅上,丁壬壬寅順水流,

戌癸甲寅正月始,六十甲子法中求。

凡是甲年與己年的一月幹支皆起於丙寅,二月為丁卯;乙年與庚年的一月幹支皆起於戊寅,二月為己卯,餘此類推(表2-12)。

(三)日幹支簡易速算法

日幹支的推算,如果採用農曆較為困難,因為農曆每逢閏月時,一年就要多出1個月,即成為13個月,同時大小月的日數很不固定,而公曆每逢4年才閏一次,每年的大小月日數是固定不變的,如:1、3、5、7、8、10、12月皆為大月,2、4、6、9、11月皆為小月,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唯有2月是28天(平月),閏月是29天,如此,對於推算日幹支就比較方便了(圖2-7)。

表2-12月幹支速查表

說明:如查2007年農曆6月的月幹支,已知該年的天幹為丁,首先從表頭的堅欄「年幹」中查到「丁」,然後在該橫欄內找到6月,在橫堅相交處,即可找到該月的幹支是「丁未」。

推算日幹支的方法是以元旦幹支為基礎,用它做為基數,加上所要求的日數,然後再加上或減去各月份中各自不同的常數,將計算出的得數再減去天幹、地支的環周序數,所餘之數即為所求的日幹支序數,這是平年日幹支的推算法,若逢閏年,因為2月份比平年的同月多1天,所以應從3月份開始,在所求的得數上再加1,即為閏年所求日數的幹支序數。

如求1991年9月14日幹支?

1991年為平年,元旦幹支為「辛未」,天幹辛的序數是8,地支未的序數亦是8,9月份幹支常數各加2,再分別加上欲求的日數,最後分別減去幹支環周序數即得。

即:8+2+14=24,如果得數大於天幹的周轉數時,則應減去,或減去它的周轉倍數,如:24-20=4,

序數4的天幹為「丁」。

如果得數大於地支的周轉數時,則應減去,或減去它的周轉倍數,如:

再算地支序數,即:8+2+14=24,

24-24=0,序數0的地支為「亥」。


圖2-7 日幹支速算盤

使用說明

本盤從外數第一圈是公曆年份及基數,第二圈是公曆月份及基數,第三圈是公曆日數,第四圈是六十幹支環周序數。使用時將盤左右轉動,以年份基數對準月份基數和所求的日數,相加之和等於六十幹支序數,即為所求的日幹支。如求2000年10月25的日幹支,即54+34+25=113,113-60=53。故知該日幹支為「丙辰」。說明:54為2000年基數,34為10月基數(閏年),25為日數,60為幹支序數,若相加之和大於60時,則應減去,53是所求日幹支序數。

年基數格中△為閏年。

丁與亥相配合為「丁亥」。

故知1991年9月14日的幹支為「丁亥」。

如求1992年9月20的幹支?

1992年是閏年,元旦幹支為「丙子」,天幹丙的序數是3,地支子的序數是1,9月份幹支常數各加2,凡閏年再各加1,然後再分別加日數20,最後分別減去幹支序數即得。

即:3+2+1+20=26,如果得數大於天幹的周轉數時,則應減去,或減支它的周轉倍數,如:26-20=6,

序數6的天幹為「己」,

再算地支序數,即:1+2+1+20=24。

如果得數大於地支的周轉數時,則應減去,或減去它的周轉倍數,如:24-24=0。

序數0的地支為「亥」,

己與亥相配合為「己亥」。

註:凡天幹10數或它的倍數20、30……,皆為「癸」。地支12數或它的倍數24、26…。皆為「亥」。

故知1992年9月20日的幹支為「己亥」。

附 各月幹支加減常數歌訣

一月五月均減一,二月六月加〇六,

三月減二另加十,四月減一後加五,

七月加〇九加二,八月加一支加七,

十月加二又加八,十一同加三數偶,

臘月加三再加九,閏年要從三月起,

各月加一必須有。

其加減常數見表2-13。

下面談一談元旦幹支是怎樣得出來的呢?

如求某一年的元旦日幹支,即從上年元旦日的幹與支分別往下各推5位(指平年),若逢閏年則往下各推6位即得(表2-14)。

表2-13各月幹支加減常數


表2-14 元旦幹支表(可供52年使用)


比如1989年元旦幹支是「辛酉」,因為是平年,所以將幹支往下各推5位,則知1990年的元旦幹支是「丙寅」。

如求1993年元旦幹支,已知1992年的元旦幹支是「丙子」,因為該年是閏年,所以應將天幹和地支的序數均往下各推6位,即是「壬午」,所以1993年的元旦幹支是「壬午」。餘皆類推。

為什麼平年元旦幹支往下推5位,而閏年元旦幹支則往下推6位呢?

因為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轉做為依據的曆法。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需要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所以平年元旦到下年元旦相差5天,(按六十甲子環周序數計算,60×6=360天,這就是相差5天的簡單道理),餘下的5小時48分46秒,積4年即為1天的時間,所以,凡是閏年的2月要增多1天,因此,時過4年的閏年元旦到下年的元旦相差為6天。這就是平年元旦幹支加5(亦即往下推5位),閏年元旦幹支加6(亦即往下推6位)的道理。

求當年的元旦幹支最簡便的方法,即首先要知道上年12月31日是何幹支?然後再按六十甲子環周序數往下推1天即得。

如求1992年的元旦幹支,必須知道1991年12月31日的幹支為「乙亥」,從此往下推,即為「丙子」。

所以,1992年元旦幹支是「丙子」。餘皆類推。

此外有一種更為簡便的推算日幹支方法,首先必須要牢記當年基數和所求月份的基數,將此兩數相加起來,再加上所求的日數,即是所要求的日幹支序數,若相加之和大於60時,應減去60數。

公式:年基數+月基數+日數=所求的日幹支序數。

①如求1997年6月15日幹支?

因為1997年的年基數是39,6月的月基數是31(平年)。

即:39+31+15=85,85-60(甲子序數)=25,(戊子)。

所以,1997年6月15日的幹支是「戊子」。

②如求2000年4月30日幹支?

因為2000年的年基數是54,4月的月基數是31(閏年)。

即:54+31+30=115,115-60(甲子序數)=55(戊午)。

故知2000年4月30日幹支是「戊午」。

附:年份基數推算法。

年份基數是怎樣推算出來的呢?首先要知道當年的元旦幹支是什麼?以此幹支序數減去1即得(表2-15,表2-16)。

表2-15 逐年幹支基數表





表2-16 各年通用月份基數表


①如求1995年的年份基數

因為該年的元旦幹支是「壬辰」,六十甲子序數是29,

所以,29-1=28,故知1995年的年份基數是28。

②如求2000年的年份基數

因為該年的元旦幹支是「戊午」,六十甲子序數是55,

所以,55-1=54,

故知2000年的年份基數是54。

此外,如果用上年最後的一個日幹支序數,做為當年的年份基數亦可。

①如求1997年的年份基數

即:已知1996年的最後一天(12月31日)的日幹支是「壬寅」,六十甲子序數是39,

故知1997年的年份基數是39。

②如求2000年的年份基數

即:已知1999年12月31日的日幹支是「丁巳」,六十甲子序數是54,

故知2000年的年份基數是54。

附 月份基數推算法

月份基數是怎樣推算出來的呢?

即:求月份基數的公式:上月天數+上月基數=所要求的當月基數。

設:1月份的基數為0,因為1月份是全年的首月,亦無上月,所以1月份的基數應從0開始。

如求2月份的基數。

即:31(1月份的日數)+0(1月份的基數)=31,

故知2月份的基數是31。

或者將上月天數+上月基數-5=所要求的當月基數。

如求1月份的基數,

即:31(12月的日數)+34(12月份的基數)-5(因為平年元旦至下年元旦相差5天)=60,

60-60(甲子序數)=0,

故知1月份的基數是0。

如求2月份的基數,已知1月份的基數為0,

即:31(上月的天數)+0(上月份的基數)=31,

故知2月份的基數是31。

如求3月份的基數,已知2月份的基數為31,

即:28(2月平年的天數)+31(2月份的基數)=59,

故知3月份的基數是59。

若逢閏年時,即從3月份開始,計算時每月須再加1(因為閏年的2月份多一天,時過4年的閏年元旦到下年的元旦相差為6天)。

如求閏年3月份的基數:

即:28(仍按照2月平年日數計算)+31(2月平年的基數)+1=60。

60-60(甲子序數)=0。

故知閏年3月份的基數是0。

如求閏年4月份的基數:

即:31(3月的日數)+59(3月份的基數)+1=91,

91-60(甲子序數)=31,

故知閏年4月份的基數是31。

餘皆類推。

(四)時幹支簡易速算法

因為一日始於半夜的子時,故推算時幹支時,應從子時開始,然後順序相推,按照當日的天幹,當時的時辰地支,依次類推。為了便於推算,必須牢記如下歌訣。

日上起時歌訣

甲己還甲子,乙庚丙子初,丙辛生戊子。

丁壬庚子頭,戊癸起壬子,周而復始求。

即每逢甲日或己日的子時,皆是甲子,丑時是乙丑,寅時是丙寅……,若逢乙日或庚日的子時,皆是丙子,丑時是丁丑,寅時是戊寅……。餘皆類推。

如果從寅時開始算起亦可,然後順序相推,可按當日的天幹、當時的時辰地支,依次類推。如甲日或己日的寅時,皆是丙寅,卯時是丁卯,辰時是戊辰……,戊日或癸日的寅時皆是甲寅,卯時是乙卯,辰時丙卯……。餘皆類推。

附 《針灸大成》「八法五虎建元日時歌」

甲己之首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中,

丙辛便起庚寅始,丁壬壬寅順序求,

戊癸甲寅定時辰,計時幹支記心頭。

註:原歌訣已做刪改。

另外還有一種推算時幹支的方法,比較更為簡便。即可以根據時支固定不變這一規律,如果知道當時的鐘點就可以進行推算了,先求時支,再求時幹。

具體方法是:小時數逢單加3,逢雙加2,皆除以2,即得時的地支序數。

然後再求時的天幹,其方法是:當日的天幹序數減去1,乘以2,再加上時的地支序數即得。

因為十二地支作為時間代詞,一支代表一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2個小時,各時辰的時間位置固定不變,所以根據鐘點數來推算時幹支是比較簡單和切實可行的。

如求某乙日19點的時辰幹支,先求時的地支。即:(19+3)÷2=11,(戌)。所以,19點的時辰地支是「戌」。然後再求時的天幹,因為乙的天幹序數是2,即:(2-1)×2+11=13,13-10(天幹序數)=3,(丙),所以,天幹「丙」與地支「戌」相配合即為「丙戌」。故知某乙日19點的時幹支是「丙戌」。

(五)年、月、日、時幹支簡易速算法的綜合應用

通過學習年、月、日、時幹支簡易速算方法,結合「子午流注逐日按時開穴時辰」,臨床應用時就會得心應手,不但能夠縮短取穴的時間,而且還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達到選取一個時辰開穴平均所用的時間最多只需5秒鐘即可。現將前面已經學過的年、月、日、時幹支簡易速算法,做一綜合複習,舉例如下:

如求1991年12月30日8時,子午流注(納甲法),應開何穴?

先求年幹支:取當年年數減去3,再將餘數除以60,餘數就是所要求的年幹支序數。

即:1991-3=1988

1988÷60=33,餘8,(辛未)

故知1991年的幹支是「辛未」。

再求月幹支:取當年年幹序數乘以2,再加當月月數,即為當月月幹序數,若只用當月月數加2,即為當月月支序數。

即:求月幹:8×2+12=28,28-20(天幹序數)=8,(辛),故知當月天幹為「辛」。求月支:12+2=14,14-12(地支序數)=2(醜),故知當月地支為「醜」,

辛與醜相配合,即為「辛丑」,故知1991年12月的幹支為「辛丑」。

然後求日幹支,求日幹支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方法推算:如已知1991年元旦幹支是「辛未」。

天幹「辛」序數是8,地支「未」序數亦為8。1991年是平年,12月幹加3,支加9,再各加日數即得。

即:8+3+30=41,41-40(天幹序數)=1,(甲),8+9+30=47,47-36(地支序數)=11,(戌),甲與戌相配合,即為「甲戌」,故知1991年12月30日的幹支是「甲戌」。

另一種方法推算:即將當年的年、月基數相加,再加日數即得。

已知1991年的基數是7,12月(平年)基數是34。

即:7+34+30=71,71-60(六十甲子序數)=11,(甲戌),故知1991年12月30日的幹支是「甲戌」。

最後再求時幹支:8時是「辰」時,辰即時的地支,序數是5。

具體推算方法:小時數逢單加3,除以2,逢雙加2,除以2,即得時的地支。

即:(8+2)÷2=5,(辰)

已知時的地支序數,再求時的天幹:即當日的天幹序數減去1,乘以2,再加上時的地支序數即得。

即:(1-1)×2+5=5,(戊),

戊與辰相配合,即為「戊辰」。

故知1991年12月30日(甲戌),8時(戊辰)。

根據「子午流注逐日按時開穴表」(見表2-10),甲日辰時閉穴,故合日互用,甲與己合,可取己日辰時的開穴——支溝。

(六)六十甲子序數換算法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天幹的數目有十位,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目有十二位,依次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和地支依次從頭到尾搭配一次,由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六十定為一個循環,通稱為六十甲子,又稱六十花甲,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至癸亥而止。它們的序數分別是:甲子為1,乙丑為2,丙寅為3……癸亥為60,周而復始。用於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為了能夠隨心所欲地將六十甲子序數對號入座,現介紹一簡易換算法,以供學習參考。

1.已知幹支序數求六十甲子

方法:

①求天幹序數:即幹支序數減去10或它的倍數,其差數即為天幹序數(若干支序數不足10者,不做計算),為了方便快捷,可將幹支序數的個位數定為天幹數。

如:幹支序數是21,21-20=1,1即為甲幹之序數。

若干支序數是35,35-30=5,5即為戊幹之序數。

②求地支序數:即幹支序數減去12或它的倍數,其差數即為地支序數(若干支數不足12者,不做計算)。

如:幹支序數是21,21-12=9。9即為申支之序數。

該申支與上述甲幹搭配,故知幹支序數為21,即是「甲申」的序數。

若干支序數是35,35-24=11,11即為戌支之序數。

該戌支與上述戊幹搭配,故知幹支序數為35,即是「戊戌」的序數。

如:幹支序數是9,已知天幹序數「壬」是9,地支序數「申」亦是9,「壬申」搭配,故知9是六十甲子「壬申」的序數。

若干支序數是60,先求幹序數,60-60=0,再求支序數,60-60=0,0即為「癸亥」序數,那麼,故知60即是「癸亥」的幹支序數。

2.已知六十甲子求幹支序數

方法:

第一步,必須先找天幹的序數,也就是確定幹支序數的個位數。因為任何幹支序數的個位數,都是六十甲子序數的天幹數。如甲為1,乙為2,丙為3……等。(天幹癸的個位數是0)。

第二步,幹支的個位數確定之後,再看它的地支序數;然後再從含有天幹個位數的幹支序數中減去12或它的倍數(幹支數不足12者不做計算)。其差數恰好是該地支的序數,那麼,此幹支序數即是所要求的幹支序數。(差數如果是0,即是地支「亥」)。

具體步驟:

①如求六十甲子「甲午」的幹支序數

已知天幹「甲」為1數,所以該幹支的個位數是1。地支「午」的序數是7。然後從所有含有個位數是1的幹數中減去12或它的倍數。如果差數恰好等於7時,那麼這個數就是所要求的幹支序數。

演算步驟:先取含1個位數的11。因為11小於被減數12,減法不能成立,再取21,21-12=9,因為9不是要求地支「午」的序數,接著再取31,31-24=7,因為7正是地支午的序數,所以「甲午」的幹支序數是31。

②求六十甲子「壬子」的幹支序數

已知天幹「壬」的序數是9,所以將9定為該幹支序數的個位數。地支「子」的序數是1,所以從所含有9的個位數中減去12或它的倍數,其差數如果等於1,此幹支序數即是所求之數。

演算步驟:先取含9的數(能夠減去12的最小個位是9數)如19,19-12=7,29-24=5,39-36=3,以上的差數都不等於1,所以都不是所要求的數,接著再取49,因為49-48=1得數1正好是地支「子」的序數,顯而易見,49就是要求「壬子」的幹支序數。

③求六十甲子「丁酉」的幹支序數

已知天幹「丁」的序數是4,所以將4定位該幹支序數的個位數,地支「酉」的序數是10。

演算步驟:先取14-12=2,24-24=0,以上相減差數都不等於10,所以再取34,34-24=10,由此可見,34即是「丁酉」的幹支序數。

④求六十甲子「己亥」的幹支序數

已知天幹「己」的序數是6,所以將6定為該幹支序數的個位數,地支「亥」的序數是12。(運算時「亥」可以當做0)。

演算步驟:先取大於12含有6的個位數16,16-12=4,再取26-24=2,以上兩式相減之差都不等於0,所以再取36,36-36=0,所以36即是六十甲子「己亥」的幹支序數。

⑤求六十甲子「癸亥」的幹支序數

已知天幹「癸」的序數是12(運算時可以當做0),所以將0定為幹支序數的個位數,亥的序數是12。

演算步驟:先取大於12,而且個位數是0的數20,20-12=8,30-24=6,40-36=4,50-48=2,以上各式減數之差都不等於0,再取60-60=0,所以60即是「癸亥」的幹支序數。

如求其他六十甲子的幹支序數方法,依此類推。



五、十二時辰幹支計時新概念


因為子午流注針法是以時間為基礎的,在整個過程中必須十分強調時間觀念,如果不能精確地、合理地掌握時間,就不可能有效地運用子午流注針法或各種時間治療方法,同時,也就失去了時間療法的臨床意義。

人體的飲食、起居等活動規律及生理、病理變化規律,都是隨著自然變化而變化的,人的氣血盛衰狀況也隨著自然變化而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即人體生物鐘節律每時每刻都是隨著自然規律而進行調整。同時,自然變化規律隨時都在影響著人體內生物鐘的節律。生物鐘是新興學說,生物體內的這種「時鐘」機能運轉,就是生命運動的內在節律性變化,當「生物鐘」失調時,說明生物體內生理活動受到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則機體可能會出現病變。從子午流注角度來講,是人體氣血運行失調所致,若能抓住治療時機,調整氣血運行,使生物鐘的運轉恢復正常,即可祛病除邪。

由於人體氣血運行與自然的運動變化規律相適應,人體節律的形成乃「天人相應」的具體表現。而這些節律是按照十二時辰固定時間呈現,氣血在人體經脈中流行不休,並受著自然變化的影響,其運行必有其常度,循行必有其周次,並在各臟腑經絡中循行流注有盛衰之異。這是符合「天人相應」學說理論的。而時間針法正是以此為依據。所以,為了科學合理地運用時間針刺療法,就必須加強和重視對「時間概念」的認識。

中醫時間學所利用的時間,主要是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等結合太陽在每個不同季節中的起落時間而制定的。四季的變化是由於太陽起落時間的遲早而形成,冬季日出遲而日落早,日出時間可在7~8時;夏季日出早而日落遲,日出時間可在5~6時。所以,研究古代時辰不宜固執地套以24小時(現代計時鐘點),否則就違背了「天人相應」的觀點。為了達到準確無誤地利用時間之目的,更加有效地運用時間針法,筆者冒昧地提出「二十四節氣增減時間計時法」(表2-17,圖2-8至圖2-19)。該法是以「天人相應」理論為依據,以客觀的人在自然界中活動規律的時間為準則,根據一年中的二十四節氣變更配合子、醜、寅、卯等十二時辰,隨著太陽在每個節氣中起落遲早的變化規律,再配以時間鐘點,進行增時或減時即可。此種計時方法不但符合古代十二時辰的變化規律,同時與人體活動、生理、病理等現象以及氣血盛衰狀況的變化規律相互協調一致。其最大優點是在微妙的時間變化中,使人體能夠逐漸適應自然的變化,並且可以避免或防止人體生物鐘的紊亂現象。如果按照這種時辰搭配方法去解釋「天人相應」關係,以及「子午流注學說」根據人體氣血盛衰按時開穴規律原則,是比較科學的,也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如《靈樞·營衛生會篇》中說:「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氣受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己,與天地同紀」,古代十二時辰以夜半(子)、雞鳴(醜)、平旦(寅)、日出(卯)、食時(辰)、隅中(巳)、日中(午)、日昳(未)、晡時(申)、日入(酉)、黃昏(戌)、人定(亥)計時的。這顯然是根據四季不同的太陽起落時間制定的。如果機械地將某種鐘點定為某時辰,就大錯而特錯了。因為太陽的起落運轉是不會隨著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說,人為的機械時間論點不能代替自然的有序變化。固定不變的時間觀點是不合乎科學的,明顯地形成了人與自然脫節的局勢,是違背「與天地同紀」學說理論的。















圖2-8 二十四節氣「子時」鐘點示意圖


(二十四節氣增減時間計時法)


註:以北京時間為準,地方時須參照時差表換算


圖2-9 二十四節氣「丑時」鐘點示意圖


(二十四節氣增減時間計時法)


註:以北京時間為準,地方時須參照時差表進行換算




圖2-10 二十四節氣「寅時」鐘點示意圖


(二十四節氣增減時間計時法)


註:以北京時間為準,地方時須參照時差表進行換算





圖2-11 二十四節氣「卯時」鐘點示意圖


(二十四節氣增減時間計時法)


註:以北京時間為準,地方時須參照時差表進行換算



圖2-12 二十四節氣「辰時」鐘點示意圖


(二十四節氣增減時間計時法)


註:以北京時間為準,地方時須參照時差表進行換算




圖2-13 二十四節氣「巳時」鐘點示意圖


(二十四節氣增減時間計時法)


註:以北京時間為準,地方時須參照時差表進行換算



圖2-14 二十四節氣「午時」鐘點示意圖


(二十四節氣增減時間計時法)


註:以北京時間為準,地方時須參照時差表進行換算





圖2-15 二十四節氣「未時」鐘點示意圖


(二十四節氣增減時間計時法)


註:以北京時間為準,地方時須參照時差表進行換算




圖2-16 二十四節氣「申時」鐘點示意圖


(二十四節氣增減時間計時法)


註:以北京時間為準,地方時須參照時差表進行換算





圖2-17 二十四節氣「酉時」鐘點示意圖


(二十四節氣增減時間計時法)






圖2-18 二十四節氣「戌時」鐘點示意圖


(二十四節氣增減時間計時法)


註:以北京時間為準,地方時須參照時差表進行換算




圖2-19 二十四節氣「亥時」鐘點示意圖


(二十四節氣增減時間計時法)


註:以北京時間為準,地方時須參照時差表進行換算

古人認為:白天向陽為陽,夜晚背陽為陰,一年之內各個時期的晝夜長短並不一樣,晝夜一周按100刻計算(古代的一種計時方法),不同的節氣晝夜長短各不相同,晝夜長短的比例數是隨著節氣而變化的,如冬至的夜晚最長為59刻,白晝最短為41刻,比例數為(-59∶41);夏至的夜晚最短為41刻,白晝最長為59刻,比例數為(-41∶59);與冬至恰好相反,故冬至為陰之極,夏至為陽之極。從冬至到夏至為陰消陽長,從夏至到冬至為陽消陰長。在周天360°內,將夏至與冬至這兩個極點作為界限,兩點劃一直線相連,於是將周天分為兩半,即成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圖2-20A),此圖是抽象的一分為二的陰陽,這個陰陽已經不是原來靜止的陰或陽面了,而它變為有著運動的傾向性。《靈樞·衛氣行篇》中說:「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圖2-20B)。再從「太極圖」中所示二十四節氣的相應時間可以看出:冬至與夏至的時差最大,夏至的白晝時間最長,冬至的夜晚時間最長,春分與秋分的晝夜時間均相等,立春為陰消陽長,立秋為陽消陰長,立夏為陽盛陰衰,立冬為陰盛陽衰見圖2-20C。






圖2-20 季節方位圖

我國古時候,早在周朝和春秋戰國時代,就知道用土圭觀測日影,以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土圭影子顯示的越長,說明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越在南方,土圭影子顯示的越短,說明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越在北方。所以把一年中土圭影子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一年中土圭影子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將由冬至到夏至土圭影子不長不短的一天,也就是太陽由南向北移到直射赤道上的一天,定為春分。將由夏至到冬至土圭影子不長不短的一天,也就是太陽由北向南移到直射赤道上的一天,定為秋分。以後又在二至(冬至、夏至)與二分(春分、秋分)中間,增加了二十個節氣,所以一年共為二十四個節氣,也就是將黃道分為24等分,每等分佔黃經為15度。

春分:「分」就是平分為兩半的意思。春季3個月(90天)的一半,叫做「春分」,這一天晝夜時間長短均相等。

秋分:太陽由北半球越過天赤道、回到南半球,又一次直射赤道,白晝和夜晚再次等長,這一天各地太陽都是從正東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從秋分以後,北半球日短夜長,太陽照射12小時以下,升起和落下也從正東方和正西方,逐漸向東南和西南方偏移。

夏至:指太陽黃經為90°,直射北回歸線上空,是北半球一年之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

冬至:指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從今日以後,北半球的白晝逐漸增長,日出和日落的方向也逐漸向北轉移。

十二時辰來源於曆法幹支,相傳為天皇氏所創。十二時辰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此做為計算時間的代詞。十二時辰又稱為十二地支,可用於一日中的十二個時辰。現代一晝夜的24小時配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2個小時,並且固定不變,這是不夠妥當的。根據以上所述,如晝夜時間的長短有所不同,日出日落隨著不同季節和地區的差異而發生著規律性的變化,以及人體活動,氣血盛衰狀況等均不能與現代鐘點相適應。因此,制定科學的計時法是很有必要的,同時亦能夠為合理地運用時間針法提供可靠的依據。

如果按照每個時辰120分鐘計算,則以一個節氣過渡到另一個節氣的這段時間變化延長或縮短各為5分鐘(120÷ 24=5)。因一周天為360°,如果用二十四個氣節均分(360÷ 24=15),則每個節氣所需為15°,所以在曆法中規定每一個節氣之間相距為15天,15之數正好等於《周易》中所取用的兩個變爻(陽爻用9,陰爻用6)之和,3×5=15,三個五相見,三五歸一,表示陰陽交垢得配,出現了生機。河圖正中間之數為5,是陰陽互回活力之差,所以該法取用5分鐘來計算每個節氣之間的進退相差時間,是符合《周易》學說觀點的。因為「陰進陽退,陽進陰退」是對立而又統一的,陰陽的對應是互抱的。《周易》中說:「陽生於子中,極於午中;陰生於午中,極於子中」,也就是說,陽生於坤北方位的子回歸點,終於乾南方位的午回歸點;陰生於乾南方位的午回歸點,終於坤北方位的子回歸點,若將子午兩點連一直線,使一個360°的周天分為兩半,各為180°,冬至始於子回歸點,終於夏至的午回歸點;夏至始於午回歸點,終於冬至的子回歸點。如冬至子時為23∶00~1∶00,到夏至子時則為22∶00~0∶00,此為陽進陰退,則每逢一個節氣需減去5分鐘;夏至子時為22∶00~0∶00,到冬至子時則為23∶00~1∶00,此為陰進陽退,則每逢一個節氣需增加5分鐘,如此環行一周而還原為始點時間,年年往復,周而復始,如環無端。

以上概述了一年二十四節氣相隔時間的有序變化過程,是符合子午回歸點的陰陽進退消長規律的。說明時間的變化每時每刻地在圍繞著太陽的起落運轉,使人們伴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有規律地生活,為人類的生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特別是人體氣血盛衰的狀況和流注時間,更是隨著這樣的時間規律而進行變化的。據此,筆者特設計了「二十四節氣增減時間計時法」,以供「時間針法」按時取穴使用。

本法以北京時間為準,北京時間是地理東經120°的地方時間,根據各地的所在經度,可以算出地方時間差。所在地的經度大於東經120°,則在東經120°的東邊,地方時間應提早;所在地的經度小於東經120°,則在東經120°的西邊,地方時間應推遲,經度每相差1度,時間就相差4分鐘,所以必須要進行時差的換算(表2-18,2-19)。

根據北京時間換算當地地方時間的方法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即:北京時間+時差=當地地方時間。

(1)如求北京時間14點時,西安地方時間是多少?

14+(-44)=13點16分。

答:北京時間14點時,西安時間是13點16分。

(2)如求北京時間10點時,哈爾濱地方時間是多少?

10+25(分)=10點25分

答:北京時間10點時,哈爾濱時間是10點25分。


表2-18 全國主要城市時差表


註:此表時間有秒差。





附 時區制度

中醫時間醫學所使用的時間,主要是根據當地自然變化所顯示的時間來指導臨床因時診斷或治療的,這符合「天人相應」隨自然變化而變化的人體生理病理節律理論。如果各地均死搬硬套地按北京時間來確定時間而用於臨床是錯誤的,因各地區所處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同,經度就不會一致,所以各地區的自然變化有異,那麼,單純取某一地區時間為標準,就很難概括各地區人體隨自然變化而形成的人體節律,如此用以指導臨床診治則會出現失誤,為了改變和扭轉這種狀況,現將我國主要各大城市在地球表面所處的經度附錄於後,以供參考(表2-20)。

表2-20 全國主要各大城市經度表



根據上表所述,按照北京時間換算地方時間的方法,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公式:北京時間+4分×(當地經度-120)=當地地方時間。

如求北京時間8點時,長春地方時間是多少?

8點+4分×(125.3-120)=8點21分2秒。

答:北京時間8點時,長春時間是8點21分2秒。

從上表所示可見,各地區在一年之中,日出的最早時間是夏至前後(6月1日至6月16日正值夏至),而日出最晚的時間是冬至前後(12月16日至1月1日正值冬至),這與表18的幹支計時新法相當吻合。如北京冬至的子時是23∶00~1∶00,而夏至的子時則是22∶00~0∶00。冬至的寅時是3∶00~5∶00,而夏至的寅時則是2∶00~4∶00。

從傳統的固定式幹支計時來看,如3∶00~5∶00定為寅時,仍以北京時間為例,5月16日至7月16日的日出時間是在4點45分至4點59分之間,此時正值寅時,而自8月1日至11月16日的日出時間是5點13分至7點,此時雖然亦正值日出,則為卯時,同樣均在日出時間,前者為寅時,而後者則為卯時;5月至7月的寅時正值日出,而8月至11月的寅時則在日出之前。從而即形成了幹支計時的嚴重脫節及時間概念的紊亂現象。

我國古時候用幹支計時的由來主要是通過觀察日出,日落隨著不同季節和地區的時間差異有序的變化規律而制定的。以幹支搭配現代鐘點的計時方法,是由後人所制,如此機械地搭配方法是錯誤的。有失計時意義,不但違背了「天人相應」之遵旨,而且直接影響了對人體、醫學、或者天文、曆法、農業、氣象等科學的研究及利用時間的有效價值。




六、怎樣推算星期幾

為了使子午流注針法大力開展和推廣使用,並且為了適應不同的工作情況或環境條件下方便快捷的應用,如某月某日是星期幾?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刻離不開的一種時間概念。為了掌握它的變化規律,便於工作或學習,合理安排所要做的一切事情。學習和應用「怎樣推算星期幾」是非常有必要的。


具體方法是:首先必須要知道推算星期幾的基數。這個基數每月只有一個(表2-21,2-22)。


表2-21 怎樣計算星期幾月份基數1991~2051年


(續 表)


(續 表)



求此基數的方法:即以每月1日的星期數減去1即得。


如1992年1月1日是星期三,即:3-1=2,故知1992年1月份的基數是2。


1992年6月1日是星期一,即:1-1=0,故知1992年6月份的基數是0。


經推算得知,1992年推算星期幾的基數按月順序排列為:「256 240 251 361」。


推算星期幾的方法:即將所要求的日數+當月的基數,再除以7,餘數即為所要求的星期數。如果能被7整除的,即是星期日,不足7的數,逢幾則是星期幾。


如求1992年1月8日是星期、幾?


因為該月的基數是2,所以8+2=10,10÷7=1……3。


故知1992年1月8日是星期3。


如求1992年6月5日是星期幾?


因為該月的基數是0,所以5不足7數,即為星期5,



故知1992年6月5日是星期5。


如求1992年6月23日是星期幾?


因為該月的基數是0,所以23÷7=3……2,


故知1992年6月23日是星期2。

子修老師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投稿信箱:1920422764@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夕瑤(微信:13824393166)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
    子午流注針法的臨床運用   子午流注針法有兩種,一為按天幹開穴,又稱納幹法,或稱日乾子午流注;一為按地支開穴,又稱納支法,或稱時支子午流注。   (一)時支子午流注   時支子午流注,也稱納子法,納支法。這是根據每日氣血輸注十二經的地支時辰,病症之虛實,配合五行生剋穴位,取穴治病的方法。
  • 子午流注操作規程上(15)
    而按時取穴,古人所流傳者,又分三種:一是「子午流注」,二是「靈龜八法」,三是「飛騰八法」。靈龜,飛騰各有專論,此處不贅,此處僅就「子午流注」的操作規程,扼要談談如下。    要了解子午流注的操作規程,首先要了解下面幾個重要問題:  一,什麼叫子午  子午這兩個字,原是對立的名詞,可以代表天地,山澤,風雷,水火,春秋,寒暑,日月,夜半與日中兩個時辰的符號。
  • 國學講堂(898):《子午流注針經》
    《子午流注針經》       《子午流注針經》是一本關於子午流注學說的專書
  • 子午流注按時開穴法詳解
    凡此皆與子午流注有密切之關係。南唐•何若愚著《流注指微賦》,將子午流注的應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說明,元•竇漢卿著《標幽賦》,內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查時日之旺衰」,由此可見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針刺方法。它如明代的《針灸節要》、《醫學入門》、《針灸大成》等書皆有論述。而《針灸大全》徐鳳氏又推而廣之著「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訣」,學者多為習誦以便應用。
  • 《針灸大成》子午流注學習心得【 徐氏逐日按時定穴歌 】
    他根據《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的基本內容,撰寫《針灸甲乙經》十二卷,128篇,涉及臟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治療等多方面,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較有系統的針灸專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很重視氣血流注的時辰及迎隨補瀉手法,在多卷中均有論述。此外,晉代《抱樸子·雜應》中還有《明堂流注偃側圖》的記載,說明經絡氣血流注的規律己被正式研究,為形成「子午流注針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中醫子午流注養生知識、理論、方法
    一、中醫子午流注基本知識1.人與天地相應。子午流注是中醫以「人與天地相應」的觀點為理論基礎,認為人體功能活動、病理變化受自然界氣候變化、時日等影響而呈現一定的規律。子午流注就是辯證循經按時調理的一種具體操作方法,它是一句經脈氣血受自然界影響有時盛、有時衰並有一定規律而制定的。其含義就是:人身之氣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時,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推算出什麼疾病應當在什麼時辰取什麼經絡進行治療。2.因時而治。
  • 子午流注、靈龜針法秘術培訓班
    子午流注、靈龜針法秘術培訓班一說起高深莫測的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等針法,就如同金庸筆下的武林至高秘籍
  • 中醫精華——子午流注開穴
    家 家 有 醫,人 人 自 安,存樂堂跟您聊點靠譜的中醫知識。
  • 深圳市福田區中醫院子午流注低頻治療儀中標公告
    深圳市建星項目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受深圳市福田區中醫院的委託,就子午流注低頻治療儀項目(項目編號:JX2017FTCG-H015)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JX2017FTCG-H015項目名稱:子午流注低頻治療儀
  • 我就想問:子午流注圖到底是啥?
    最近子午流注圖這個詞火遍了大江南北,但我相信很多朋友還是不知道子午流注圖到底是啥,有啥作用。今天我就簡單的給大家講一下。中醫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大自然的規律。那麼這張圖裡面到底說了些什麼呢?下面我要說正經的了。
  • 2020年10月1日子午流注逐時開穴
    為了方便大家自我按摩養生和調理各種不適症狀,本人計劃整理出點穴按摩的時候每日諸時辰應該首先選取的穴位(根據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等),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健康有所幫助。(點穴方法:每個穴位順時針揉壓30-100下+逆時針揉壓30-100下+垂直點按30-100下;不適合揉按的穴位可以用指甲切壓30-100下。
  • 時間針法:子午流注納子法開穴六招
    >作者/薛自強 ⊙ 編輯/王超 ⊙ 校對/peaya、霜石導讀:編者上學時受《運氣學導論》等書的影響,對傳說中療效驚人的時間針法神往不已,後來自己看了子午流注的相關書籍子午流注納子法開穴六法子午流注「納子法」是用時支順序來表示氣血流注的時間規律,以對應相關的臟腑經脈腧穴進行針灸的一種方法。
  • 三陰三陽五臓六腑十二經絡子午流注圖(二)
    三陰三陽五臓六腑十二經絡子午流注圖(二)本文內容為明曉老師經絡課講課內容本文圖片為經絡課學員美蓉女士繪製
  • 十二經脈子午流注時間養生法:附經脈循行、是動所生病歌訣及動態循行圖
    十二經脈對應十二時辰,古人又稱為「子午流注十二經」,而我們十二經脈是左右對稱地分布人體兩側,不同時辰對應不同的經絡,循環無端,周而復始,經脈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脈不通,人體相應的出現疾病,我們可以根據經脈這些來進行治療,養生保健。下面這些經絡的走向動畫圖可以為大家提供參考。
  • 十二個時辰與十二條經脈的聯繫,神奇的子午流注,讓你預防疾病
    子午流注是中醫聖賢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日的十二個時辰是對應人體的十二條經脈的。如上圖所示。實踐告訴我,這個子午流注既簡單易懂又有奇效。大家記住這個圖,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裡,為了大家便於記憶和使用,給大家列出時間表:每天子午流注的循環走向是從肺經開始到肝經結束,如此循環不停。
  • 廣東省惠州市中醫醫院子午流注低頻治療儀等設備採購項目更正公告
    廣東省惠州市中醫醫院子午流注低頻治療儀等設備採購項目更正公告  一、項目基本情況  原公告的採購項目編號:HMD2020-47  原公告的採購項目名稱:惠州市中醫醫院子午流注低頻治療儀等設備採購項目  首次公告日期:2020年12月14日  二、更正信息  1、更正事項:競爭性磋商公告
  • 《子午流注功》和《黃道十二功》:全圖白話易學好懂!
    子午流注功是針對這些疾病的,該功按相應"時辰"的順序排列,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子午谷奇謀靠譜嗎——諸葛亮北伐(3)
    《三國志·魏延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
  • 好課推薦:已失傳古醫絕技 子午流注古法針灸基礎真傳飛騰八法 中醫教程視頻
    如果你需要:已失傳古醫絕技 子午流注古法針灸基礎真傳飛騰八法 中醫教程視頻剛好我有並且願意分享出來
  • 好課分享:已失傳古醫絕技 子午流注古法針灸基礎真傳飛騰八法 中醫教程視頻
    如果你需要:已失傳古醫絕技 子午流注古法針灸基礎真傳飛騰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