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邦眾多的謀士中,陸賈的名氣遠不如張良、陳平,甚至還不如酈食其和叔孫通這些曇花一現者。然而,名聲不顯的陸賈,卻是劉邦人才庫裡最博學的多面手。論外交,他不差酈食其;論建制,他不遜叔孫通;論除異己固皇權的計謀,他也不輸張良和陳平。可以說,他是一個內能齊家、外能治國、幫助劉邦平天下的謀略家。其人其事,大有智者風範。
口舌收南越
酈食其曾憑三寸不爛之舌,差點輕取齊國七十餘城,結果讓韓信給攪黃了。而陸賈,卻確實曾憑藉如簧巧舌,收復了南越。
陸賈是楚國人。劉邦反秦抗楚的過程中,他以幕僚身份相隨,能言善辯,劉邦常派他出使諸侯。劉邦建立漢朝後,四方初定,唯嶺南趙佗自稱南越王,割據一方。劉邦因此派陸賈帶著印信,代表自己去招降趙佗,讓他歸順漢朝,仍封南越王。
這個趙佗也是個傳奇人物。他本是恆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人,秦朝大將。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他徵服嶺南。嶺南平定後,恰遇秦末大亂,他乘機割據嶺南。大約在公元前203年前後,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王,兀自逍遙快活。
陸賈憑口舌去徵服南越,其難度簡直難於上青天。為什麼?試想,你劉邦推翻秦朝自立為帝,我徵服嶺南自立為王。你當你的帝,我做我的王,咱井水不犯河水,憑什麼要我卑躬屈膝地俯首稱臣呢?倘若兵戎相見,孰勝孰負、誰向誰臣服還未可知呢,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做夢去吧。所以,陸賈此行,兇多吉少。
果然,陸賈到達南越後,趙佗頭上結著錐形的高髻,兩腿張開,屈膝而坐,十分傲慢無禮。
然而,陸賈知道,暫時不是在乎趙佗對自己的禮節和態度的時候,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讓趙佗分清形勢,明白利害。因此,陸賈上前對他一字一頓地說:「您本是中國人,祖墳還在真定。但您一反國人習俗,棄冠帶而結高髻,想以南越彈丸之地對抗朝廷,與天子為敵。果真如此,恐怕要大禍臨頭了。」
陸賈先以威脅的語氣將趙佗鎮住。接著,他為趙佗分析說:「秦末群雄逐鹿,天下諸侯混戰。劉邦脫穎而出,連楚霸王項羽都為其所敗。僅僅五年,削平天下,四海歸一。此非人力,實乃天意。您南越稱王,孤傲不服,漢朝那些文武將相們都紛紛建議天子發兵前來誅殺。但天子愛惜百姓,暫且罷兵,遣我授您南越王金印,剖符為信,互通使臣。您本應郊外相迎,北面稱臣,卻桀驁不馴,打算以這小小的南越作為對抗天朝的資本。朝廷一旦得知,必會掘你祖墳、夷你宗族,再派大軍前來清剿。我想南越民眾決不會坐而待斃,一定會對您群起而攻之,那時,您將死無葬身之地。」
一番有理有據、軟硬兼施的話語,瞬間就鎮住了趙佗。趙佗思前想後,猶豫了一陣,然後坐直身子,誠懇地向陸賈抱歉自己的無禮。通過這次交談,陸賈給趙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特意將陸賈留下,款待數月。最後,在陸賈的勸說下,趙佗終於向漢朝俯首稱臣。臨別,趙佗還以重金酬謝陸賈。
陸賈兵不血刃就收復了嶺南,劉邦得報後特別高興,立刻提拔他為太中大夫(官名,掌論議),陸賈從此成為了一名言官。
《新語》安天下
陸賈本身能言善辯,又恰恰處於太中大夫這麼一個勸諫皇帝、議論朝政的言官位置,可謂輕車熟路,而且,他履起職來比別人更加積極。有一段時期,陸賈常常向劉邦談論《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如何如何好,說上能治國,下可安民,用處大得很呢。
然而,劉邦對儒家學說並不怎麼喜歡,對儒生更是鄙夷厭惡。凡遇儒生來訪,他要麼把他們的帽子摘下來,往裡面撒尿,要麼對儒生破口大罵。在這樣一個皇帝面前談儒學、講詩書,好的結果是對牛彈琴,壞一點是招他痛罵,搞得不好還可能惹禍上身,丟官遭貶。
有一次,陸賈又不厭其煩地談起了詩書。劉邦一聽,氣就不打一處來,馬上呵斥道:「這天下是老子馬上打下來的,哪裡用得著這些破《詩》、《書》?」陸賈沒被劉邦的臭罵所嚇倒,而是耐心地解釋說:「陛下呀,馬上得天下,安能馬上治之?先聖如商湯、周武,他們皆以武力徵服天下,但他們後來治理天下,卻都是以文佐之,文武並用,這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妙法啊。像後來的夫差、智伯,皆因窮兵黷武導致滅亡。而秦王朝更是,嚴刑酷法,不知變更,一二戍卒就輕易將其推翻。倘若秦始皇統一後,能效法先聖,佐以詩書教化,施以仁義之道,必然國泰民安,四方穩固,陛下又怎麼可能奪取秦朝的天下呢?」陸賈那樣子,簡直是在用口舌同皇帝幹架呢。
劉邦聽後,開始頗為不快,但沉吟片刻後,臉上慢慢露出慚愧之色。隨後,他竟然破天荒一改往日的粗暴和霸道,對陸賈說:「那就請你試著總結一下秦失天下之因和我得天下之故,以及歷代的成敗根源吧!」
於是,陸賈將歷代興衰徵兆和存亡原因,寫成十二篇政論文章,上奏劉邦。每上奏一篇,劉邦就讚嘆一次,其他文武百官齊呼萬歲。後來,這十二篇文章結集後,取名《新語》。而這部《新語》和陸賈 「行仁義,法先聖」的主張,一起成為了西漢前期的施政綱要。
智慧訂協議
陸賈是個綜合型人才,不但能言善辯,而且明時勢、懂進退。
劉邦去世後,權力盡歸呂后。當時,呂后要培植家族勢力,準備給自家兄弟封王,對朝中那些言官深為忌憚。陸賈看到呂后一手遮天,正是權力日熾之際,如果同她據理力爭,無異於以卵擊石,非但不能扭轉局面,反而可能遭到報復,甚至功敗身死。因此,陸賈稱病辭官,激流勇退,回家賦閒了。
隱退後,他看到長安東七十裡的好畤縣(今陝西乾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宜於家居,便將全家安頓於此,打算頤養天年。陸賈有五子,自己養老,當然得看這些兒子們是否孝順。陸賈為了老有所養,在五個兒子面前做到了絕對公平。他把當年出使南越時趙佗賜給他的珠玉珍寶悉數拿出,兌換成黃金千金,五個兒子無論長幼,每人分兩百金,沒有厚薄,不分彼此,兒子們個個歡天喜地。
分完財產後,陸賈又要求同兒子們訂個《養老協議》,協議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以後在五個兒子家輪流吃住,十天換一家;二是無論在哪個兒子家裡,父親和他那一大幫子車騎、侍從甚至歌女的吃喝拉撒睡,此家必須竭力供應,儘量滿足;三是父親在哪家去世,父親隨身所佩價值百金的寶劍以及車騎、侍從、歌女,都歸哪家所有。
契約公平,兼顧長遠,兒子們又都高興地接受了這一約定。從此,陸賈時常坐著馬車,佩帶著他那昂貴的寶劍,攜帶著侍從和歌女,輪流在兒子們家吃住,既不要顧慮衣食無繼,又無須顧慮兒子、兒媳們的冷眼,來去自如,瀟灑快活。
不過,兒子們還有一絲擔心,這麼多人的吃喝拉撒,開支必然不菲。陸賈看出了他們的心思,又寬慰他們說:「你們不用擔心我吃住的開銷和花費。我陸賈朋友遍天下,經常走親訪友,大部分時間在外頭,你們各家一年輪流下來,最多也不過兩三次。而且,去你們家的次數多了,我都覺得不新鮮,呆久了會厭煩呢。」兒子們聽後,不但徹底放了心,而且對父親比以前更加孝順了。
陸賈在安排自己養老的問題上,做到了處事公平、規劃長遠,充滿智慧。兒子們雖然知道父親講排場、好玩樂、花費巨大,但經父親這麼一番科學安排、長遠規劃,表面奢華的養老,變成了一個費而不貴、勞而不煩的簡單事情,這既是兒子們樂意做的,更是他們能夠做的,父子皆歡。
妙計除「諸呂」
劉邦曾對呂后家族的坐大,隱約有些擔心,擔心將來某天,天下不再姓劉,故臨終前作了一番特殊安排,並說了那句名言:「安劉氏者,必勃也。」然而,當劉氏真正到了危急的時刻,單單一個太尉周勃是拿不下「諸呂」的,關鍵還得「將相和」。「將相和」則朝局穩,「諸呂」即使覬覦權柄,也有心無法,不但能扼制「諸呂」,甚至機會一到,還能消滅對方,確保天下姓劉。而出妙計促成「將相和」的人,就是陸賈。
劉邦去世後,呂后臨朝稱制,成了歷史上太后專政第一人。陳平時為右丞相,對呂后稱制和「諸呂」封王深為擔心,但苦於身單力薄,沒有解決的辦法,只得閒居家中,苦苦思索。一次,陸賈前去請安,在陳平身邊坐下了,陳平甚至都沒發現。
陸賈奇怪地問:「丞相為何深憂至此?」陳平回過頭來說:「你猜猜?」陸賈懂的,他說:「我知道,您貴為宰相,食三萬戶侯,可謂人臣之極,人生還有何求?您憂慮的,不過是『諸呂』擅權和幼主安危罷了。」陳平深以為然,遂向陸賈求教解決辦法。
陸賈獻計說:「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只要『將相和』,則天下歸心,只要天下歸心,即使時局有變,則權力不致分散。為劉氏江山社稷計,這些都在您和太尉周勃二人掌握中。我常同太尉談及這些,他則當成兒戲,不予重視。如今之計,您唯有深交太尉,形成牢不可破的權力聯盟,才能確保天下安定。」獻出這個安定天下的計謀後,陸賈還為陳平獻了幾條對付「諸呂」的妙計。
於是,陳平依計而行,以重金結交周勃,與周勃形成了非常牢固的同盟,最後將相二人同心協力,終於在呂后去世不久,剷除了「諸呂」,確保了劉氏政權的穩固。
漢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陸賈安然去世,享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