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作為一種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食用菌,備受喜愛。然而,吃久泡木耳中毒的新聞屢見不鮮。
那麼,木耳泡久了真的會有劇毒嗎?
我們日常接觸到的木耳都是幹木耳,這是因為,鮮木耳是不能吃的,因為鮮木耳中含有一種叫「卟啉」的物質,食用後經過陽光照射,會發生植物日光性皮炎,從而引起皮膚瘙癢、紅腫、癢痛等,所以木耳需要在陽光暴曬下製成幹品,將「卟啉」等分解之後再食用。
幹木耳本身是無毒的,正常情況下,合格的幹木耳經過泡發,炒食和焯水後涼拌吃都沒有問題。之所以會出現「中毒」的現象,是因為泡發時間過長導致木耳被微生物汙染。
在環境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泡發木耳(包括銀耳、香菇、蘑菇等菌類)、穀類發酵製品(如溼河粉、溼米粉、餈粑、醋涼粉等)、薯類製品,很可能被一種叫椰毒假單胞桿菌的細菌汙染。
這種細菌本身並不致命,但它能產生兩種致命毒素,分別叫米酵菌酸和毒黃素。「米酵菌酸」毒素耐熱,一般烹調方法不能破壞其毒性,加熱食用後仍可以引起食物中毒。
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發病急,潛伏期一般為30分鐘-12小時,少數長達1-2天。
主要表現: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輕微腹瀉、頭暈、全身無力。重者出現黃疸、肝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燥不安、驚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無發熱。
如果懷疑發生疑似中毒,須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儘快催吐,排出胃內容物,以減少毒素的吸收和對機體的損傷;並及時送醫院救治,對症治療。
泡木耳別超2小時
最有效的防止中毒方法是減少浸泡的時間,用冷水泡1-2小時就可以達到木耳最佳泡發狀態,泡發過程最好放在冰箱冷藏,減少細菌繁殖。」
用熱水浸泡也可,既能加快速度,減少泡的時間,也能抑制細菌生長。
專家提醒,泡發過程應當勤換水,避免出現渾濁、發粘和異味。如果發現它們表面黏糊糊的,或者是有異味產生,就意味著有微生物繁殖了,一定要毫不可惜地丟掉。不要一次泡發過多的木耳,泡發當天食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