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數據增速乏力(歡迎關注閨蜜財經)
撰文|蜜姐&編輯|楚琦
這兩天,國產奶粉飛鶴再一次站上了風口浪尖。
上一次飛鶴受到強烈關注,還是因為湖南假奶粉事件發酵拖累,這一次,情況似乎有點不一樣。
01
事情緣起於昨天(7月8日),知名機構Blue Orca公布了一份64頁的沽空報告,從9個方面指責飛鶴業績存在造假,稱中國飛鶴股價只值5.67港元。
Blue Orca,又稱殺人鯨。名如其司,殺氣十足。曾獵殺過拼多多,引發爭議,還盯上過新秀麗、安踏等知名上市公司
有報導指出,Blue Orca以港股為主戰場,由於Glaucus狙擊民企幾乎百發百中,因此Blue Orca自一推出便備受關注。
就在去年,這頭「殺人鯨」還獵殺過另一本土乳企「澳優乳業」。41頁的報告一出,澳優股價隨即暴跌,並停牌。
今年,「殺人鯨」的目標再次瞄準了在港上市的內地乳企,這一次為中國飛鶴。
在這份針對中國飛鶴的64頁報告裡,核心就是一點:財務造假。主要圍繞幾大方面,其一:物流供應商飛鶴曾強調是獨立第三方,實際上是自己的「小弟」,飛鶴在將產品交給物流供應商時就確認了收入,存在虛增,背後目的不詳。
其二:飛鶴2017年ipo失敗那次的招股書,和2019年成功的招股書部分數據前後矛盾,且差距較大。
其三:第三方數據均顯示,飛鶴對自身收入誇大,Blue Orca認為,飛鶴的實際收入比該公司2018-2019年披露的要少49%。2019年的員工平均工資比同行公布的平均工資低43%。
其四:隱藏運營成本,比如員工人數、銷售費用等,比如飛鶴在招股說明書中聲稱只有5422名全職員工,其中3130名銷售和市場營銷人員。但媒體採訪顯示,飛鶴的董事長稱公司僱傭了5萬名銷售代表。
其五:嚴重低估銷售費用;其六:嚴重高估其他的項目資本支出;其七:懷疑子公司飛鶴(泰來)乳業為一家「幽靈工廠」。
一句話,如果上述指控為真,那麼飛鶴就基本就是「瑞幸」第二。
02
彼時,面對毫無防備的攻擊,瑞幸第一時間站出來闢謠,看起來很無辜。但很快,瑞幸接連被多家做空機構轟炸,最終財務造假徹底曝光,最終退市,董事長陸正耀被罵慘。
這次,中國飛鶴在「殺人鯨」報告發布後當日迅速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強烈否認該 報告中的有關指控,並認為有關指控並不準確及具誤導性。」
次日(7月9日),飛鶴更是針對報告的幾大重點進行了挨個「回擊」,蜜姐看了下,可謂有圖有真相,相比瑞幸來說,力度似乎更大。
比如對於被重點質疑的通過「小弟公司」虛增收入,中國飛鶴明確反駁,說並非報告中指控的存在密切的關聯關係。
對直接送往經銷商的部分產品於交貨時確認收入,但由工廠倉庫往各分倉倉庫之間的物流屬於調撥,並非如沽空報告中所述會直接確認收入。
飛鶴的招股書裡,其對確認收入的描述為「當產品移交物流服務供應商,該等產品的控制權轉移至經銷商時,我們確認收益」。
此外,中國飛鶴還說並未向中國商務部申報過運營數據。因此,該報告中的商務部數據並未提供明確來源或連結,數據可信度存疑。
而員工多少問題,5萬多則是包含了公司經銷商和終端零售店的所有市場服務人員。臨近文末,飛鶴還曬出了自己在各大銀行的接近150億存款。
雙方的隔空對戰,讓我國本土奶粉界一哥的背影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03
是的,你沒看錯,我國的國產奶粉領域,飛鶴已經是老大哥了,而不是蒙牛或者伊利。
雖然其誕生時間早:1962年,但相信大部分蜜友和蜜姐一樣,在5年前,甚至3年前,都並不是很了解這家公司。
57年前飛鶴起步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其官網介紹說:一直專注於中國寶寶體質和母乳營養研究,引領行業開創多種提升奶粉對中國寶寶體質適應性的技術、配方與工藝。
低調了幾十年,2016年。飛鶴以年銷售額68億元成為本土品牌第一。靠什麼?大部分原因是砸錢營銷。
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飛鶴的銷售及經銷開支分別達到21.39億元、36.61億元和38.48億元,所佔的營收比例分別為36.3%、35.2%和28.0%,雖然這兩年佔比略降,但這一數字並不低。
要知道,2017年至2019年,飛鶴乳業的研發成本分別只有0.15億元、1.09億元和1.71 億元,所佔營收比僅為1%出頭。
而飛鶴官網對自己的定位是:一直專注於中國寶寶體質和母乳營養研究。看到飛鶴每年的研發投入,「研究」二字此時顯得尤為刺眼。
04
眾所周知,三鹿事件後,大家對國產奶粉的信任度低到谷底。飛鶴蟄伏了幾年,喊出了「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口號。更是請國際巨星章子怡來代言,大幹一場的野心可見一斑。
請大咖位明星代言無可厚非,但對於「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這句solgan,蜜姐一直感覺不太舒適。
對此飛鶴官網是這麼說的:根據中國寶寶成長曲線合理匹配營養成分。2009年至今,專注母乳研究,建立母乳資料庫,根據母乳數據綜合分析,探尋中國母乳的特點以及中外母乳的差異。設立母乳採樣點,共採集近2000份樣本,與乳品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等專業團隊進行合作,制定標準工作流程。
成長曲線中外差異倒還說得通。母乳資料庫方面,撇開這個研究本身價值不談(歡迎專業人士揭秘),近2000份樣本就能代表了中國數千萬寶媽的母乳?蜜姐很懷疑。
有意思的是,在核心的加工生產方面,飛鶴官網對自己的「中國」特色卻著墨不多。
但不得不承認,飛鶴的這一波操作收割了很多用戶。謊言說一萬遍也會變成真理,誰還記得奶源,配方制定,工藝,監管安全,價格這些才是事關奶粉優劣的核心因素呢?
說起價格,蜜姐一位朋友最近倒是沒少吐槽。最開始300出頭,上市後不停漲價,到現在400左右,這是啥節奏?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飛鶴的營收、毛利潤、淨利潤均同比增速呈下滑狀態,且幾乎都是過半的降速。不知飛鶴的漲價和這些核心數據增速乏力是否有關?
不管咋樣,希望飛鶴能對得起顧客和股民的信任。
版權聲明:本文系閨蜜財經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