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候鳥生活

2020-12-13 海南日報數字報
  ■ 王仲堂

  候鳥,是指那些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它們每年春秋兩季,沿著固定的路線,往返於繁殖地和避寒地之間。候鳥生活,即像鳥兒一樣隨著氣候變換,選擇不同的地域環境。

  人變成「候鳥」,曾經是一種無奈。

  先是東北人,為了逃避寒冷,選擇了三亞。冬天兩地溫差有六七十度。一邊凍得要死,一邊熱得流汗;一邊裹著棉猴,一邊汗衫褲衩。兩相權衡,就知道孰好孰孬。近年則是京津冀、晉魯豫為多。選擇的地方遍布海南全島。當然還是海口、三亞、瓊海、文昌、保亭和五指山最多。

  年前去南國超市理髮。小夥子眼很毒。上來就問我:「候鳥」啊?來過冬的?我這才恍然醒悟,我已經成了候鳥式生活當中的一員。

  老話說,故土難捨。但凡不是不得已,誰也不願意離開熟悉的環境,去外地生活。親戚朋友、工作事業,幾十年形成的親情友情小圈子,一下子全拋開,會讓自己變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住得再好,吃得再美,溫度氣候再適宜,也很難有歸屬感。年輕人無所謂,適應性強,走到哪裡都能很快落地生根,撐起一片天。年紀大的人難免就會水土不服。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一下子改變,多年的老兄弟、老姐妹一下子不見。最受不了的就是孤獨和寂寞。很多老年朋友多年從政、做企業或者在鄉下耕種,除了原先擅長的工作,其他的興趣和愛好不多。這就更難融入陌生的群體。平日除了遛彎兒,就是窩在家裡看電視。時間久了,難免覺得無聊。

  可現在,很多老年人選擇做「候鳥」。天冷了,一翅子飛到南方;天暖了,再一翅子飛回家鄉。回老家續上了根兒,補足了氣兒,來年再一翅子飛回來。為了筋骨舒展,更為了吸口新鮮空氣,舍著老命來回折騰。

  山東人是尤其戀家鄉的。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齊帶山海,膏壤千裡,宜桑麻,人民多文採布帛魚鹽。臨菑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頗有桑麻之業,無林澤之饒。地小人眾,儉嗇,畏罪遠邪。

  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齊地被山海環抱,方圓千裡一片沃土,適宜種植桑麻,人民多有彩色絲稠、布帛和魚鹽。臨淄也是東海與泰山之間的一個都市。當地民俗從容寬厚,通情達理,而又足智多謀,愛發議論,鄉土觀念很重,不易浮動外流。而鄒、魯兩地濱臨洙水、泗水,還保存著周公傳留的風尚,民俗喜好儒術,講究禮儀,所以當地百姓小心拘謹。頗多經營桑麻產業,而沒有山林水澤的資源。土地少,人口多,人們節儉吝嗇,害怕犯罪,遠避邪惡。

  山東有山有海有林泉,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且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正是因為如此,山東百姓才自古就安土重遷。本地能夠安居樂業,誰還願意背井離鄉?近年之所以有些老人成為「候鳥」,實是因為生存環境出了問題。小時候幹活累了,隨便找一條小河,都可以俯下身子暢飲一通。現在是自來水都不放心,幾乎家家安裝淨水器。

  前幾天,山東財經大學的張旬教授,建了一個「抱團養老群」,把我也拉了進去。他還特意興致勃勃地給我打來電話,說是各地正在大力推進鄉村改造,很多村莊都將合併到一起搞土地流轉,綜合開發。他計劃將一些老朋友動員起來,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小村子,開發後抱團養老。我聽後啞然失笑。婉拒說,我身已疲心已倦,已經沒有了這份興致。內心的想法則是,到哪裡去尋找這種夢一般的桃花源呢?

  海南雖然熟人少,圈子小,但好處是無謂的應酬也少。可以少耽擱工夫,少喝酒,多靜下心來閉目養神。養足精神,還可以再做點自己感覺還有點小意思的事情。「候鳥」雖然辛苦,但飛來飛去也是一種樂趣。「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人老了,也得有點豪情不是?人家孔老夫子年近六十,還帶著一幫弟子周遊列國,還在宋國遭驅逐,在陳蔡之間被圍困。咱起碼不會「惶惶然如喪家之犬」,更不至於六七天連顆米粒兒撈不著吃吧。這麼一想,與聖人比起來,還是滿幸福感爆棚的。「見賢思齊」,雖然沒有他老人家那麼遠大的抱負和志向,但跟著學還是錯不了的。

  至於說居處狹小,生活簡陋,更不必在意。海南雖屬邊地,但早已不見東坡先生流放時的煙瘴荒蠻。生活便利不說,文化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用四川話說,是巴適的很吆。況且孔老夫子也講過:君者居之,何陋之有?周圍儘是友善之鄰。只要「敬而無失,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好仁仁聚,樂善善至。還愁找不到知己?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休博會上感受旅居新生活
    ,每年幾十萬如約而至的北方候鳥這時又成為海南熱帶海島上的獨特一景。新年伊始,候鳥們怎麼過,不如到海南世博會上去尋找旅居生活的新玩法、新體驗。  作為今年歡樂節的壓軸大戲,2016年12月31日至2017年1月5日在海口海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2016海南世界休閒旅遊博覽會舉辦了一系列豐富活動,如首屆候鳥旅居文化節、千人騎行海南、千人徒步海南等,候鳥朋友可以從這裡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旅居社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治癒系海南:養眼 養心 養生
    ■ 本報記者 趙優  隨著北方多地氣溫明顯下降,10月下旬起,「候鳥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高校推行「冬季小學期」
    今天,省教育廳廳長曹獻坤表示,目前我省已經有高校通過設置「冬季小學期」的方式,邀請旅居海南的知名學者授課。這樣一方面可以讓我們的師生充分領略大師風採,另外「候鳥型」學者也可以更多地了解海南、融入海南。  曹獻坤說,每年冬季,數十萬計的候鳥老人來到海南,其中不乏高校、科研等領域的知名學者,在定安縣雷鳴鎮後埇小學義務擔任英語老師的曹玉堂老人,就是他們之中的優秀代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小鳥是最環保的「殺蟲劑」
    本報海口10月5日訊 (記者計思佳)「前幾天凳子、臺階上都是毛毛蟲,今天已經少了八成」「候鳥捕蟲有效果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築夢」共享農莊
    在「60後」王斌看來,企業要有振興鄉村的情懷,把種植、採摘、住宿等農村生活融入共享農莊建設,帶動農民就業;消費者通過資源共享,共享心目中的生態環境、人居條件,實現自己所追求的美好生活。  「Hello!來一杯咖啡嗎?」在馮塘記憶藝術咖啡吧,村民伍愛敏大方地招呼記者。「您還會說英語?」記者問。「其實英語也不難學,hello,不就是海南話『堵路』的意思嗎?」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五指山:綠水青山變金山
    ■ 本報記者 李夢瑤 於偉慧  9月10日清晨,「候鳥」老人曲國清和往常一樣沿著五指山市區的南聖河晨跑鍛鍊,一路草木清香,他大口地呼吸著新鮮空氣,「還是在這裡住著舒服,空氣好,汙染少。」
  • 海南日報數字報-5所本科高校試行「冬季小學期」
    近來,越來越多「候鳥」人才來瓊度假,其中不乏專家學者甚至院士等高層次人才。記者今天從省教育廳了解到,在總結海南大學「冬季小學期」做法的基礎上,我省將從今年冬季開始縮短放寒假時間,在本科高校試行「冬季小學期」制,在高職院校試行「旺工淡學、工學交替」制,最大限度利用「候鳥」資源、發揮「候鳥」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他們對大學生活有什麼規劃?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00後」新生流行「空手到」  8月29日下午,海南醫學院校內快遞代收點前人頭攢動。不少「00後」大一新生與父母一起來領取包裹,裡面大多是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  開學報到時,海南醫學院大一新生李佳佳只背了一個雙肩包,其他行李全部從老家寄到學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在海南,除了大家熟悉的公共博物館,海南高校博物館數量也不少,不僅免費對外開放,更有不少「看家」展品,如:三亞學院的相機博物館陳列了500餘臺不同時期的相機;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承擔起部分公共博物館的社會職能;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收藏展出種類豐富的瓊北地區火山石生產生活用具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萬寧將開展全民學外語活動
    本報萬城5月10日電 (記者袁宇 通訊員梁振瑋)5月9日,海南日報記者從萬寧市政府獲悉,
  • 在海南東方,「候鳥」老人每天做什麼?旅居生活有點寂寞
    接著分享我的海南之行,今天還是說說海南島西端的東方市,我們來了解一下全國各地「候鳥」的生活點滴。因公到海南,在海口動車站的候車大廳裡,就看到了全島24小時免費接送看房的廣告攤位。到海南,租房和買房,似乎一直都是海南最熱門的行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三,警察教育  1941年11月8日,三省聯絡會議出臺《海南籍警察訓練綱要》,決定成立「警察訓練所」,培養「為我方所用的海南籍優秀警察人員」。綱要指出,「警察訓練所應進行以皇道為基礎的東亞民族共榮的思想觀念教育,傳授警察所必需的知識,實施實際技能訓練」。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編者按  12月14日,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副總會長、檳城海南會館主席林秋雅拿督帶隊,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團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學舉行了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此後,來賓們還將趕赴三亞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探訪三亞回輝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