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亦稱《長短經》)是一本謀略奇書,由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老師,道家末枝縱橫家趙蕤所著。
《反經》以唐代以前歷史為素材,集諸子學說於一體,融合百家思想,內容涉及各種領域,且自成一家,邏輯嚴密、涵蓋文韜武略,被尊奉為小《資治通鑑》。
今天學習第一篇《大體》
01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無形者,物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
知人是君道,辦事是臣道。無形的東西,才是有形之萬物的主宰;看不見源頭的東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
管理和工作,這是上下都關心的事情,古代人也提出不同的意見。老子認為「成大事者以無為治天下」,荀子則說:帝王應以善於管理人為能力,臣子應以自己能幹為能力。
漢高祖劉邦也說,運籌帷幄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不如蕭何;戰必勝,攻必取不如韓信。但是我讓他們人盡其用,所以我取得天下。
看來,荀子和劉邦的想法基本相同,老子則太理想化了。《反經》作者趙蕤的觀點自然是支持荀子,他還舉例說,匠人做工時,圓規、尺矩和準繩各有用處。
但東西做成後,就不再理會這些工具了,只是獎賞工匠的奇巧。最後人們也記不住這些匠人了,只是讚嘆東西的精美。
所以,對於管理者要學會人盡其用,物盡其才;對於工作人員,則要知道待價而沽,辨別明主,抓住時機表現自己,求得更大的發展,同時也要防止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02 自為之,則不能任賢;不能任賢,則賢者惡之。此功名之所以傷,國家之所以危。
《反經》告訴我們,如果事無巨細,都要親力親為才放心,就不會信任、重用有才德的賢能之人,能人就會討厭他。其最終結果,只能是功名、事業受損害,國家、社會出現危機。
從前商湯、周武消滅了夏桀、商紂王,一旦擁有他們的財產,就把土地、財寶封賞給有功的大臣,舉國上下沒有不歡天喜地,心悅誠服的。
戰國時魏文候的倉庫發生了火災,魏文侯身穿白衣,離開正殿,以示哀痛。大臣們都哭起來。
公子成父卻走進來祝賀道:「大王現在把國家的財富都儲藏在國庫裡,這樣不發生火災也要發生人患。幸虧沒有發生人患,不也挺好了嗎?」
所以通過學習《反經》,我們知道管理者要善於獎賞,無論是功名財富還是精神鼓勵,總比什麼都沒有好。長輩對晚輩也是這樣,不要抱著自己用不完的金銀珠寶,該送該賞,總比扔掉或是浪費好。
03 設官分職,委任責成,好謀無倦,寬以得眾,含垢藏疾,君之體也。
設立官位,分配職務;委派任命、監督任務;運籌謀略而不知倦怠;有寬容的雅量而又能獲得大眾的擁戴;解決各種矛盾,消除各種隱患,這些都是領導者必須掌握的大道。
終於說到《反經 大體》的主題「大體」了,所謂大體,就是大到國家、社會,小到單位、個人的行為準則和謀略。只有找準了方向,才能高效、及時、準確,上下一心,社會長治久安,單位蒸蒸日上,個人欣欣向榮。
讀《反經》,以古為鏡,慎察既往,以戒今失。春風得意時不會得意忘形,樂極生悲。窮途末路處也許正是柳暗花明時,得失之間,坦然淡定。
一本集大成者,集百家學說於一體的謀略書。內容包括政治、軍事、外交等多方面。
《反經》是陰謀,是詭謀。不管評價是褒是貶,《長短經》的確深入地剖析了君臣謀略的利害得失。
雖然它涵蓋範圍廣,但不用擔心,此書通俗易懂。
類似於《資治通鑑》這類巨著,某種意義上其實《反經》的價值比前者要高,但卻因為本身的特殊性古代挑戰者都是用而不說。
它有獨自完善的體系,有多方面的文化,有實際的運用。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外掛」。如果說資治通鑑是遊戲規則,那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漏洞」。讀完這本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透處事規律。
日後學習中要記住一點,反是我國的「經」一定是智慧錦囊。無論什麼「經」絕對都對自己或多或少有幫助,因為萬事萬物本就相通。
小到反向邏輯思維,大到國家治亂方略,《反經》的思想體系可以說是『吾道一以貫之』,就是以《易》中的思想方法論「變易、簡易、不易」為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去教會我們如何為人處世的智慧。
無論您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還是混跡江湖已久的老朋友,每次打開這本《反經》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讀的越透徹,越能讓自己的生活更上一個層次。
想要品讀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