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內回復「打卡」,參與百日論語學習計劃>
在人們印象中,「國父」孫中山先生是政治的名人、時代的巨人,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實是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和底蘊,並留下了很多精彩深刻的相關言論。
今天是孫中山先生的誕辰,我們就從《孫中山全集》裡摘取一二共同學習。
中國兩千多年以前,都有很好的文化,從前文化的進步是很快的。近二千多年以來,沒有什麼文化,現在的文化不如唐虞,不如秦漢,近人的知識,不如古人的知識。
二三千年以前,求進步的方法,專靠實行。古人知道宇宙以內的事情,應該去做,便實行去做……
到了後來,不是好讀書不求甚解,便是述而不作,坐而論道,把古人言行的文字,死讀死記,另外來解釋一次,或把古人的解釋,再來解釋一次。你一解釋過去,我一解釋過來,好像炒陳飯一樣,怎麼能夠有進步呢?
不去行,便無法可以證明所求的學問是對與不對;不去行,於是所求的學問沒有用處。
從前中國人說:「士為四民之首。」學者的力量在社會上很大。詳細說,學者是先覺先知,一舉一動能夠轉移社會上風氣的。
社會對於學者也是很尊敬的,如果學者有了主張,社會上都是要服從。所以學者對於社會,對於國家,負擔有一種責任。現在學者的責任,是在要中國進步。
04 | 要不怕事
就中國從前的情形說,周朝以前的進步是很快的,到了周朝之後,文化便很老大,由於老大的結果,便生出怕事的心理。怕事是好是不好的呢?從好的一方面講,是老成持重;從不好的一方面講,是志行薄弱。
總而言之,人到了怕事,便遇事畏難,不去做艱難的事,只找容易的事去做;好像倒一盆水到地下,總是向沒有抵抗力的低下部分去流,是一樣的道理。人到了畏難,就不敢輕於嘗試,試問文化上怎麼能夠有進步呢?
應該說「知是難的,行是不難的」。我們中國人的心理,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以為行是難的,知是不難的。把極容易做的事,視為畏途,不去實行,求一點實際的結果,把極難知的事,看到太容易,不去探求。所以二千多年來,對於一切人情物理,都不能登峰造極。
就知和行的難易之先後說,凡百事情,知了之後才去行,是很容易的。如果不知也要去行,當中必走許多「之」字路,經過很多的錯誤,是很艱難的。
凡百事業不能做的緣故,都是由於不知。如果知了,是很容易行的。
外國人常說,中國人是一片散沙。中國人對於國家觀念,本是一片散沙,本沒有民族團體。但是除了民族團體之外,有沒有別的團體呢?
我從前說過了,中國有很堅固的家族和宗族團體,中國人對於家族和宗族的觀念是很深的。
譬如中國人在路上遇見了,交談之後,請問貴姓大名,只要彼此知道是同宗,便非常親熱,便認為同姓的叔伯兄弟。由這種好觀念推廣出去,便可由宗族主義擴充到國族主義。
我們失去了的民族主義要想恢復起來,便要有團體,要有很大的團體。我們要結成大團體,便先要有小基礎,彼此聯合起來,才容易做成功。
我們中國可以利用的小基礎,就是宗族團體。此外還有家鄉基礎,中國人的家鄉觀念也是很深的。如果是同省同縣同鄉村的人,總是特別容易聯絡。依我看起來,若是拿這兩種好觀念做基礎,很可以把全國的人都聯絡起來。要達到這個目的,便先要大家去做。中國人照此做去,恢復民族主義比較外國是容易得多。
國民和國家結構的關係,外國不如中國。因為中國個人之外注重家族,有了什麼事便要問家長。
說到歐洲的科學發達,物質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來二百多年的事。在數百年以前,歐洲還是不及中國。我們現在要學歐洲,是要學中國沒有的東西。
我們今天要恢復民族精神,不但是要喚醒固有的道德,就是固有的知識也應該喚醒他。
中國有一段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在外國的大政治家還沒有見到,還沒有說到那樣清楚的,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一段話。把一個從內發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
像這樣精微開展的理論,無論外國什麼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都沒有說出,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的知識獨有的寶貝,是應該要保存的。
能用古人而不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被古人所役。
恢復我一切國粹後,還要去學歐美之所長,然後才可以和歐美並駕齊驅。
文字|青松國學整理自網絡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