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朋友買的新房子到了交房的時間,本來是件值得慶賀的事,可他卻高興不起來。原因是他買的這套建築面積124㎡的三居,經過仔細測算後,套內實際使用面積還不到100㎡,得房率約79%。而他認識的同事買了另外一個樓盤的房子,得房率卻達到90%,所以心裡很不平衡。於是諮詢筆者,他買的房子公攤面積到底合理不?
根據相關研究,公攤面積合理區間是:7層以下住宅公攤率為7%~12%;7~11層住宅公攤率為10%~16%;12~33層住宅公攤率為14%~24%;別墅類的公攤率為1%~8%。據此,因為他買的是超高層住宅,所以公攤率在合理區間內。雖然心裡不爽,但也無耐。他說,當初看房時,被這個樓盤大氣的電梯、寬敞明亮的大堂與走廊所吸引,加上小區綠化率高,所以比較滿意。如今他卻發現,由於公共設施和建築較多,房子公攤面積也高,足足公攤掉26㎡。
看來這是沒錯的,公共設施做的好,自然就多消耗些公攤面積。不過,購房者還需知道的是,根據購房合同的第八條規定,開發商交房時,房子總建築面積與合同面積的誤差不超過3%。若誤差超過3%,多出的面積有開發商無償贈送;少出的面積由開發商負責賠償業主,同時購房者可以選擇退房。因此整體而言,房子的建築面積一定不能少,至於套內實際使用面積是多少,要看公攤面積了。
下面,我們再細說說,公攤面積是如何計算的,以及到底哪些部分算公攤面積?
首先,要弄明白這幾個公式:1、建築面積=套內建築面積+公攤面積;2、公攤面積=公攤係數*套內建築面積;3、公攤係數=總公共分攤面積/(套內建築面積*總套數);4、套內建築面積=套內使用面積+牆體面積+陽臺面積。另外,在公攤上,購房者還要注意:外牆隔牆量中線,套內牆體全計算;陽臺區分封閉後,封閉全算,未封算一半。
對於哪些部分算公攤面積,據了解,一般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值班警衛室、共用牆體幾個部分。同時也需要注意的是,倉庫、車庫車位、供暖鍋爐房、作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售房單位自營、自用的房屋、管理用房等不包括在公攤面積內。
如今房價高企,面對高公攤或許很多購房者都有點難以接受,但是公攤面積並不是越小越好,低公攤面積往往是以犧牲社區的居住品質為代價的,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小區整體的美觀和居住的舒適度。最後還值得注意的是,得房率越高並不一定代表公攤面積越少,如果將贈送面積計入套內面積,得房率自然就「拔高」了。零公攤也是這個道理。
關於公攤面積,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在文章下面留言討論,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