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被冰雪覆蓋時,他們「南下」越冬;春風喚醒了北國時,他們又「北上」消夏。
據估算,僅海南三亞每年就有約20多萬北方老人在此越冬。這些像鳥一樣遷徙的老人,被稱為「候鳥老人」。
4月14日,華燈初上。一曲「東北風」伴著椰風海韻,在海南三亞鹿回頭廣場響起,程福利和她的姐妹們陶醉在這氣候怡人的夜晚……
去年12月左右,這支隊伍近500多人,這兩天剩下的人數不足30人。在這群來自天南海北的「候鳥老人」中,從瀋陽來的程姨無疑是一隻「頭雁」,大夥送她綽號「小瀋陽」……
公寓生活
省錢省事,工薪族選擇
下洋田老人公寓離三亞鹿回頭廣場很近,屬於三亞市中心的繁華地段,一幢老式的六層樓建築顯得有些破舊,程姨已經在這裡度過了兩個冬天。這條街上還有很多這樣的老年公寓。每年9月底,老人們陸續來到公寓,他們多數是工薪層。
經營這家公寓的老闆叫楊定輝,今年35歲。公寓有80多個房間,最火的季節這裡會住上150餘位老人。而來這裡的老人北方人居多,從瀋陽來有20多人。4個月以上每人1300元/月,如果只住一個月就要1600元。
「早餐有雞蛋、豆漿、玉米粥、地瓜粥、稀飯、饅頭、小菜;中午是兩葷一素,一湯一米飯,固定一周能吃上兩次海魚,晚餐不定期有包子、麵條、餛飩,米飯時是兩個菜。因為東北來的老人居多,包子、餃子都是老人教我做的。」
吳淑珍阿姨對這樣的夥食還是挺滿意的,一日三餐省得自己做了。
選擇三亞
患病老人想找個舒服的活法
王麗芝的房間靠近公寓走廊的盡頭。這裡透風,房間也更明亮一些。她每年都會提早訂下這個房間。
她的老伴常大爺今年87歲,是鍋爐公司的離休幹部,是一位老八路。5年前,常大爺得了嚴重的哮喘病,一年到頭常住院,走兩步就要一噴藥。王阿姨說,她一天拎著個氧氣袋到處跑,老伴身體遭罪,她心也跟著難受。3年前,同事就勸他們到海南過「候鳥」生活,說對身體有好處。
王阿姨說,來這裡住了不久,常大爺的哮喘病就開始好轉。住了一年,再也沒住院,呼吸順暢了,走路也不用噴藥。他們很後悔沒早點來。
「說心裡話,如果沒有病可能不會選這樣的生活。一是因為費用不低,每個月倆人2400元固定要交的,日常裡再買牛奶和水果一個月算下來大約要花3000多元。路費的支出也是一大筆,就算再選便宜的機票一個人單程也要接近1600元的。對工薪階層而言,生活壓力並不輕鬆。再就是離開家,這種漂泊在外的感覺始終讓我們不踏實。」王阿姨說。
說到看病的事,王阿姨說,「啥時候咱瀋陽的醫保卡在這也能用就好了。」
楊定輝注意到,來公寓住的老人七成左右是為了養病。
排遣寂寞
海灘上成群結隊規律生活
沒事的時候,韓素坤老人就來老年公寓找程福利這些姐妹。大家一起去海灘走走,或者下海遊遊泳,遊累了就在椰樹下打打撲克,晚上去跳廣場舞,生活很自在。程福利說,當「候鳥」要學會排解寂寞,畢竟這裡沒有你的親人、鄰居和發小玩伴。
下洋田老人公寓離大東海風景區步行大約15分鐘的路程。程阿姨說,他們幾乎每天都會到海邊轉轉,感受一下大海的寬廣。每天的生活很有規律。這裡的公交線路都能滿足大家的出行。
來年再見
要回家了,心情依舊迫切
如今公寓裡剩下的人已經不多,不少人也都定了自己的歸期。
從3月底開始就有老人陸續離開,王阿姨老兩口在公寓裡是最後一批回瀋陽的「候鳥老人」。「4月21日,我們就要回家了,天開始熱了,去年回去晚老頭身上起痱子了,很遭罪的。今年打算坐火車回去,這樣能省一些,沿途也可以看看風景。」說到回家,王麗芝很興奮。「想孩子想孫子,畢竟離家半年了。過春節的時候,心裡挺難熬的。」
和家人分離的痛苦也是這些「候鳥老人」最大的痛點。
公寓前的8路公交車直達三亞的鳳凰機場,當公交車緩緩駛來,程阿姨拋下一句「來年再見」便上車了。
在異鄉寄居,她們這些「候鳥老人」就像是一個新的家庭,註定會成為這座城市別樣的風景……
記者手記
習慣「遷徙」也是一種釋放
老年公寓的老人多數來自北方,相同的生活背景、同樣的飲食習慣,很快就讓老人消除陌生感。融合性、熟悉感、生活的隨意、氣候的舒適都讓「候鳥」們很開心。
他們習慣了遷移的同時,也釋放了自己。本報記者 王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