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類真人秀:社會價值的情感表達

2020-12-13 央視網

觀察類真人秀:社會價值的情感表達

原標題:

  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劇照資料圖片

  綜藝節目《心動的信號》劇照資料圖片

  【文藝觀潮】

  近年來,觀察類的節目形式,成為綜藝創作的一種趨勢,受到越來越多創作者的追捧和觀眾的喜愛。《心動的信號》《我家那小子》《妻子的浪漫旅行》等,或探討戀愛之道,或聚焦單身青年,或觀察婚姻樣本,通過設置各種熱點話題,引發社會輿論熱議,市場表現甚至和音樂選秀類、戶外競技類綜藝節目不相上下。為何觀察類真人秀能在競爭激烈的綜藝市場脫穎而出,迎來爆發式增長?觀眾在看這類節目時,到底「觀察」的是什麼?當題材扎堆、類型跟風的苗頭出現,這個年輕的節目類型應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值得業界思考。

  代入式觀察——

  重新審視熟悉生活

  觀察類真人秀的出現發展,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2014年前後,真人秀以遊戲類和挑戰類為主。觀眾以旁觀者的視角,觀察嘉賓在特定情境下的類真實狀態。這一階段節目的特徵包括情境上是節目組指定背景環境、關係上以陌生人視角為主、技術上採取攝影師跟拍取景,即所謂一元線性的「旁觀式觀察」。直到2017年,《中餐廳》《親愛的客棧》等慢綜藝出現,在關係和技術層面將觀察類真人秀推進到新的階段——人物關係由陌生人變成同學、情侶之類的熟人,技術上以裝置攝像頭為主,攝影師的角色退居到媒介技術之後。

  近兩年湧現的《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閨女》《妻子的浪漫旅行》等,則引入親屬「觀察員」的視角,形成「代入式觀察」的新模式。在技術上,演播室與日常生活情境空間並行,演播室中的親屬觀察員觀察嘉賓,觀眾同時觀看親屬觀察員和嘉賓的表現,還可以獲得親屬觀察嘉賓的「第三種視角」。比如,《我家那小子》的嘉賓和他們的親屬被安置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節目情境中出場。「兒子」的角色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展現自身的想法、思考、行為;「母親」角色作為觀察員,在演播室的情境中觀看「兒子」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行為,並在適當的切入點打斷視頻播放,嵌入點評或討論;有時屏幕上還會出現「兒子」的生活視頻與「母親」的觀看點評在同一畫面中的情況,這意味著節目在保持傳統家庭層級和關係網絡的對話模式之外,正在促成一種平等交流的狀態。這種設置讓觀眾從關係中抽身出來,對他人在公共場合與私人場域行為細緻觀察,反思既有的關係模式,從而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並在曾經有異議的問題上達成和解。

  點燃情感共鳴——

  從角色認知到價值認同

  近期湧現的觀察類真人秀往往採取情節敘事的方式,帶人們進入媒介敘事的世界中。這種體驗整合了注意、情感和意象的獨特心理過程,將敘事世界的態度和情感帶回現實世界,進而對人們的現實態度產生影響。觀眾在觀看真人秀敘事的過程中,第一人稱的故事情節所構建的虛擬情境,與現實生活中的相關體驗相融合,形成了虛擬的記憶,又獲得了真實的體驗。具體的個人體驗與數字世界的符碼相互交織,生成了具有沉浸感和在場感的新的情感世界。

  如果觀眾與真人秀嘉賓擁有相似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更容易引發共情。比如《我家那小子》對陳學冬的單親家庭、武大靖的運動員訓練經歷進行背景鋪墊,使之後節目對他們行事態度、人生抉擇、代際溝通模式的呈現,變得更有意義。陳學冬勇於追求挑戰、武大靖為母親過生日等情節,就更易打動觀眾。

  根據社會認知理論的觀點,如果觀眾對真人秀嘉賓的喜愛程度越高,就越傾向於認同他的態度,甚至接受和模仿他的行為,將視覺表象轉化為心理意向。網際網路的無限連接和網絡工具的賦能賦權,使單一的個體聚集起相當大的社會力量。如果能將這些力量用於社會價值和社會功能的構建,就容易形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效應。在《我家那閨女》中,嘉賓焦俊豔和Papi醬都因作品、角色受到觀眾喜愛。二人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敢於擁有「非標準幸福」的姿態,對當代青年人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婚戀觀具有借鑑意義。

  沉浸式記錄——

  呈現生活自然狀態

  觀察類真人秀大多用觀察攝像機記錄自然狀態下發生的真實故事和事件。這種流行文化的日常生活化,使節目不僅成為社會大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協調個人與社會關係的基本中介,同時成為大眾實現個人社會化和社會整合的重要環節。

  一方面,觀察類真人秀是非虛構的記錄、沉浸式的綜藝,記錄社會的變化和價值觀的變遷。節目中某個個體傳遞的觀點怎樣、選擇哪種生活方式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反映當下這個社會節點人們如何生活,如何處理人和他人、人和社會的關係,這是觀察類真人秀的重要價值。通過呈現個體的心靈成長、心理建構,反映整個社會大眾的狀態。這種表達方式既傳遞了價值觀,又避免了說教意味,吸引了不同代際的觀眾共同欣賞。

  另一方面,觀察類真人秀通過對儀式化事件的記錄,帶給觀眾參與感和現場感。儀式不僅僅指宏觀上的重要事件,個體層面蘊含價值和意義的活動也可被稱為儀式。比如,《我家那閨女》中的傅園慧搬家,離開父母獨立生活,袁姍姍考潛水證,還有《我家那小子》中陳學冬獨自進行荒野生存體驗,都屬於儀式。這類記錄往往能引爆社會話題,激發網民熱議。

  優勢增益的節目樣態——

  衍生、可持續是必備元素

  一種新節目形態的未來前景,與技術價值、社會價值、市場價值三個因素密切相關。其中,評判一種節目形態是否具有技術價值,要看其能否促進社會信息的流動,即在技術構建的場域內,不同社會群體能否產生對話、交流,社會文化能否得以生產和再生產。觀察類真人秀節目的成功之處,在於它不會給觀眾灌輸具體的結論,而是通過嘉賓探討的方式,增進彼此之間的溝通,促成社會信息的流動。這種讓個體在保持個性的同時,對他人擁有更多寬容的做法,使節目更富建設性。

  在社會價值層面,當下的觀察類真人秀大多把創作視野鎖定普通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內部的話題如婚戀問題、親子關係等,往往是社會變遷、時代發展的投影。很多年輕人通過個體努力,在家庭之外實現了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自給自足。與此同時,包容的社會觀念和逐漸完善的保障體系,為年青一代提供了有別於傳統的生活模式。觀察類真人秀經由相關話題的討論,在潛移默化中為消解兩代人之間的價值觀摩擦提供了可能性,從而有助於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構建新的文化思維。

  一種具有優勢增益的節目樣態必須具有衍生性和可持續性,這樣才能獲取當下和未來的市場價值。當前社會,人們的時間半徑擴大。在紛亂複雜的信息面前,人的掌控感和對主體價值的尋求變得非常重要。觀察類真人秀的創作者把握住了社會發展的動態,探討一種人在社會關係網中的存在形態。總而言之,這種類型與其他綜藝節目最大的不同在於「觀察」二字。如何挖掘「觀察」的作用和意義,在真實記錄生活情境的基礎上,研究蘊含其中的社會話題,讓觀眾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思自己的生活理念,進而引領更加積極昂揚的社會風氣,是觀察類真人秀提升自身社會價值、實現健康發展的關鍵。

   (作者:喻國明、楊雅,分別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相關焦點

  • 分析、推理、打分環環相扣,觀察類情感綜藝走紅
    與此同時,彈幕裡也充斥著網友的各類點評:「王子與公主的愛情只在童話裡」「他們更適合當工作夥伴」……  近兩年的電視螢屏與視頻網站湧現了包括《女兒們的戀愛》《心動的信號》《喜歡你我也是》《遇見你真好》等等一批觀察類情感節目,均取得不俗反響,單集播放量動輒破億。 「看別人談戀愛」緣何每每能夠吸引觀眾的目光?
  • 《我最愛的女人們》:超越愛情的更多情感表達
    四組家庭,四段視角各異的情感模式,尋找母子、婆媳和夫妻間不同的相處模式。由芒果TV自製的家庭代際和諧促進真人秀《我最愛的女人們》將觀察視角從情侶、夫妻關係,轉向更具廣度的多邊家庭情感,以貼近普通家庭的情感關係構成,尋找中國傳統婚姻模式下,家庭成員間最優的相處方式,引發了廣大觀眾的強烈共鳴。
  • 真人秀懵懂時代 《旅徒》系「真人」秀奔跑到來
    顯然,這種大眾化趨勢的蔓延,放映出了真人秀的另一種價值體驗——本真出演,懵懵懂懂的真人秀逐漸成為人們新的娛樂消遣方式。   真人秀概念的崛起與缺憾   「真人秀」不斷被唱響,除了出品方的噱頭需求外,觀眾似乎在市場的培養下也越來越熱衷於真人秀觀看。
  • 萌娃親子轉向成人情感,開拓時段新領域,情感綜藝能否再現爆款?
    到了後半年,接棒領跑的似乎成了情感觀察類綜藝——這類節目聚焦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情侶等,弱化劇本幹擾,記錄嘉賓的真實生活狀態和情感關係,成為綜藝節目的趨勢。2019年年情感類綜藝不完全統計情感類綜藝自帶社會營銷話題「大S剝蝦論」、「陳建斌懶」《幸福三重奏》熱搜的話題,掀起了關於夫妻相處之道的持續性社會話題討論
  • 2020年最受歡迎的3檔真人秀綜藝你看過幾個?
    一、《奔跑吧》《奔跑吧》是由浙江衛視推出的真人秀節目,是節目《奔跑吧兄弟》的第八季。常駐嘉賓有李晨、baby、鄭愷、黃旭熙、宋雨琦、沙益、蔡徐坤、郭麒麟。《奔跑吧》不斷迭代更新。《奔跑吧》在用年輕態的方式傳遞情感。無論是其主題設置,還是環節設置,都是一種年輕態的表達。看似輕鬆的遊戲環節,實則在傳遞社會觀點和年輕人的態度。一檔真人秀如何能持續吸附受眾,不光是包裝的絢麗和吸引力,更重要的是需要能夠打動觀眾的價值判斷,以及有時代性的表達,在這一點上,《奔跑吧》無疑在不斷更迭它的表達,並以此提升觀眾對節目的認同和追看的心理需求。
  • 孫一萍:情感表達——情感史的主要研究面向
    雷迪提出:「人感受到的所有情感,實際上都是訓練的結果」。也就是說,一個人在感受到某種情感的時候,其實含有一定的價值判斷,他快樂或生氣,都是受到外界刺激的結果。人們或者把自己的真實情感表達出來,或者小心掩蓋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每種表達方式都被賦予特定的意義。因此,「研究情感表達的眾多方式是我們了解情感的唯一入口」。情感史家所關注的,是這些情感表達背後所揭示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
  • 安利社|為社會發聲
    《沉默的真相》劇情反映了官商勾結,腐敗貪汙,冤假錯案,社會黑惡勢力橫行等社會問題,陳述了社會體系、政治體系可能存在的泥淖。這種大膽反映社會現實題材的劇在國內以往是很少見的。而說到反映社會現實問題題材的影視劇,可能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韓國的《素媛》和有「改變韓國國家的影片」之稱《熔爐》。
  • 《哈哈哈哈哈》拓展戶外真人秀新認知
    11月13日,一檔溫情而不失「魔性」的全新行進式戶外真人秀,用極致接地氣的姿態拓展了戶外真人秀的全新打開方式——由愛奇藝和騰訊視頻兩大視頻網站首次聯合投資、聯合出品、聯合獨播、輪值招商的公路行進式戶外真人秀《哈哈哈哈哈——很高興遇到你》首播亮相。
  • 《超級育兒師》播出一月被贊最具價值真人秀
    《超級育兒師》劇照  搜狐娛樂訊 上周五《超級育兒師》繼續熱播,繼關注「二胎教育」、「家庭零溝通」、「隔代溺愛」等話題後,上周《超級育兒師》聚焦在一二線城市逐步被社會關注的群體  據悉,與近期風靡電視螢屏的其他親子真人秀相比,《超級育兒師》另闢蹊徑,它沒有將「賣萌」「有愛」等標籤作為主打,反而以「中國首擋權威育兒真人秀」的思路關注現實。隨著近一個月的熱播,節目倡導的理念已逐漸被家長和專家所認可。
  • 愛奇藝8月2日推出綜藝《做家務的男人》與社會熱點結合傳遞家庭...
    8月2日,愛奇藝推出最新一檔自製綜藝內容,由愛奇藝出品的生活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做家務的男人》將正式上線,該內容自8月2日起,每周五12點上線,VIP會員搶先看一天,每周六12點轉免,第一周免費播出。同時,《做家務的男人》還將登陸東方衛視,並於8月3日起每周六晚22:00跟播。
  • 情感的普遍表達!
    情緒可以用語言表達(通過單詞和語音語調),也可以使用非語言交流表達,包括使用肢體語言或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例如posture懶的姿勢或雙臂交叉)可用於發送不同的情感信號。但是,表達情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面部表情。情感表達普遍嗎?
  • 鋒式雞湯,真人秀or微電影?
    然而,爭議也隨之而來,明星真人秀,卻成了按劇本來「演戲」?這到底是美食節目、旅遊節目,還是心靈雞湯的訪談節目?抑或是塑造謝霆鋒個人形象的粉絲節目?抑或是微電影?    【模式】真實的背景+自由發揮的任務    《十二道鋒味》定位是美食真人秀,但還有一個前綴不能忽視——國內首檔電影級綜藝大片。
  • 真人秀如何實現寓教於樂?《密室大逃脫2》試圖給出答案
    作為一檔真人實景解謎真人秀,真實的密室體驗,燒腦的謎題闖關,令觀眾大呼過癮。不少觀眾注意到,本季節目在燒腦劇情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劇情主題的打造,每期故事背後反映出的社會話題引人深思。節目組在接受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樣的寓教於樂正是他們期待的效果。
  • 紅狗冠名《寵物醫院》打響全國寵物醫療真人秀第一槍
    導語:由RedDog紅狗獨家冠名的全國首檔寵物醫療觀察類真人秀節目
  • 學會這幾個高級表達,「令人心動的offer」在等你!
    《令人心動的offer》又一檔觀察類真人秀進入公眾視野,小編不得不整理一番其中的加分理論和表達了!這可是今年最可能考到的綜藝類型呢!被圍觀者個體的自我規訓外,根據庫利的「鏡中我」理論,在網絡圍觀過程中,人們圍觀的目光有意無意間就構建了這樣一種巨大的「社會之鏡」:無論是圍觀者或是被圍觀者,所有人都可以在這面「社會之鏡」中照見自己;在「觀照」別人的過程中,圍觀者自身的「異常行為」受到了警示,並通過確認他人的荒謬而預先「矯正」了自己,無形之中使得每一次重大的網絡圍觀事件都成為一次「全民規訓
  • 升級為人物類觀察真人秀!《超級辣媽》第三季迎「婆婆與媽媽」雙重...
    升級為人物類觀察真人秀!本季《超級辣媽》升級為一檔任務式觀察類真人秀,將通過線上線下多元海選的方式,精選25至40歲的媽媽參與節目錄製。
  • 抽象主義繪畫的美學價值,作畫不是單純的情感宣洩
    ,也能夠引起人們某種情感或情緒反映,滿足人們對某種單純形式美的快感的需要某些抽象主義美術,還有其獨特的科學規律,如光效應美術,畫家就必須掌握光和色,線與構圖之間某些嚴格的科學規律,因此,光效應美術,是一種有廣泛的工藝美術價值的藝術形式:甚至抽象主義美術所強調的表現藝術家的主觀世界,如果不是唯心主義的和神秘主義的,也是有價值的,不可否認,藝術作品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滲透著表現著作者本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